毕竟眼界小,走在大马路上,小泽东张西望的。
碰到啥认识的,都要跟她炫耀一番:姐姐,那个是不是书上说的水盂?姐姐,那个,前几天我看过!是西周饕餮纹的青铜簋!沈悦倒,真是西周的。
那敢拿出来公然贩卖?!夏商周三代文物买卖是违法的好不!又路过一家玉石店。
小泽盯住一串蜜蜡项链,不肯走了。
他贼兮兮对她道:姐姐,我要看看这是不是真的。
说完,就放开她的手。
走了过去,一分钟之后回来了:姐姐。
真的东西。
每一颗蜜蜡上面都有开片。
沈悦看了下标价:一万元。
如果是真的,那太值了。
于是她也过来看了看。
店主很热情地推销:这位小姐,这是慈禧太后用过的蜜蜡朝珠!蜜蜡上,开片的确都有。
而且很自然。
沈悦又悄悄用指甲磕了一点,趁着店主不注意的时候,放在舌头上一舔。
然后,笑了笑:回头再来看。
就拉住小泽走了。
等到无人的地方,才告诉他:东西是假的。
现代树脂仿品。
什么?!小泽惊了:你怎么看出来的?!她拍了拍手:姐姐我不光要看,也要尝。
教你一个办法看蜜蜡。
真的蜜蜡,是淡淡松香味道的。
假的蜜蜡,你舔一口就明白了。
有一股辣味。
又拍了拍他的头:小子,别读了几本书,就把自己当个佛了。
接着。
他们去了陶瓷一条街。
沈悦挨个挨个看过去,都摇了摇头。
果然,现代难以捡漏啊。
东西,基本是假的。
偶尔真品,都是残缺的。
小摊贩们坐地起价,还死高死高的。
但是呢,瓷器收藏,有一句俗话:瓷器一破,不值半个。
瓷器起毛,不值分毫。
她要捡漏,也只捡有潜力价值的完品。
如此这般。
逛了一个早上,还是没见到真的。
小泽叫了起来:我饿了!她就带着小孩,先去下两碗面条。
这家面馆,正对着对面的旧货市场。
来来往往的人,络绎不绝。
小摊贩们,正在挑着扁担换班。
因为地价贵,这些倒卖古董的,都是三班倒。
早上一班人,下午一班人。
晚上,另一班人。
小泽吃着腰花拌面,她吃的是清水寡面。
心思在外面。
忽然,一个老人挑着一箩筐的瓷器路过。
她看到一只大漆盒摆在箩筐正中间,那品相,那包浆。
一下子动了心,于是丢下筷子和小泽:在这里等我。
姐姐去去就来。
拎上包,就追了上去。
等老人摆摊之后,她就摸了上去。
沈悦先假装看其余的东西,然后转到了这一只漆盒上:是一件脱胎朱漆菊瓣形捧盒。
内外通体髹朱漆,漆面润亮,历久如新。
这么讲究的工艺,看样子,可能是乾隆朝向苏州漆作定制的御用之物。
只可惜了,保存的不太好。
她看了又看,觉得大概错不了了。
斟酌了下,又想拿起来看一下。
哪知道手指刚触碰到,顿时,周身如入冰窟一般寒冷——明明日光底下,她却听到了淅淅沥沥下雨的声音。
一个脚步声响起。
近在耳边,眼前一晃。
似乎出现一个上下两层的小洋楼。
楼下的地面上,好像有什么脏脏的东西。
那是……一枚血脚印?!沈悦吓了一跳,立即缩回了手。
顿时,脚步声,小洋楼。
都消失了。
周围是叫卖的人群。
指尖还麻麻的,酸酸的。
奇怪?这是……沈悦立即尝试打开灵眼,这一回她成功了。
看到一团漆黑笼罩在这漆盒上。
错不了,这一团黑气,是古董的凶气。
这是与宝气相对应的一种气息。
代表东西不是不对。
而是东西不正。
凶气比宝气要强烈许多。
而他们沈家的人,基本是天生能感应凶气。
宝气还需要后天培养,才能感应得到。
换种说话,东西有鬼。
来路邪门。
俗称骨董。
而她的宝眼能力,没有丢失。
只是退化许多,只能感觉到凶气了。
沈悦站了起来,看看老人家,一派气定神闲。
不知道怎么说好。
这东西,非但不能买卖。
活人带在身边久了,要么剧减寿命。
要么就有血光之灾。
总之,销毁掉才是正经。
所以,试着开口道:老人家,这捧盒,是从哪里收过来的?乡下收过来的。
那家人绝户了。
亲戚就把东西全变卖了。
叫什么名字?姓沈。
叫什么,就不记得了。
老人家砸吧砸吧嘴:小姑娘,你到底买不买?她还在犹豫着,这时候又有其余人聚了上来。
都有意买这个捧盒。
老人家一看有戏,开始拍卖。
一下子,把价格炒到了四五万。
沈悦看看周围嘈杂的人声,握紧了拳头:不行,你们不能买这个捧盒。
话应刚落。
人群中传来一声:十万。
顿时,其余的声音都小了下去。
老人喜得合不拢嘴:这位先生,十万,十万!成交!出价的人,是一个戴着墨镜的青年男子,高个子,寸短发。
大拇指和食指中间,夹着香烟。
他淡淡一挥,把烟头扔了出去。
就要拿钱包,付款。
沈悦这时候,实在不能不开口了。
或许人家会以为她是疯子,但她至少得对得住良心——等一下。
这位先生,东西不对。
不能买。
老人家一听就急了。
急了就口无遮拦了:我都快入土的人了,摆摊赚点棺材钱,你这个臭丫头,还断人财路?!趁早滚回家去!她很冷静道:你之前说,东西是从绝户人家里头收过来的?那家人怎么绝户的?老人一下子哑口无言。
周围人,也开始议论纷纷。
但,出乎意料的是。
这青年男子,还是付了十万块:东西我要了。
然后,男子自己拿过捧盒就走了。
沈悦也跟上了此人。
她十分耐心地劝道:这位先生,东西真的挺邪门。
这是绝户人家出来的。
还是不要买比较好……男子停下脚步。
笑了一声,摘下墨镜。
一瞬间,沈悦认出他了:你是……那天,戴董事长用折腰杯款待的那个黑衣男子!叫,萧什么来着……男子倒是自己先介绍了:我叫萧牧。
小姑娘,我们还真是有缘。
她有点懵:我叫林悦。
那,林小姐。
你觉得,该怎么处理这漆盒,比较好?他饶有趣味地问道。
她想了想,只能道:这种凶器,可以寻找一处寺庙。
埋入寺庙的门板底下三年。
三年之后,如果凶气不除。
只能销毁掉。
多谢指教了。
他望了下表:有缘再会。
到时候请你喝一杯。
不。
她的目的不是喝一杯。
站在原地发了一会儿呆。
说起来也怪,她觉得这个萧牧。
好像在哪里见过一次。
不是戴培招待的那一次……忽然想起小泽还在面店。
再赶回去的时候。
只见孩子孤零零地站在人家店门口。
看到她回来的。
鼻子出气:哼!姐姐,你骗我!来,姐姐带你去吃肯德基。
小泽表示男子汉大丈夫不能为鸡所动。
但是腿脚不听使唤,还是跟着她去了。
但是旧货市场捡漏,铩羽而归。
沈悦通过这一次实际体验,明白了不少。
比如,现在市场上的好东西基本绝迹。
想要遇到,几率等于中大奖。
而拍卖行,古董贩子,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掌握了整个市场的运行。
而与之相对的,造假的技术,越来越高。
之前在曙光拍卖行的时候,她已经深深感觉到:汝窑,哥窑,钧窑的仿造已经出神入化。
因为这些北宋窑口的瓷器,制作流程简单,原材料便宜易得。
工艺也已经全方面破解。
造假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明代青花,斗彩次之。
有了彩色,釉料就要下功夫。
而清代瓷器的造假,反而不是太多。
原因:造假的成本太高。
卖不出去就拉倒。
所以,道高一丈,魔高一尺。
形容现在的古玩市场,十分恰当。
有的时候,沈悦还会想到——那个买走了捧盒的萧牧。
他后来有没有按照自己的吩咐,处理那个骨董呢?真是好笑,人家不过匆匆过客。
她居然惦记了起来。
凭什么?凭他给自己敬了一杯茶吗?将来敬茶的人,会多了去了。
实在放心不下,她就找到戴培,问了下那个姓萧的。
萧牧?萧牧你都不知道?戴培放下了报表。
反而问她。
不知道。
她很老实。
萧牧,古书画收藏家。
短短收藏家三个字。
包含的信息太多了:首先,什么人才能称之为收藏家?第一,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简单来说,有闲钱玩收藏。
第二,具备一定专业经验。
收藏家,不是那种土豪暴发户,几百万买个假的古董,还沾沾自喜。
而是能够以小博大,认识到古董本身的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的专业人士。
第三,拥有达到相当收藏规模的收藏品。
这一点最难,一个收藏家。
必须藏有一件成名的珍品。
数件不错的收藏品。
大概以为她不信。
戴培解释道:萧牧在两年前的io,也就是东京中央拍卖会上。
用四千六百万人民币,买下了明代画家仇英的《松下人物图》。
除此之外,他还有数件齐白石,张大千,苏曼殊等大画家的真品。
哦。
牛逼的人物。
沈悦表示很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