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别跟我讲大道理 > 正文 第13章 杀官造反?没看见

正文 第13章 杀官造反?没看见

2025-03-26 14:02:07

太监开始宣旨,老胡家就没人听清楚他在说什么。

是挂全家还是运气爆棚到能活那么一两个的时候,谁忒么的有心情去听根本听不懂的优美古雅的圣人圣言。

就在老胡家一门心思都放在眼前的(火)枪手身上,随时做好张开双臂挡子弹的时刻,忽然胡灵珊大骂:靠!我家当官了!当毛个官?谁啊?这个时候管谁家当官,快带着灵嘉逃啊!胡家几双眼睛一齐怒视胡灵珊。

一群土包子!宣旨的钦差太监深深鄙视,脸上却挤出微笑:胡大人,还不谢恩?这种赤脚的忽然一步登天后精神错乱的情形,钦差太监见多了,对胡灵珊不磕头不谢恩的无礼举动视若无睹。

有那闲工夫计较这些,不如考虑会拿到多少红包。

胡博超茫然,钦差太监是和他说话呢?胡远志激动万分,颤抖着道:大伯伯,你现在是官了!一直处于懵懂状态的胡远志,反倒认真听明白了圣旨。

朝廷认为胡博超研制新药,教化百姓,仁心仁术,大有先人遗风,授浙江候补道,赐黄马褂。

有清一代,候补道多如牛毛,随便捐点银子,就能捞个官身,光宗耀祖,欺压良民。

但当了候补道,却也不代表就是真正的官员了。

朝廷也不是傻瓜,花钱买的官,谁知道真正素质如何,能认识几个字已经是高等素质了,有钱的老爷为智障儿子捐个官,求个保(护)伞,这种情况多了去了。

所以候补道转正授实职,其实是非常渺茫的,绝大部分人都穿着官袍,做了一辈子的候补。

那为何大清还有这么多有钱人拼死拼活的捐官?因为再怎么捐官,再怎么候补,终究是进入了体制内了,再也不是随便出来个衙役,就能吆来喝去的p民了。

进入了体制内,就能大摇大摆的和其他官老爷喝花酒,打麻将,联系感情,(官)商勾结了。

胡远志完全没搞懂胡博超的候补道,终究是几品官员,但是,不妨碍他明白,他已经是官二代了,还要比这个更让人欣喜的吗?老胡家绝处逢生,胡老爷胡博超胡博明神智回归。

胡博明立刻满面堆笑的和钦差太监打招呼,举手投足间,几张大面额的银票已经塞了过去。

钦差太监偷空瞅了银票一眼,对金额很是满意,老胡家很会做人嘛。

杭州知府傻眼,前一刻还在拼个你死我活,下一刻就要同殿为官了?久经风雨的杭州知府脑子短路了那么几秒钟,立刻大笑:胡大人,恭喜恭喜!老胡家这个官当得太蹊跷,没听说老胡家有后台,更没发现老胡家在朝廷活动的迹象,但杭州知府并不担心因此受到胡家的报复。

不说胡博超不过是个候补,怎么也斗不过他这个有正儿八经的知府,官场的潜规则也不允许胡博超报复。

进了体制,就要遵守体制的规则,前一刻是p民,被官员欺压那是应该的,杭州知府秉公执法,于公于私都没错;后一刻进了体制,彷如新生,与过往再无关系,就该尽弃前嫌,和睦相处,追究以前的朝廷公案,也太没道理。

恭喜你个毛!胡灵珊冷笑。

piu!杭州知府人头飞起。

以为差点干掉胡家全家,就毛事都没有了?以为都是官就能相逢一笑泯恩仇了?以为有一群人护着你,我就不敢砍你了?做梦!敢动手杀人全家,夺人财产的,就要做好被人砍下人头的觉悟!杀人如麻的胡大师姐有这个觉悟,杭州知府,你有没有?钦差太监的眼珠子都凸了出来,杀官!这是造反!老胡家放着当官的锦绣前程不要,这是一心往全家死翘翘的道路上飞奔吗?反应快的清兵火速掏枪。

piu!又是几颗人头飞起。

钦差太监惊讶的呆了,结结巴巴的叫:住……手!住手……西洋枪手秒掏出了(手)枪,砰!惊慌失措的众人不由的一齐看去。

西洋枪手举枪对着前方,胡灵珊从他背后悠悠走出,伸手夺下他手中的左(轮)手(枪)。

钦差太监回过神,小跑几步,抓着西洋枪手的肩膀,惊恐的道:洋大人,洋大人!西洋枪手的脖颈上,一道淡淡的红线渐渐变得浓浓的,忽然,西洋枪手的脑袋落地,一股鲜血向天激射。

以为把胡大师姐打得身上都是血,拍拍屁股就ok了?以为黄毛蓝眼就高人一等,杀几个黄皮肤的落后的大清野蛮人就没事了?告诉你,胡大魔头瑕疵必报!拿人头来抵!钦差大人被淋得一脸一身的鲜血,吼道:来人哪……忽然愣住。

现场几百人一齐盯着他看。

事情到了这一步,几百个清兵已经完全茫然了。

胡家现在是官了,这算狗咬狗还是狗咬狗?自以为见多识广的大清官兵们迅速思索,按照官场的见识,敢于这么嚣张的当众砍死官员的,背后的后台一般都会硬得无法想象。

这不是凶杀案,不是杀官造反,根本就是两股朝廷势力在扳手腕嘛。

小兵们迅速得出最正确的结论,关他们p事,老大不说话,他们装傻就是。

老胡家汗出如浆,李曼快要晕倒了,胡远志已经痴呆了,小灵嘉捂住嘴,睁大眼睛死命的看胡灵珊。

胡灵珊冷笑,这个太监总算不傻。

这短短的几秒钟,如同度过了一个世纪。

钦差太监扬天大笑:哇哈哈哈,胡大人,你的千金果然是与众不同。

挥挥手,竟然带着众人扬长而去。

武林门胡家外,一地的鲜血,以及没了知府领导的、待在原地不知道如何是好的一群杭州本地大清勇士。

水太深!大清勇士们一齐想着,连京城来的钦差大人都不敢管。

赶紧回去,这里的事和我们无关。

几个清兵老油条小声嘀咕着。

那个谁谁谁,给我站住!胡灵珊持刀指着大清勇士们喝道。

百余个清兵急忙挤出笑脸:……小姐……大人!有何吩咐。

胡灵珊挥手:把这些尸体都处理了,洋枪都留下。

清兵们点头哈腰,利索的开始打扫。

洋枪给胡灵珊,犯军法吗?犯,但是,完全不要紧。

大清朝百余年来打仗,哪一次不是丢盔弃甲的?丢了武器空手逃回的大清兵将,上至朝廷一品将军,下至普普通通一小兵,从来没有人因此受过处罚。

打仗嘛,尤其是败仗,哪有不损失些刀枪的?有什么好稀奇的。

就算上头真要追究,那就去找胡家嘛,人家也是官,官和官容易沟通。

附近的百姓已经从起初的几千人,慢慢的汇拢到了几万人,个个双手笼在袖子里,拖着丑陋的辫子,肮脏和瘦削的脸上,喜笑颜开。

真好看,太好看了,这么多的人头,这么多的鲜血,剧情起伏,矛盾激烈,比过年唱大戏还要好看。

小灵嘉拿出手绢,小心的按在胡灵珊的伤口上:姐姐,疼吗?疼!好疼!胡灵珊瞪眼。

胡远志忽然指着远处,低声惊叫:他们在干什么?有几个人急急忙忙的凑近抬尸体的清兵,低声说着话,然后掏出一些铜板,连着手里的馒头递了过去。

清兵笑着将馒头在尸体上蹭着,又递还给那几个人。

胡博明叹息,这是干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嘛。

李曼撇过头。

胡灵珊忽然放声大笑:看,这就是炎黄子孙,这就是华夏土地,这就是4万万汉人!让这个愚昧的世界毁灭吧!远处的人群中,有几个人站在不同的角落,或老或少,或男或女,或江南口音,或中原人士,彼此之间互不相识,此刻,不约而同的惨笑,这个愚昧的世界啊,还值得拯救吗?……什么?当众杀了朝廷命官,钦差居然视若无睹?闽浙总督衙门,一群官员和幕僚们低声惊讶的叫着。

杭州胡家不过是一介草民,就算圣恩再隆,也没有道理杀官后丝毫不受追究。

难道,这里有什么蹊跷?几人一齐皱眉。

闽浙总督许应骙坐在太师椅上,轻轻唱着京剧,一手打着节拍,看似悠闲,心里愤怒已极。

这群废物!平时讲些圣人的大道理,什么不与民争利,要礼贤下士等等的溜得很,眼下竟然连这么简单的局面都看不同。

白拿俸禄了!大人,眼下情况未明,一动不如一静。

几个幕僚商量了半天,终于提出了一个极其符合官场规则,极其符合只怕没有这么简单的万试万灵全攻全守的策略。

这个策略就是,装没看见。

管胡家有什么背景,管钦差有什么顾虑,管朝廷有什么打算,闽浙总督府不知道,没听说,不处理。

这也叫上策?忒么的信不信老子给你脑袋上开瓢!许应骙极其佩服自己的修养,居然能面带微笑的摇头。

这群废物!杭州知府打死人,当然可以装不知道,即使案件通天,也大可以推脱,下面没有上报,未曾耳闻。

可这是杭州知府被人打死了,做官要糊涂到什么程度,才会连手下重镇的知府挂了,都不知道?要是身为杭州知府的顶头上司的许应骙,敢装作不知道,那么,用人失察,荒废政务的弹劾绝对少不了,许应骙回家卖红薯去吧。

但是,这件事情,又该怎么处理呢?许应骙想着那浙江候补道,赐黄马褂的圣旨,心里发寒。

朝廷这是想做什么?……那个在报纸上公然反对新文化的胡博超,被赐了黄马褂?某个地方官惊讶的看着邸报。

另一个官员用力点头:就是那个卖假药的胡博超。

托报纸舆论大战的福,现在胡博超以及整个胡家,臭名远扬,关心时政的文化人,热血青年,腐朽官员,就没有不知道胡博超的。

这个普普通通,似乎没有什么背景的黑心小商人胡博超,为什么能忽然享受隆重皇恩呢?所有得到消息的人都在认真的思索着。

能想到的理由似乎只有一个。

对抗新文化。

这个信息量就太大了。

无数的官员大惊失色,这是圣母皇太后老佛爷想要对光绪皇帝动手了吗?算算手段毒辣的老佛爷忍了这么久,也该动手了。

只是,这又要多少人头落地啊。

清朝落后的通讯,信息严重滞后,这些官员还不知道,奸商胡博超当官算得了什么,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杀官事件都已经发生了。

这些官员们更不知道,在某一个时空,光绪和他的维新派们,早在几年前的1898年就发动了变法,光绪皇帝从此就待在了中南海瀛台。

李鸿章与慈禧的暗战,早已让这个世界的朝政,向着更荒谬的方向脱肛而去。

正文 第二代红顶商人胡博超杭州城。

老周,这胡博超似乎……府衙内,某个官员低声问同僚好友。

嘘!那同僚大惊,左右看看没人注意,将那个官员拉到僻静处,这才道:看出来了?千万不要乱说!外地的官员可能无法领悟胡家大兴的奥妙,会错误的归结到新文化或者维新什么的,杭州本地官员只要略微了解一点点圣旨的内容,立即就明白出大事了。

那个官员面色难看,刚安稳了几年,又出这种狗屎的事情。

那我们怎么办?身为杭州地方官员,别的人可以装傻,他们装不了,必须必须明确的做出选择。

同僚皱眉道:先看看,不着急,这次的风头有点不太对。

大清朝的官场,从来都是柔情脉脉,应该还有看风头的时间。

那个官员苦笑:今晚胡博超请吃饭,去还是不去?想拖时间,想看风头,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今晚不做决定,立场就分明了。

……紫禁城。

哐当!光绪皇帝砸了一个杯子。

胡博超居然敢砍死杭州知府!大胆狂妄!丧心病狂!这是要造反!大清朝被一群金毛洋人欺负也就罢了,连一个小小的候补道都敢妄杀朝廷重臣,真以为大清朝就没有刀剑了吗?更可恨的是,在场数百大清兵将和朝廷命官,个个视若无睹!这还是大清的天下吗?一定要发兵10w,将胡家满门抄斩,将杭州的所有官员满门抄斩,将大清朝所有敢无视朝廷威名的乱臣贼子满门抄斩!光绪咆哮着,用力的砸着御书房的物什,一边的太监们噤若寒蝉。

皇帝小时候还不觉得,最近几年,这脾气真是越来越刚烈了。

内阁侍读杨锐暗暗摇头叹息,皇帝还是太年轻了,完全没有看懂这件事的重点。

皇上,这旨意,是西宫出的,这宣旨的太监,是西宫派的,胡贼残害朝廷命官的时候,西宫的人在场。

杨锐提醒着。

光绪一怔。

慈禧越过皇帝假传圣旨,一点都不稀奇,光绪当皇帝前就如此,光绪当皇帝后也如此,光绪既不觉得屈辱,也不觉得愤怒,早已经麻木了,大清朝把持在慈禧的手上,谁不知道?但是,从几年前开始,朝廷出了重大的变化。

一直跟着慈禧,立主和谈,与光绪的主战唱反调的李鸿章,忽然开始与慈禧疏远了。

原本已经等不及,要冒险发动维新的光绪,被杨锐等人劝住,朝廷内部不谐,大权旁落,激进维新是迫不得已,维新失败的可能高达9999%,现在慈禧的得力干将李鸿章忽然开始背叛慈禧,极力推广西学了,何不吸收李鸿章为皇帝所用,逐步瓦解慈禧的势力呢?治大国如烹小鲜,既然慈禧有了内讧自毙的趋势,何必着急冒险呢?郑观应、王韬、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一齐建议不妨暂缓维新。

光绪火大,说要大清不维新就要完蛋的是你们,说不要维新的又是你们,这是耍这朕玩是吧?差点砍死了这群维新派。

但光绪终究还是忍了,忍了这么多年,不差这么几天了,一忍,就是数年。

你的意思,这是西宫的阴谋。

光绪回味着杨锐的话,越想越是如此,莫名其妙给一个小商人授官,莫名其妙的赏赐黄马褂,莫名其妙的对砍死朝廷命官视而不见,一切的一切,汇总成两个大大的黑字,阴谋!康有为梁启超脑子灵活,大惊失色:难道,这是要对我们下手了?大肆攻击新文化的胡博超,俨然是守旧腐朽一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慈禧大肆提拔胡博超,难道不是在向天下暗示,任何新文化,任何维新,任何要推翻旧有体制的人,哪怕他是皇帝,朝廷也不会轻易罢休吗?梁启超打了个寒颤,颤声道:会来逼……捉拿我们吗?梁启超改口再快,光绪也听了出来,梁启超想说的,是逼宫,是兵谏,是换皇帝。

光绪脸色陡然白了。

何以至此?光绪颤声问道,心中追悔莫及,这几年慈禧似乎把精力集中在了李鸿章身上,对他睁只眼闭只眼了不少,他借机夺回了很多的权利,这些曾经让他得意洋洋的动作,是不是太过激烈了?他真该好好和慈禧沟通的,都是爱新觉罗家的,何必自相残杀呢,呼吸新鲜空气,吃点上好茶叶,慢慢沟通,不好吗?康有为定了定神,道:应该只是警告,毕竟,杭州太远了些。

光绪大喜,连声道:正是,应该是警告,杭州太远了,胡博超太微不足道了。

那么,之后该怎么办?是停止一切维新,停止一切夺回皇帝的大权,还是继续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动维新,重掌帝权?众人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御书房的灯一直点着,一夜未熄。

……想不到,胡家倒是有几分果决。

李鸿章笑道。

遇到官兵逮捕,能毫不犹豫的放弃侥幸心理,坚决的反击,这已经淘汰了大多数普通人。

很多人总以为跪地求饶,表现的温顺点,就会幸免于难,甚至还有人会拼命的阻止同伴反抗,幻想着老老实实的跪着,就会得到幸福的未来。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就有无数的汉人听从区区几个清兵的指挥,温顺的跪着,温顺的劝阻试图反抗的同伴,温顺的看着妇女被(强)奸,温顺的伸长脖子,等待被砍死。

胡家能在看似还有余地的情况系啊,不存丝毫侥幸,立即反抗,可谓果决的很。

这也罢了,积年悍匪彪悍的多了去了,胡家若是仅有如此表现,李鸿章并不看在眼里。

但是,在钦差赶到后,明明胡家已经可以与杭州知府相逢一笑泯恩仇,太太平平的走上锦绣前程,胡家一刀砍死了杭州知府。

这就让李鸿章刮目相看了。

在李鸿章看来,胡家当众砍死杭州知府,简直是神来之笔。

朝廷究竟为什么要下圣旨给胡博超,究竟有何用意,是祸是福?在砍死了杭州知府后,局面立即明朗了。

能在大起大伏之下,迅速判断真正的形势,毫不犹豫的做出试探,获得真正的信息,胡家还真了不起。

想必这都是胡博明的谋划,不愧是宣怀的高徒啊。

李鸿章赞叹道。

砍死杭州知府的是胡灵珊?李鸿章鄙视,一个只有蛮力的女子,有个毛用?自古以文为贵,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武力值高有个毛用,当然是居中策划的胡博明的功劳了。

还有个胡博超,就是赏赐黄马褂的那个。

一个卖假药的商人算什么东西?除了铜臭还是铜臭,怎么能和读书人相比。

为了中堂大人的大计,区区一个胡博明,何足道哉?为了国泰民安,胡博明能以身相殉,必当名留青史。

盛宣怀随口笑道。

李鸿章点头,为了国家,有什么舍不得的?这次慈禧老妖婆是摆明了车马了,那么,我们就摆明车马打回去!……杭州楼外楼餐馆。

老胡家大摆筵席,宴请杭州官员和富商。

胡兄,你可是大清第二个红顶商人,以后小弟的生意,还要多多关照了。

商人们恭维着。

二十年前,杭州城出了整个大清朝最了不起的商人,红顶商人胡雪岩,资金一度达到吓死人的2000w两银子,简直是跺跺脚,整个江南都要都抖上一抖的绝代英才。

胡公雪岩有胡兄继承遗志,泉下有知,定然欣慰已。

有官员也祝贺道。

酒楼中颂词不断,谁都知道,老胡家这是要大大的兴亡了。

大清第一个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后人,大清第二个红顶商人,胡家还能不兴旺发达吗?胡家的风水真是好啊,祖坟都在冒青烟了!酒楼外,有个衣着干净却略显褴褛的英俊少年,迈步走向大堂。

店小二拦住:客官,今日又贵人包了酒楼,还请见谅。

少年怒视:我是胡公雪岩的嫡系子孙,为何不能进去?胡博超假冒胡公雪岩后人,卑鄙无耻!我要向朝廷揭发,胡博超有欺君之罪!店小二很无奈,他就客客气气的问问,若是有请柬,只管拿出来,若是没有,他也没有歧视的意思。

不过是有人包酒楼请亲朋好友吃饭,有没有请柬,有什么好得意好歧视的?这个少年激动个毛。

店小二也不生气,常有这样的少年,跑到贵人的包场中捣乱。

又劝道:客官若是有冤情,不妨到府衙去告状,小店只是个吃食酒楼,还请客官莫要为难。

怎么?这是看不起我了!少年怒吼,音量有多大放多大。

评书上写了,只要在达官贵人的酒席中大肆吵闹,必然会有贵人出面询问缘由,他就或泪流满面,或意气勃发,或坚强不屈,或才气纵横,由此获得贵人的赏识,一举掀开胡博超假冒胡家后人,谋夺胡家产业的真相,然后,三省巡抚出面公堂会审,明辨是非,胡博超狗头落地,胡家财产全部被公正的交还给了他这个胡雪岩的真正后人,从此,他就将作为红顶商人,将一展才华,纵横官场商场,踏上人生巅峰。

楼外楼内,果然走出一个人,看衣着,非富即贵,少年精神大振,嗓音又大了几分:……我才是胡雪岩的真正后人,胡博超是假冒的!步出酒楼的那贵人皱眉道:还愣着干嘛,先打了出去。

是。

店小二应着,招呼来几人,乱棍打下。

少年大怒:我才是胡雪岩的后人!我才是真正的红顶商人!你敢打我,朝廷诛你九族!动作利索点!那贵人不耐烦的道。

几棍落在少年头上,少年眼前一黑,晕了过去。

几人熟练的将少年拖走,远远地扔在角落里。

那贵人警告道:看着点,遇到这种打秋风的少年,莫要理会,直接打了出去。

今天可不是寻常酒会,楼上非富即贵,万万不可出了差错。

店小二认真点头:是,掌柜。

那少年以为的达官贵人,只是楼外楼的掌柜。

从来没有见过大世面的少年,简单的认为,在就楼下喊几声,就能整个楼都听见,他不知道,这种接待贵人的名家酒楼,从来都是有良好的隔音帘子的,即使楼下喊得再大声,楼上赴宴的众人,在劝酒声,歌舞声之下,完全听不见。

早已见多了诸如此类的痞子捣乱的楼外楼掌柜,早已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一眼就看出,器宇轩昂的少年,其实就是一个毫不相干的、把评书戏文当真的路人甲。

掌柜的就不怕少年说得其实是真的,然后少年咸鱼翻身,鱼跃龙门,成为人上人,一转身就灭了他的小小酒楼?一点都不怕。

这种乞丐翻身干掉权贵的戏码,最近连评书戏文中都少了不少,太不现实了。

少年要干翻胡博超,需要面对多大的困难?除了胡家,还有胡家有钱有势的朋友,还有官场官官相护,还有朝廷愿不愿意自打嘴巴,承认失误,还有管杀不管埋的胡大师姐。

武林门的运河中,可是被鲜血染红了一片,杭州人有谁没有去亲眼见过?胡大师姐的凶名,已经是小儿止啼了,楼外楼掌柜丝毫不认为,小小乞丐少年能挑战胡家。

……曲终席散。

武林门胡家。

胡博超笑容敛去,情况非常的不妙。

请了杭州所有的官员,结果只有来了不到一成,还都是些小官,那些商人们或者会认为,这不过是因为胡博超刚刚当官,没有人脉,大官不给面子,有待时日交往,完全无需在意。

别说官场了,就说是商场,随便一个新商人入行,想宴请几个巨商,基本做梦。

但老胡家不这么看。

天上掉馅饼,小心砸破头。

在接到圣旨的当天,胡灵珊就冷笑着说着。

砍死朝廷命官,都没人管,这个馅饼已经大到让人完全不敢吃的程度。

到底有什么阴谋?胡博超不耻下问。

我哪知道?最好做最坏打算,立刻把人和钱都转移出去。

胡灵珊翻白眼。

遇到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事情,就要学嵩山派左掌门,轻飘飘一手棋,效果好得出奇。

胡老爷立刻拍板,就这么定了:明面上的铺子和生意不能动,所有的现银立刻都送了出去,老二媳妇立刻带远志和灵嘉去乡下,就说回娘家了。

老胡家三个男人点头赞同。

这种杞人忧天的思路,放在其他地方,一定会被鄙视到死。

朝廷挑你当官,挑你发财,你忒么的居然还不敢?胆小鬼!废物!但是,这种思路在杭州,却非常的流行。

二十年前,红极一时的胡雪岩就是因为没有留后手,偌大的家产,偌大的家族,呼啦一下子,全完蛋了。

几乎杭州本地的所有商人,都会听到类似的训斥:别以为了不起,看看胡雪岩,红顶商人!2000万两银子!说没就没了!全家讨饭!胡雪岩后人讨饭,自然是夸张了,但确实是倒霉到了极点。

不知道有多少杭州的商人,一直在不动声色的向外地转移和匿藏财产,不需要很多,只需要保证遭逢大难后,家人能安安稳稳的吃饱饭过日子。

……胡灵珊砍死杭州知府的消息,终于姗姗来迟,全中国的官员都知道了。

官场震动。

这简直是天大的消息!当着钦差大人的面,砍死杭州知府,优哉游哉的继续领圣旨当官当红顶商人赐穿黄马褂,这中间的信息,坚持让人揣测到爆。

原本对胡家的消息看过便算的官员们,细细的翻出邸报,认真研究。

为了奖励胡家抵抗西学抵抗新文化,所以授红顶商人?绝对不可能!通过对抗新文化,叫板一心推行维新的光绪皇帝?很有可能!但是,也有些不对。

哪里不对?时间!该死的时间不对!大清朝的消息太忒么的严重滞后了!慈禧太后发出圣旨奖赏胡家的时候,胡家恐怕还没有写文章大骂新文化呢!有心的官员继续深究,立刻发现了红顶商人,胡雪岩,等等字眼。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这是慈禧要开始倒李了。

哪个李?李鸿章的李。

线索非常的明确。

二十年前,李鸿章倒左必先倒胡,通过手下心腹盛宣怀,暗算了胡雪岩,将胡雪岩偌大的商业帝国一举掀翻,从而成功倒左,成为大清朝的肱骨大臣封疆大吏。

二十年后,慈禧又拎出被李鸿章干翻的胡家作红顶商人,这简直是明喻了:朝廷要让李鸿章动动位置,甚至,是动动脖子上的脑袋。

执掌朝廷的重臣李鸿章要倒了,这能不震动官场?更何况,说不定慈禧太后干掉李鸿章之后,借着大胜之威,再干翻光绪。

已经被西洋蛮夷打得奄奄一息的大清朝,又要开始更激烈的内讧了?大清官员上下乱成一团。

最恨这种翻天覆地的政治大变了,每个人都要表态,站错队伍,就是人头落地。

是站队慈禧,还是站队李鸿章,或者站队光绪,这根本是个要命的问题。

不久前为了是否赴胡家的宴席而白了几根头发的问题,蔓延到了整个满清官场。

至于胡家到底是不是真的胡雪岩后人,没人在乎。

大清朝七拐八拐的政治思维,重要的是意识形态,不是物质形态,胡家是不是胡雪岩后人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姓胡,是商人,是红顶商人赐穿皇马官授候补道,是与胡雪岩一模一样的官职,这个就足够了。

大清朝聪明智慧的官员们长叹,怪不得砍死了杭州知府没人管,怪不得钦差视若无睹。

与向天下示意,慈禧要干翻李鸿章相比,区区一个杭州知府算老几?从这个角度思考,在杭州知府向胡家派兵的那刹那,杭州知府的下场就注定了。

敢于向慈禧要示威天下的胡家动手,这简直就是帮着李鸿章对抗圣母皇太后!杭州知府必死。

胡大师姐作为在明教和少林以及大明朝几番角力的经历者,见多了深深的后手,见多了看似轻描淡写莫名其妙,其实用意深远,完全不以眼前为意的布局,在钦差到来的一刹那,就发现了蹊跷。

要被宣旨的胡家,正在和杭州知府激战,作为钦差,为什么不调查明白是非,再决定进退?反而匆匆忙忙的宣布旨意,唯恐旨意无法下达似的,根本不在乎胡家和杭州知府的血战起因,究竟是胡家犯了杀人大罪,还是胡家起兵造反。

胡大师姐意识到,在钦差的眼中,胡家比杭州知府重要。

然后,一刀之下,验证成立。

胡家居然重要到了比杭州知府的人命都重要。

尽管不明所以,但是,这已经足以让惯犯胡大师姐毛骨悚然,下定决心全家准备逃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