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这一天,李家张灯结彩、锣鼓欢天。
天还没亮,李承祖就起来了,郑氏给他收拾好了,换上新郎官要穿的大红喜服,还未到接亲时间,帽子和大红花什么的都没戴。
李家族人都来了,把个小院子挤的满满当当。
再加上郑氏、张氏的娘家人,还有街坊邻居,家里坐不下,就在门口搭了长棚,请了酒楼里的厨子上门掌勺。
自李穆川升官后,张氏拍板决定,家里请了两个帮佣的婆子。
肖氏身为从七品官太太,总不能还亲自做粗活。
自帮佣刘婆子和闵婆子来家后,扫地、洗衣、洗碗、洗菜、烧火和倒泔水这些粗活,被她们全包了,肖氏妯娌只用炒个菜就行了。
出门采买,李家人只管着钱就可以,提东西自有帮佣帮忙。
李姝三姐妹,每天照常纺线、学裁衣服做鞋,厨房里,只偶尔去练练手艺,来客人时帮帮忙,也显得李家女娘贤惠能干。
李承祖是长房长孙,他成亲,李泗诚亲自过来主持。
李家族人有些头一天就来帮忙了,这也是族里的规矩,谁家有事,各家的汉子和媳妇们,都要帮好几天忙。
李穆川家里虽说又请了几个临时短工,但有些事情,还是要族里人出力才行。
李家族人一起吃过早饭后,就要准备去接亲了。
预定好的吹鼓手、轿子和骡子都准时上门了,吹鼓手、四个轿夫和牵骡子的人都穿着一样的衣服,这是行规。
肖氏让刘婆子打发他们一些喜钱,再让李承业去看看李承祖收拾妥当了没有。
成亲前两天,新娘小郑氏娘家就把嫁妆抬过来了,满满二十抬嫁妆,把个东厢房南屋塞的满满当当。
李姝仔细看了看,有一张床,两个大木箱,两个小木箱,一条塌,两张桌子,大桌子配8把椅子,小桌子配四把椅子。
两个五斗柜,一张梳妆台,配一个梳妆盒和一张梳妆椅,梳妆盒里有金银首饰若干。
还有洗脸架两个,马桶一对,大大小小的盆子6个,其中还有个铜盆,一套杯碗碟盘。
最让她惊奇的是,居然还有两把扫帚和两个撮箕。
另有8床被子,四铺四盖,床单、枕头、帐子都有好几套,还有新衣服十几套。
李承祖还没去接亲,李家就把新娘的嫁妆都敞开了给亲朋们看,众人均是一顿夸赞。
为使接亲显得有派头,李泗诚专门从族里挑了5个平头正脸的小伙子,再加上李承业、杨镇、赵世简,凑足了8个,由李穆平领着,一起往郑氏娘家出发。
到了郑家,小郑氏早已梳好了妆,静静坐在床上。
小郑氏年芳十五,稚气未脱,穿着大红喜服,红着脸一言不发。
族里相好的姐妹们都在一边陪着她,连郑氏的亲娘都来了。
姐妹们见她有些紧张,都安慰她:英娘,你可真有福气,嫁到六姑妈家去,听说承祖表哥的叔父才升了官,家里都请了帮佣了。
六姑妈和气,你嫁过去了,多的是好日子等着你呢。
小郑氏闺名英娘,这亲事,是郑氏亲娘做的媒。
英娘是家中长女,上有两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英年在家里,带弟弟妹妹、做家务、伺候年迈的祖父母,样样都行,是她亲娘胡氏的好帮手。
郑氏就是看重她自幼贤惠能干,且性格柔顺,又不木讷,才挑中了做自己儿媳妇。
李家人吹吹打打来了,到了门口被拦下了,郑家三兄弟一起拦在门里头。
郑家老大问:大郎,听说你也读了几天书,不如做两首催妆诗给我们听听。
李承祖立刻头大,他读书就是纯粹认了两个字,哪里会做什么诗。
好在他带了几个好帮手,李承业立即在他耳边一句一句告诉他,李承祖听到后,反复背诵两边,再大声念出来。
郑家人知道李承祖早就不读书了,做催妆诗这个事儿,原也不是规定一定要自己做,只要他做了,也没人问是不是自己写的。
做过两首诗,郑家老二又问大郎,听说你还帮着你叔父过日子呢,这眼见成家立业了,媳妇和娃儿,总得自己养活吧。
这话问的有些刁钻,牵扯到李家家务事。
英娘家里人也是急,眼见李承业一天天大了,他爹李穆方的差事被他叔父接了,他也没个正经差事,总不能一辈子靠着叔父过日子。
李承祖顿时卡壳,不知道怎么回答。
杨镇在一边帮忙解围:郑家诸位哥哥们放心,我岳父最是仁义,岂会让侄儿没有着落。
郑家人也不想在大喜的日子里闹的难堪,知道杨镇是李家女婿,这话说的必定也是李家意思。
郑三郎年纪小,在门缝里问:大姐夫,你想娶我大姐,要先过我这一关。
众人哄笑,李承祖摸出一堆红包从门缝里递给正三郎,问他:三郎,这样行不行?郑三郎接过红包,又道:没新意。
同来李家儿郎里,有人调笑:郑家三郎快开门吧,等你娶婆娘的时候,还要你姐夫给你帮忙呢!郑三郎红着脸,我才不娶婆娘呢!众人又哄笑,郑大郎见拦了一阵子,怕误了吉时,示意旁边的族人开了门。
待到了英娘闺房门口,一众姐们们又拦了门。
李家儿郎们嘻嘻哈哈凑到门前,各种阳腔怪调的叫门。
正经一些的喊:嫂子,李家大哥来接你啰。
有那不正经的,仗着今儿大喜的日子,调笑道:众位姐妹,可有人家了?......李承业先让李承祖又背了两首催妆诗,屋里的女娘们听的面红耳赤。
他掏出一堆红包,从门缝里塞进去,央求道:请众位姐妹们放行。
屋里小女娘们收了红包,见是个俊俏的少年郎叫门,你推我我推你,都不好意思去开门,最后是一位年纪最大说了亲的小女娘开的门。
李承祖接了英娘,二人到正堂拜别郑家父母。
郑家父母泪水连连,英娘也红了眼圈。
郑大郎背着英娘上了轿,英娘父亲端了一碗水,泼在大门口,至此,英娘终于哭将起来。
李承祖向岳家人鞠躬告别,然后带着一众迎亲的儿郎门,吹吹打打又走了,留下郑家人在背后伤感。
等到了李家,轿子里的英娘早已不再哭泣。
李家氛围和郑家截然不同,郑家嫁女,没有吹鼓手,不闻喜声。
反观李家,吹吹打打,好不热闹。
添人和少人,天差地别。
轿子在大门口停下来,接亲娘子扶着英娘下了轿,跨过火盆,一路踩着红绸布进了正堂。
今日,郑氏坐的主位,旁边李穆方的位置空了下来。
一对新人按照司仪的口令,一起拜了天地和父母,再送入东厢房南屋。
在众人的催促声中,李承祖挑了盖头。
新娘子他是见过的,今日上了妆,愈加好看。
他搓搓手,嘿嘿直笑。
房里妇人们打趣他,大郎快去敬酒吧,我们帮你看着,定会毫发无损地还给你个漂亮媳妇。
李承祖给众人作个揖后出去敬酒了。
李姝姐妹看向英娘,行了个礼,齐声喊嫂子。
英娘见到了三个堂小姑子,微微颔首,妹妹们好。
旁边族人对她说道:新媳妇不要怕,你这三个小姑子性格都好,你新来,有什么不懂的,都问她们。
英娘谢过。
正堂里,郑氏接受新人跪拜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肖氏忙走到她身边安慰她,族里的妇人们也上前一起宽慰她。
方哥儿媳妇,你这儿媳妇都有了,明年再抱个胖孙子,你也算熬出头了,王氏是宗妇,她第一个开口。
众人纷纷附和:是啊是啊,以后的好日子多着呢。
郑氏擦擦眼泪,露出了笑容。
热热闹闹的时间,很快到了晌午饭时刻。
随着李泗诚的一声吩咐,喜宴开始了。
正堂摆一桌,坐着李泗新、李承祖、李泗诚父子和几位送亲的男客。
东厢房中间厅堂摆一桌,坐着王氏、郑氏娘家人和四位送亲娘子。
西厢房摆了一桌,坐着张氏娘家人和李家老姑太太并几个媳妇孙女。
两间倒坐房里摆了两桌,一间坐齐了李秀兰姐妹并家人,另外一间坐了李穆方在世的时候的关系好的同僚,还有几个李穆川关系好的同僚。
门口长棚里摆了十几桌,坐满了街坊邻居和李氏族人。
李穆川带着李承祖,挨桌敬酒,后面杨镇和赵世简端着敬酒盘,帮忙倒酒。
另外几个李家儿郎们,帮着挡酒。
李姝原想着,给新郎倒白开水就是了,反正别人也不知道。
肖氏嗔她:酒带些混黄,白水一眼就看出来。
二者,被人知道了,说你瞧不起人。
并叮嘱李姝,这样投机取巧的事情以后不能干。
热热闹闹了一天,新人总算顺利娶进门了。
到了夜里,李承祖回了房。
他喝了些酒,但没醉。
他看了一眼新娘子,有些不好意思,先作了个揖:娘子。
英娘红着脸屈膝行礼:官人。
只听见窗户外传来嘻嘻哈哈的笑声,还有人捏着嗓子学舌:官人。
李承祖大囧,他忘记外面还有人在偷听。
外面传来李家某位近亲长辈的笑骂声:你们这群混账小子,还不赶紧去歇着。
又是一阵嘻嘻哈哈声,等了片刻,终于安静了。
李承祖到窗口,打开窗户,看外面没人了,终于放心了。
刚放下窗棂,又有敲门声。
李承祖开了门,见是李姝。
李姝听肖氏的吩咐,给新人送来一桶热水。
李承祖接过热水,从怀里掏出个红包塞到李姝手里:三妹妹辛苦了,拿去买花戴。
李姝也笑嘻嘻地走了。
第二日一大早,英娘早早起床了。
进了厨房后,发现刘婆子和闵婆子正在忙活。
二人见英娘进来,忙道:少奶奶怎地起这么早,我们还没忙完呢。
英娘笑:我来看看,二位妈妈,不知今儿早饭吃什么?英娘根据她二人的建议,做了些李家人日常爱吃的饭菜。
等李家众人起床,发现新娘子已经做好了早饭,愈加喜爱英娘勤快。
张氏笑眯眯道:大郎媳妇,家里有帮佣呢,你以后不用早起了。
英娘看向郑氏,郑氏也道:听你阿奶的,咱家事不多。
你白日无事,带着妹妹们一起做针线,伺候阿爷阿奶就可以了。
英娘忙答应了。
李家人口渐渐增多,且李穆川已经是官身。
张氏做主,家里男女分开吃饭。
李泗新夫妇带着儿子孙子们在正堂吃饭,由刘婆子伺候。
郑氏妯娌带着英娘和三姐们在东耳房吃饭,由闵婆子伺候。
吃饭的时候,李泗新忽然开口了。
老二,有件事你得放在心上。
李穆川放下碗筷道:请阿爹吩咐。
李泗新顿了一下:大郎也成家了,不能总靠着你过日子。
以前你职位不高,我也不好让你为难。
如今你好歹也是官身了,看能不能想想办法,给他找个事情做,不拘什么都行。
李穆川沉吟了一下,不瞒阿爹,儿子一直在想这个事情。
不过,就算找到了,一开始差事可能不会太好,大郎可能要吃些苦头。
李泗新道:年轻人,合该吃些苦头。
一开始就是好差事,那得是皇亲国戚。
咱们这样的人家,有个差事就满足了,不历练历练,怎能成人。
说罢,他又看向李承祖,大郎,不论你二叔给你找的什么差事,不许挑挑拣拣。
我知道,有那起子小人在你面前挑唆,说你二叔的差事原该是你的。
你阿爹的死的时候,你才两三岁。
说句不吉利的话,都不知道能不能养得活,难道衙门里的差事还等你长大?张氏也道:大郎,你二叔为了咱们这个家,这些年风里来雨里去的,家里有二郎的,什么时候都有你的,你不要听旁人挑唆,坏了咱们家里人的情分。
李承祖忙站起来,鞠躬道:孙儿不敢有这个想法,要不是二叔,我哪里能过这些年的安生日子。
我阿娘也时常跟我说,以后要把二叔当阿爹一样孝顺。
李泗新道:坐下吧,阿爷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不过白吩咐你一声。
吃过饭,李穆川去了衙门,李承业去上学,李泗新出去逛去了。
张氏把早上的事儿告诉了郑氏和肖氏,郑氏忙感激地给婆母屈膝行李,又给肖氏行李。
肖氏忙躲开了,嫂子,咱们是一家人,肯定要一条心的。
郑氏知道,她娘家那边有人背地里说闲话,说的英娘父母心里着急,她也不好分辨什么。
等大郎有了差事,看这起子小人还拿什么说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