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回门后,李承祖依旧在家打理家事。
半个月后的某一天夜晚,李穆川带着一脸喜气回来了。
进门后,李穆川还来不及换衣服,忙向李泗新汇禀道:阿爹,儿子近来多方打听,得知刑部正在招录一批略懂刑狱的衙役。
往常招衙役,大字不识的也有。
这回招录和往常不同,专要识字的,略懂些刑狱更好。
报名后要考试,取三十名。
往常的衙役,做到头也就是个衙役头。
这回招的人,若能懂些刑狱,往后说不定还往上升一升。
李泗新又问道:如何这回就要考试了?李穆川道:自上回叛乱,圣上有心整顿六部衙门。
以往各衙门里沾亲带故的,这回,先从下面的衙役、书吏们开始,从外面招平民子弟。
等明年科考,再任命一批寒门子弟做官,也换一换六部衙门里的风气。
李泗新磕了磕烟袋:大郎肚子里有几滴墨水你还能不知道?若是考试,不知他能不能过。
李穆川摸了摸胡须,儿子来家的路上就在想,儿子在京兆衙门这些年,不说精通,也算略懂些刑狱。
明儿再找衙门里的同僚打听打听,看要考些什么。
儿子先找些书,每天晚上给大郎上一个时辰的课,留下些功课让他白日做,不说考前几名,能上榜就可以了。
张氏道:那要辛苦我儿了。
李穆川道:阿娘说的哪里话,大郎有着落了,也算了结儿子的一桩心事,儿子也算对得起大哥了。
老夫妻两想起大儿子,又陷入了沉默。
郑氏主动起身,给李穆川行礼:大郎还要多劳烦二叔,大郎,你定要跟着你二叔好好学,若是考不上,你就一辈子去大街上给人扛大包吧!李承祖早就起身站立在一边,听到郑氏这样说,忙躬身道:侄儿不比二弟聪慧,只有些蛮力,还请二叔多教我。
李穆川看着唯一的侄儿,严肃道:明儿我就会带些书回来,你也读了几年书,字都是认得的,刑狱不需要你多聪明,一条条背下来就是了。
一遍不会就十遍,十遍不会就百遍,直到滚瓜烂熟。
你只有两个月的时间,若能考上,你阿娘和你媳妇也有了依靠。
你是长房长孙,若连这个都考不上,别人如何看你。
郑氏道:二叔尽管教他,不好好学,打也使得骂也使得。
张氏道:老大媳妇,老二教训孩子读书,咱们听着就是了,咱们妇道人家,可懂什么读书呢。
郑氏的心思全在儿子考试上面,也不在意婆母挑拣她,忙道:阿娘说的是,媳妇就是一时太高兴了。
说罢又坐到一边,再不插话。
李穆川又看向李承业,二郎,你也要备起来了,过完年,就要县试了。
李承业回答父亲:阿爹说的是,儿子也想下场试一试。
不论考不考的上,总能积累些经验。
张氏见两个孙子都要参加考试了,吩咐肖氏道:明儿开始,每炖多加个肉菜。
读书费脑子,别熬坏了孩子们的身体。
肖氏忙答应了。
张氏还吩咐李姝姐妹三个:往后不论白天晚上,你们要安静些,莫要再嘻嘻哈哈的。
或纺线、或做针线,都安安静静的,也打磨打磨性子。
三姐妹都道好。
张氏又揽过三郎在怀里,摩挲着他的头道:小乖乖,你以后可不能再闹腾了,你哥哥们要安心看书考试呢。
你若再捣蛋,折腾的家里鸡飞狗跳的,你老子可要打你板子了。
三郎扭来扭去的,阿奶,我一向都老实的很,哪里捣蛋了。
张氏笑眯眯的,好好好,三郎最乖了。
当天晚上,李穆川就给李承祖布置了几篇大字,嘱咐他道:字写的好看,考官心里喜欢,也能得个好印象。
又给李承业布置了一篇文章,让他当场做了。
第二天,李承祖开始头悬梁锥刺股的再次学习。
放下书本好几年的他,头几日颇觉痛苦,写字时无法静心,背书时颠三倒四。
李姝见状,搬了小桌子小凳子,与李承祖一起写字,一起背刑狱大典,还有李穆川找回来的各种刑狱案例,有不懂的,就和李承祖一起商议。
张氏刚开始不让李姝捣乱,李穆川反劝老母亲:有人一起学,比自己一个人学总好些。
姝娘于读书上头比大郎有天分,有她督促着,大郎更知道进步。
况且,儿子白天不在家,除了姝娘,也没人能监督他。
要是连妹妹都不如,他还有什么脸。
并叮嘱李姝,拿起学堂里先生的派头,好生管教大哥。
李承祖一向畏惧二叔,不敢有一字不满。
原来李承业不让她看这种书,说里面尽是打打杀杀,女孩子家家的,看多了刑狱案会移了性情。
这回李姝假公济私,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了解当下的法律法规了。
有李姝在一边鞭策,李承祖更加用心。
背书时,李姝先自己背一边,再拿着戒尺,让李承祖背。
错一个地方,打一下手心。
张氏等人好笑,觉得她小小年级,狐假虎威,做起先生来派头十足。
豆娘和丽娘私下里叫她女先生,郑氏和英娘先还颇有微词,听李承祖说在妹妹的监督下进益颇多,也不再有怨言。
李承祖有妹妹整日看着,李承业那边虽无人监督,也知道发奋苦读。
学堂里先生布置的功课,他都能及时出色地完成。
余外,还要完成李穆川给他布置的功课。
因李承业没有更多的精力,李姝三姐妹的学习暂时停了。
一日夜晚,赵世简又上门了。
在例行给张氏等人请过安后,又把自己的文章给李穆川看了。
李穆川看过他的文章后,摸摸胡须,沉吟道:简哥儿,明年的县试你可要参加?赵世简迷迷蒙蒙的:阿爹阿娘并未说让我考试。
李穆川见他读书不比儿子差,指点他道:二郎明年要下场了,你家里要是想让你科举,也该给你备起来了。
赵世简眼角瞥了一眼李姝,李姝冲他微微点头。
李穆川看他这个样子又想生气,你不用看别人,若无功名在身,你以后如何成家立业?难道要看一辈子城门吗?你可不一定有你阿爹的好运气,能从大头兵到从八品。
肖氏忙劝丈夫:官人,简哥儿比二郎还小些呢。
你指导他就说明白些,别吓着孩子。
张氏也附和小儿媳妇:很是,老二,别吓着孩子。
简哥儿一向听话,你说明白了,要如何考,他回去了,不用人看着就会下功夫的。
赵世简忙躬身道:请叔父教我。
李穆川内心叹了口气,把考试的大致流程给他说了一遍。
又告诉他县试大致要考些什么,需要看哪些书,要注意些什么事项。
赵世简找出纸笔,一一记下来。
在他们说考试的时候,李姝一个人默默退了出去,假装天冷了,去厨房烧火,暖暖身子。
赵世简得了指点,就要回家。
刚走出正房门,发现天上开始下小雨。
李家厨房用的是最东边的倒坐房,正好挨着大门。
赵世简刚走到大门口,李姝叫住他。
赵世简进了厨房,李姝盛了一碗热汤给她。
天凉了,把这碗热汤喝了,去去寒。
赵世简接过热汤,忙作揖道谢:多谢姝娘妹妹。
李姝小声告诉他:你以后常来,学堂里学生多,先生哪里能一个个照看的过来。
你跟我二哥一起学,总比一个人闷头学好。
再者,你把书读好了,才能有更多的选择。
否则,只能去守一辈子城门了,别无选择。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赵世简抬头看向她,他看到李姝眼睛里没有一丝羞怯和扭捏,全是殷殷嘱咐和深深关切,仿佛二人是多年相识的旧人一样。
他点点头,回答李姝:姝娘放心,我会的。
赵世简想到豆娘说给了杨镇,杨镇长的俊俏,读书又好,在一干同龄人中颇为优秀。
他以为李姝羡慕大姐,安慰她道:姝娘别担心,你有我呢,我不会比杨镇差的。
说罢,又觉得自己好像说多了,不好意思起来。
李姝见少年郎害羞了,也笑道:我知道,我有你呢。
赵世简更害羞了,听姝娘这话的意思,难道李家长辈答应了亲事?李姝不好再跟他多说,再次嘱咐他:想来就来,别怕。
我阿爹嘴上厉害,心里是喜欢你的。
回去路上小心些,防止跌倒。
说罢又递给他一把伞。
赵世简低头看了看,见是一把带着印花的油纸伞,看起来像女娘用的,知道这是李姝家常用的伞。
他依依不舍道:那我先回去了,我明儿再来。
走前,他又看了看李姝头上的绢花,期期艾艾道:你戴这个花真好看。
李姝笑眯眯道:你觉得好看,我就喜欢戴它。
赵世简没想到姝娘这样说,忙落荒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