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成小吏家千金--青云上 > 第93章 认干亲再下考场

第93章 认干亲再下考场

2025-03-26 15:37:27

小厮进去通报的功夫, 李姝看了看丁家的房屋。

一处两进的院子, 青瓦黛墙, 如意门占了半间屋子宽, 小小的门廊下三层台阶, 大门上贴着一对红对联。

过了一会儿, 只见一位中年壮汉带着小厮一起出来了。

壮汉走路有些一瘸一拐的, 人看起来虽然英武, 但脸色却有些颓废。

赵世简还不等他出来, 立刻上前抱拳行礼, 前辈。

李姝也忙上前屈膝行了个礼, 妾李氏见过丁大人。

丁大人笑了笑, 老弟和弟妹来了, 叫什么前辈,咱们平辈称呼就行,快请进。

三人刚绕过影壁,只见垂花门下站着一位中年妇人, 身穿靓蓝色褙子, 头上只插了一根银钗,脸上略施薄粉, 面含微笑, 身后跟着一个丫头。

丁大人笑道,这是内子。

赵世简忙低头,躬身行礼,见过嫂夫人。

丁夫人屈膝行了个礼, 赵大人。

李姝又上前行礼,口称嫂夫人。

丁大人对丁夫人说道,你带着弟妹进去歇着,我陪赵兄弟在前院。

丁夫人带着李姝进了后院。

因丁家太爷和老太太还在,丁大人夫妇住在东厢房,西厢房是两个孩子的住所。

丁家三代单传,人口少,故而一直住着这两进小院。

丁老太爷出去遛弯了,丁老太太在正房,正在抚摸她的大黄猫。

李姝跟着丁夫人一起,给丁老太太请了安。

老太太是个慈祥人,但耳朵有些不清楚。

丁夫人本来说话柔柔的,对着老太太,却要趴在她耳朵边大声喊,阿娘,这是官人同僚赵大人家的娘子。

老太太听明白了,噢噢,侄媳妇快坐。

侄媳妇真年轻,哟,这孩子长的真好。

李姝笑了,谢过您的夸奖。

老太太根本没听见,仍旧摸着庆哥儿的小胖手,一顿的夸赞。

李姝有些哭笑不得,丁夫人小声说道,我们老太太耳朵有些听不大清楚,弟妹见谅。

李姝忙道,嫂夫人客气了,老太太看起来这般和蔼,听见听不见的,又有什么打紧的。

真要是什么都听不见,反倒少了好多烦恼哩。

丁夫人笑了,弟妹说的有理。

说完,她嘱咐身边的丫鬟,把二娘子叫来。

丫鬟走后,李姝再次起身,给丁夫人正经行了个大礼,听官人说,征北途中,多得丁大人照看。

本来早就该来看看大人和嫂夫人,无奈官人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御林军,昨儿才回来。

请嫂夫人见谅,也谢过丁大人的恩情。

丁夫人忙扶起她,弟妹客气了,官人说赵大人年轻有为,能结识赵大人这样的少年英才,他打心眼里高兴呢。

征北战役中,危险重重,他们既是同僚,又一起上战场,原就该相互帮衬。

李姝又谢道,我家官人年轻,懂的少,若不是丁大人的看顾,说不得要多冒多少风险。

官人不在家的日子,我整日忧心,如今她平安归来,我如何不感谢丁大人呢。

他稍微分一分神看顾一下我家官人,对我们来说,这就是救命之恩了。

我们老太太和老爷也一再嘱咐我们,一定要好生谢过丁大人。

丁夫人忙客气道,弟妹不用这般客气,这也是他们之间的缘分。

好在都平安归来,也都升了官了,算是皆大欢喜。

丁老太太忽然插嘴道,侄媳妇,你几个孩子呀?李姝忙回答道,回大娘,我就这一个。

她怕老太太听不见,声音比较大,还竖起了一根手指头。

老太太听懂了,点点头,侄媳妇命好,头一胎得男。

我生了三个女儿才得了儿子,儿子媳妇也是得了两个女儿才得了孙子。

李姝有些尴尬,这个话题她实在不好评价。

恰巧,丁二娘子来了。

李姝忙看向丁二娘子,丁二娘子十三四的样子,亭亭玉立,迈着细碎的小步子,上前行礼,巧娘见过婶娘。

李姝忙拉了她起来,你叫巧娘呀,真是巧呀,咱们同名呢。

丁夫人笑了,这般巧?倒是冲了弟妹。

李姝摇头,什么冲不冲的,名字罢了,谁都能叫。

我姓李,单名一个姝字。

但承蒙宫里太后娘娘抬爱,给我个外号叫巧娘子。

丁夫人立刻抚掌大赞,哎呀,没想到弟妹就是那个巧娘子呀,真是,这可真是。

巧娘,快给你婶娘再行个礼,你婶娘可是有大功劳的。

李姝还不等巧娘再次行礼,拉住了她,嫂子,那不过机缘巧合得了个东西,太后娘娘厚爱,给了我个美名,这天底下比我巧的娘子多着呢。

嫂子不知道,我小时候女红不通,后来才好一些,如今呐,就靠着这个美名来撑场面呢!丁夫人笑了,弟妹这般活泼,我跟弟妹说话都能一下子年轻几岁。

李姝一边笑,一边从手腕上撸下个翠玉镯子,戴到巧娘手上,我也没什么好东西,这个镯子,给巧娘带着玩。

巧娘看了一眼丁夫人,丁夫人点点头,巧娘忙道谢,谢过婶娘。

李姝拉着巧娘坐下了,一叠声地夸赞,嫂子真是教女有方,巧娘这般懂礼乖巧,我一看了,就恨不得这是自己的女儿才好。

丁夫人笑了,弟妹要是喜欢,把她带回去。

我整日都要愁死了,明年就要出门子了,东西还差的多呢,整日不想拿针线,到了婆家可怎么办哟。

巧娘忙嗔了丁夫人一口,阿娘!李姝笑道,嫂子要是舍得,我可不就把她带回去了。

老太太在一边听懂了,忽然插了一句嘴,侄媳妇,你要不嫌弃,不若认她做个干女儿。

让她也沾沾侄媳妇的福气,以后也能子孙满堂。

李姝愣了一下,立刻反映过来,哎呀,大娘说道我心坎里去了,什么福气不福气的,我就是喜欢她这样乖巧听话。

嫂子可舍得呀?丁夫人本来也被婆母说的愣住了,但一想时下认干亲也比较多,无非是多走份礼,听官人说赵大人为人不错,倒是可以来往。

又见李姝不反对,丁夫人立刻也笑意盈盈,弟妹不嫌弃,我可有什么舍不得的。

弟妹不知道,这丫头看着乖巧,其实淘气的很。

弟妹真收了她做干女儿,我以后可算能省一半的心了。

巧娘会意,立刻起身,给李姝行礼,女儿见过干娘,然后要跪下磕头。

李姝忙拉着她,不让她磕头。

丁夫人劝道,弟妹,既是认干亲,就让她把大礼行完,这样以后说起来,才名正言顺,弟妹只管坐下受礼。

李姝不再拦着,也坐下了,丁家的丫鬟放了个跪垫在李姝面前,巧娘磕了三个头,算是认了这个干娘。

李姝高兴地拉了她的手,立刻又从头上拔下一根金步摇,插戴到她头上,乖,干娘今儿也没带什么,明儿我让人来接你,你到干娘那里住两天,干娘再好生打扮你。

巧娘脸红红的,谢过干娘。

李姝立刻吩咐玉娘,去,跟二爷说,我替他收了个干女儿,问他身上有什么好东西,给女儿做见面礼。

然后又对丁太太说,嫂子,认干亲要办酒席的,我回去了,就通知亲朋,办两桌酒席,让巧娘认认家里人。

丁太太忙道,弟妹不用客气,这是咱们两家的交情,何必说给外人听,只咱们自己热闹热闹就可以了。

李姝忙解释道,我听嫂子的,只是我家里虽然婆母不在了,但我们老太太还在,还有我公爹和大哥大嫂,这些都是自家人。

丁夫人听过后,不再反对。

老太太也听懂了,与丁太太一起笑了,巧娘这下子可好了,怎么样,阿奶厚着脸皮,帮你认了对能干又有出息的干爹干娘。

大伙儿都笑了。

丁太太看了眼巧娘,巧娘,你去前院,给你干爹行个礼。

李姝吩咐玉娘,你带着二娘子过去。

巧娘跟着玉娘一起到了前院,刚进前院客厅,见一位英姿勃发的青年男子和阿爹坐在一起说话,忙低了头,走上前去,先给丁大人行礼,阿爹。

丁大人点点头,既是认了干爹,给你干爹行大礼。

巧娘的丫鬟忙把跪垫放在赵世简面前,巧娘先墩身行礼,女儿见过干爹,然后跪下磕了头。

赵世简忙起身,虚扶了她一把,姐儿快请起,明儿得空家去玩耍,你干娘成日一个人在家,你去了,她可算有个说话的人了。

说完,他把自己随身佩戴的一块玉取下来,给了巧娘,干爹也没甚好东西,这块玉,你拿去玩。

巧娘再次行礼,谢过干爹。

过了一时,玉娘带着巧娘回来了,二奶奶,二爷说,二奶奶只管明儿接了姐儿去咱们家长住。

姐儿明年要出阁,咱们也给她预备些嫁妆。

认过了干女儿,中午,大伙儿又热热闹闹吃了顿饭。

吃过饭后,夫妻两带着儿子一起走了。

走前,李姝拉着巧娘的手,明儿我让人来接你,一定要去。

巧娘笑着点头。

路上,李姝坐在车里,笑着对赵世简说道,官人,我给你认了个干女儿,你没意见吧。

赵世简摸摸儿子的脸,又摸摸她的头发,怎么会,娘子喜欢,认十个八个都行。

再说了,丁大人教我良多,我无以为报,咱们对他的儿女好一些,总能让他开怀一些。

娘子不知道,丁大人腿瘸了,心里不痛快,总觉得旁人在背后骂他死瘸子,若不是为了当差,他都不想出门。

李姝正色道,丁大人为了朝廷为了百姓才瘸了腿,这个是英雄所为,怎会有人敢说闲话。

赵世简摇摇头,无人笑话他,他自己心里想不开。

以后我多来看看他,再帮他看看他家大郎的功课。

丁大人说什么都不同意孩子从武,只一心让他读书考科举,可丁大人哪里能指导得了他,听说我要指点他家大郎,他总算能展颜了。

两口子一路说着,很快到了家。

第二天,赵世简一大早又去了御林军。

赵世简刚出门,李姝就打发墨染和玉娘一起,雇了辆车,去把巧娘接了过来。

巧娘穿得簇新新的来了,一进门先行过礼,然后笑嘻嘻说道,干娘,我来了。

李姝笑道,快坐下。

巧娘坐下了,干爹呢?李姝回道,你干爹去御林军了,走前嘱咐我,要好好带你玩两天。

说真的,我还没养过女儿呢,你们家常都喜欢干什么呀?巧娘想了想,道,干娘,我如今在家里整日做针线呢,以前相熟的小姐妹们,有的出阁了,有一些跟我一样做针线,太小的,说不到一起去。

李姝笑道,可不就是,我原来快出阁时,做了一年多的针线,整日头昏眼花的。

还好有玉娘和我嫂子帮忙,不然,指望我一个人,要做到下辈子去了。

巧娘听了哈哈大笑,二人说是母女关系,其实李姝今年才十七,比巧娘大了四岁,比巧娘的姐姐才大了一岁,二人做姐妹也是使得的。

但名分在那里,不能岔了辈分。

李姝又吩咐玉娘,把家里的果子给巧娘端一些,还有我的红茶也上一些。

巧娘,你喜欢吃什么?干娘,我吃什么都可以的,我不挑嘴。

李姝只把她当妹妹,趁着还没出阁,不要太约束自己,到了婆家,规矩多着呢。

李姝本来还想问她婆家是哪一天,家里有哪些人,又怕她害羞,就没问。

李姝怕巧娘不自在,又吩咐封娘,去,请曲大奶奶和曲家两个小娘子过来。

过了一会儿,曲大奶奶带着两个女儿过来了。

李姝忙起身迎接,曲大嫂子来了。

曲大奶奶笑道,听说弟妹家来了娇客,我带着女儿们一起来玩耍。

李姝立刻拉了巧娘起身,巧娘跟曲大奶奶行了个礼,曲大奶奶两个女儿叶娘和露娘也给李姝见了礼,李姝笑道,大嫂子看看,平日你有两个女儿,我看着眼馋,如今我也有女儿了。

曲大奶奶也笑了,恭喜弟妹,得了个这样好的女儿,看这容貌,看这气度,哪一样都不差的。

李姝给巧娘引荐,这是叶娘,和你同年,比你小月份,这是露娘,才八岁呢,你们一起玩。

叶娘也说了人家,你们如今定是能说到一起去的。

三个小女娘坐到了一起,叶娘温婉,露娘活泼,巧娘虽然在家里乖巧,但今儿出了门,也不再那么拘谨,很快和叶娘说到了一起。

曲家母女坐了大半个时辰,然后回家去了。

李姝中午带着巧娘一起吃了顿饭,然后让她睡在了东厢房。

下午,李姝带着巧娘一起,去了附近常去的绸缎庄,给巧娘扯了布,预备给她做两身鲜亮衣裳,然后又另外买了一匹绸缎、一匹绢布、两匹棉布,算是给她的添妆。

然后,李姝又带着巧娘去了银楼,给她打了成套的一套金首饰。

一个下午,李姝在巧娘头上花了一百多两银子。

巧娘刚开始连连拒绝,李姝说她,你叫我一声干娘,我自然要给你添妆,这也是你干爹一再吩咐我的。

再说了,以后就算你出阁了,咱们还要长久走动的,又不在这一时。

巧娘只得都接了,夜里,赵世简回来了,也温声嘱咐她,我和你阿爹在战场上是过命的矫情,你到了这里,就跟自己家一样。

巧娘笑道,干爹说的我都记下了,今儿干娘给我买了好些东西,我还没叫几声干爹干娘,就得了这么多东西。

赵世简笑道,你干娘给你的,你就接着,她喜欢你才给你呢,她不喜欢的人,她理都不理。

你多住几天,让你干娘带着你到处逛逛。

三个人一起带着庆哥儿吃了夜饭,夜里,巧娘仍旧带着丫鬟芳草住在东厢房。

第二天,李姝又带着巧娘去了柿子树巷,孙氏见了巧娘也喜欢,哎哟,弟妹从哪里认的干女儿,人才这般好,看的我都眼馋。

李姝笑了,大嫂眼馋啊,那赶紧自己生一个。

孙氏哈哈大笑,我倒想自己生一个呢,要是能生个女儿,我也就儿女双全了。

李姝安慰她,大嫂子莫急,煦哥儿也大了,想来弟弟妹妹也快了。

孙氏头一回见干侄女,也给了见面礼,李姝让巧娘收下了,然后又带着她去了登高巷。

老太太见她忽然带了个小女娘过来,刚开始心里还纳闷,难道简哥儿媳妇要给简哥儿纳妾?这也不像啊,年纪这样小,简哥儿媳妇一向也不是个大度的啊。

等李姝说明了,老太太心里骂自己,该死的老背晦,净胡思乱想,幸亏没问出来,不然就要打脸了。

老太太虽然心里骂自己,脸上却笑的像朵菊花一样,好孩子,快来,都坐下。

等两人座下,老太太又拉着巧娘的手,高兴地问她多大了,家常在家干什么,爱吃什么,爱玩什么,可曾读过书。

巧娘都乖巧地一一回答了。

余氏在一边笑道,咱们这几家,就是小女娘太少了。

李姝开玩笑,大娘可愁什么,嫂子们这样年轻,大娘以后多的是孙子孙女,就怕您抱不过来呢。

一窝子女眷说说笑笑,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中午,赵老太太留李姝母女在登高巷吃了饭,又叫来了孙氏母子,李姝也不客气,跟着余氏和吕氏等人说说笑笑,一起吃了顿中饭。

赵书政听说了,中午没有回家吃饭,并让小厮回家给余氏传话,好生招待侄媳妇和侄孙女。

吃了饭,李姝要带着巧娘走,老太太和余氏等人又给了巧娘见面礼。

老太太还问李姝,既然是正经认干亲,要不要办个酒席?李姝笑道,还是老太太想得周到,我也预备办两桌酒席,就咱们家四房人,我再把巧娘父母兄弟也请来,以后,两家就是正经亲戚了。

老太太点点头,合该这样,这孩子父亲和简哥儿要好,认个干亲,两全其美。

说完,又怜爱地拉着巧娘的手,好孩子,以后跟着你干娘常来。

巧娘乖巧地应了。

告别过后,李姝带着巧娘跟着孙氏先去了柿子树巷。

路上,孙氏忽然收敛了笑容,弟妹,有件事儿我要跟弟妹说一声。

李姝见她这般慎重,也正色道,何事?大嫂请说。

孙氏叹了口气,这事儿,原不该我们管的,但阿娘不在了,我只得讨这个嫌了。

弟妹不知道,家里庄姨娘,大概是有了身孕了。

李姝奇怪道,大嫂不能确定吗?孙氏苦笑道,她也不明着跟我说,但我发现她快两个月没换洗了,而且,她近来总是远着公爹,我猜估计是有了。

想来她怕洪姨娘使坏,不敢说实话吧,想等胎坐稳了再说。

李姝点头,那应该是跑不了了,大嫂,这是喜事,咱们早些请个大夫给她看看。

孙氏犹豫道,公爹还不知道呢,再说了,我不知道官人和二叔是如何想的。

李姝理解孙氏的意思,大嫂所虑不无道理,只是,两个姨娘这样年轻,生养孩子是必然的。

大嫂不若先和大哥通个气,我今儿夜里也跟官人说一声。

大夫还是要请的,不早些过了明路,忽然肚子大了,哪里能说的请。

她是咱们家正经聘进来的姨娘,这样瞒着,本就是她不对。

孙氏点点头,那就照弟妹说的来。

妯娌两个到了柿子树巷,两个姨娘都出来打了招呼。

李姝仔细看了看庄姨娘,只见她不施粉黛,素面朝天,心里就有了数。

当天夜里,李姝趁赵世简歇下了,吹了灯后,在黑暗中和他说话。

官人,阿娘走了几年了?赵世简听她忽然这样问,心下算了算,快六年了。

李姝忽然叹了口气,官人,你说,阿娘心里,到底想让阿爹如何过呢。

赵世简闷声说道,我也不知道。

李姝转身,摸了摸他的头,官人,庄姨娘好像有身孕了。

赵世简忽然浑身紧绷了起来,过了好一阵子,他又闷声说道,我知道了。

李姝在黑暗中把他的头揽了过来,官人,你还有我呢,还有庆哥儿。

阿爹对你们兄弟的心,也不会变的。

赵世简没说话,把头在她胸口蹭了蹭,过了半天,瓮声瓮气说道,娘子放心,我又不是小孩子了,我都二十了。

阿爹纳妾时,我就知道会有这一天的。

李姝忽然说道,说起来,官人今年二十整岁了,是不是该办个加冠礼?再找人给官人取个字?我的及笄礼就没办呢,我阿爹也没给我取字。

赵世简被她一打岔,少了些伤感,忙说道,我如今在御林军当差,也不得闲,休沐日只想在家陪伴娘子和庆哥儿。

什么加冠礼,咱们家又不是豪门世家,不讲那些臭规矩。

等庆哥儿长大了,给他办就是了。

夫妻两个一边说着话,一边睡着了。

第二日,李姝让墨染和玉娘一起,把巧娘送回去了。

她自己带着封娘和文崖,又回了柿子树巷。

孙氏跟她说道,弟妹,昨儿我跟官人说了,我们又一起告诉了阿爹,阿爹立即找了附近的大夫来看,果真是有了。

对于庄氏故意隐瞒身孕的事,赵书良不太满意,虽然给了她赏赐,当天夜里又歇到了洪姨娘屋里。

丁夫人见巧娘带回来一堆东西,直咂舌,你这个丫头,去你干娘家做土匪去了。

老太太直笑,好了,二丫头别听你阿娘的,多叫几声干娘,又不掉块肉。

看看,这料子,这头面,这可都是真的。

丁夫人笑得很无奈,只得让巧娘赶紧给干爹干娘一人做一身衣裳加一双鞋。

巧娘机敏,忙问玉娘要了干爹干娘的尺寸。

玉娘走了后,巧娘就带着芳草,三五日的功夫,就做出了两身衣裳和两双鞋,丁夫人打发家里婆子送到了如意坊。

时间呼拉拉地过,快过年的时候,景平帝忽然宣布,明年重开武举。

文官们自然是赞同的,一些功勋世家把持军政,是该给他们换换血了。

不然时间一久,将士们只认主帅不认君王了。

大景朝立朝时,共封了五个公爵、八个侯爵,下面伯爵男爵子爵加起来二十几个。

几十年下来,抄家的抄家,夺爵的夺爵,降位的降位,公爵只剩下了三家,庞家、平家还有英国公家史家,侯爵剩下了谢家、俞家、甘家、唐家和白家,其余十几下都不掌军权。

有些人家子弟在军中任中低级将领,有些人家的子弟不成器,就靠着祖宗的这块牌子吃喝,还有些人家已经弃武从文,转去考科举了。

如平家和庞家这样的后妃党,自然不希望有太多将领出来分一杯羹,如英国公这样如今已经不掌军权但威望颇重的帝党,自然是支撑帝王。

好在武举出生的进士们,刚一入职,并不会有太高的官位,也不会动了两家的根本,故而后妃两党也没有明着反对。

赵世简在御林军已经站稳了脚跟,彻底摸清了丁字营,也收服了一些随从。

另一些他人安插过来的人,只要不捣蛋,赵世简也并不为难。

御林军在太平年月并无太多事情,只有出现危机的时刻,御林军才会大面积出动。

故而赵世简再不如当初刚入职时那般忙碌,每隔一天也能回家。

朝廷开武举这个消息一出,赵世简顿时喜出望外。

说起来他已经是五品官,掌了御林军八分之一的队伍,但他毕竟是从文举转过去的,有一些将领觉得他年纪轻轻,又是文人出生,不够勇猛,他急切地需要一个武举功名给他正名。

考武举不光是让你上台和人家砍杀两下就完事了,还要考排兵布阵、攻城谋略。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朝廷此次开武举,就是奔着选将领的路子去的。

大伙儿听说他要去考武举,如赵书良、夏学士及丁大人等人自然是赞同,能多得个功名,自然不是坏事。

有一些却觉得他脑子坏了,好好的御林军郎将做着,去考什么武举,考了武举,难道还能给你升官。

李姝鼓励赵世简,官人,你只管去,你原来是文举出身,那些将领们说不得以为你是纸上谈兵。

若能得个武举功名,以后在御林军也理直气壮些。

官人只管放心考,家里有我呢。

赵世简得了娘子的鼓励,越发卖力。

这一个新年,他异常忙碌。

一边要当差,一边要备考。

考武举,不是躲在屋子里苦读就可以了,还要与人对搏。

他也不认识旁人,只得去找丁大人。

不光赵世简忙碌,李姝也忙个不停。

她要预备过年的事情,还要时常去探望老太太和赵书良等人。

她中途还带着赵世简回了趟娘家,请李穆川给赵世简取个字。

李姝刚开始请赵书良取字,赵书良拒绝了,他大老粗一个,自家的字都是老太太找大街上算命先生胡乱取的,他基本上也不用。

李姝无法,只得回娘家。

李穆川摸了摸胡须,想了半天,不若叫安之?赵世简仔细品了品,顿时觉得很好。

最让李姝高兴的是,丽娘又有了身子了。

李姝把庆哥儿的许多东西打包带去了丽娘家里,并嘱咐了她一堆孕期注意事项。

丽娘直笑,三妹妹不用担心我,我又不是头一胎。

小嘉娘越来越懂事,阿娘总是没生出弟弟来,大娘时不时在她耳边说她是赔钱货,白花费那么多银钱,还不如给哥哥弟弟们之类的话。

还说丽娘既然生不出,就早些给方二郎纳妾。

等丽娘知道方大奶奶居然背着她这样糟践嘉娘,一向隐忍的丽娘顿时气得和方大奶奶吵了一架,并把预备要给大房两个哥儿的东西通通留下,一样不给,方大奶奶气个仰倒。

嘉娘被方大奶奶那些话说的存了心思,见阿娘怀孕,丁点大的嘉娘比谁都上心,整天盯着丽娘,不让她走动,不让她累着。

丽娘伤心地抱着女儿又哭了一场,方二郎听线娘说了后,叹了口气,与方大郎促膝长谈一番。

于是,方大奶奶又挨了顿揍。

李姝也心疼嘉娘,给她带了好些吃的穿的玩的。

嘉娘特别喜欢三姨母和外婆,顿时笑的有了些孩子样。

李姝才走,肖氏又去看望了丽娘,送了一堆的东西。

丽娘有娘家疼爱,心里的怒气渐渐平复。

原来丽娘看在方大郎和两个侄子的面子,对方大奶奶还有些面子上的敬重。

自此,她见到方大奶奶,再不复过去的尊重,对大房人也越发抠门。

逢年过节,只给方太太做衣服,买的吃食也都是年纪大的人才能吃的,大房人连根毛都沾不到丽娘的。

方大郎叹气,兄弟情分都被这个婆娘作光了。

赵家老大沾着李家的光,一路升官。

说起来,他们家也是李家的亲家,老二倒是一直在升,自己却什么都没有。

以后,两个儿子定然也是沾不上光。

这个婆娘,要害死我们父子了。

不说方家那边,再说如意坊这里。

自从李姝摆过酒席,正式认下巧娘做干女儿,两家就成了正经亲戚。

丁老太爷最喜欢上进的后辈,若不是他得儿子、孙子都得的迟,说不得自家孙子也有这般大了。

丁老太爷年轻时外放过,东南军、西北军他都了解,京城各大军营他也待过,多次上过战场,杀人无数。

如今年纪大了,他越发慈眉善目起来。

丁老太爷常常想,大概是自己杀人太多,故而子孙不旺盛。

赵世简虚心求教,丁大人父子认真教导,兵法、谋略、武器,一起上阵,赵世简学得快,父子两个教的越发用心。

赵世简投桃报李,整日抓着丁大郎的功课,教他做文章、写策论。

外头先生不过是个秀才,如何能比得过赵世简,丁大郎进益颇快,丁家人异常高兴。

李姝也时常过来拜访老太太和丁夫人,或是带着巧娘一起做绣活儿,两家关系日益亲厚。

赵世简感觉自己又有了那种如饥似渴的感觉,丁大人家里几代从武,各类兵书武器齐全,他父子二人实战经验也足。

赵世简有空就往那里跑,丁大人父子如今把他当自家人,悉心教导。

年前,科举需要提前报名,且不允许代为报名,赵世简只得请了假,自己往兵部去报名。

兵部一干老同僚们见了他,立刻都围了上来。

施书令直嚷嚷,赵老弟,你刚考了文进士,又要来考武举,你让我们这些没有功名的人以后还怎么回家?祖母如今见面就叨叨我没出息,都是你害的。

众人哈哈大笑。

张主事见了赵世简之后,拍拍他的肩膀,好好考,可惜我不能教你了。

赵世简忙躬身道,张大哥一日为师,一辈子都是我的老师。

张主事笑了,等你考了武进士,我有你这样的徒弟,脸上也更有光了。

过完了年,很快就到了武举正式开科的时间。

二月,武举正式开科。

来报名参加武举的,无非是三类人,一是世代从武之家,二是一些贫寒人家身体强壮的孩子,还有一些是功勋人家。

贫寒人家的孩子只是有些强壮,不懂兵器、不怎么识字,很多在第一关就被刷下去了。

世代从武之家的孩子,兵器兵法都懂,但此次武举,还要考策论,一下子又刷掉一批人。

赵世简一路过关斩将,在县试、院试、府试中始终名列前茅。

在他过了府试之后没多久,丽娘生了个儿子,方李两家都异常高兴。

又过了一个月,柿子树巷的庄姨娘生了个女儿,最高兴的怕就是洪姨娘了。

秋天的乡试中,虽然有人兵器比赵世简使的好,但论排兵布阵,如何比的上他经验丰富。

那些勋贵人家的子弟,有名师指导,也懂得排兵布阵,但论做文章,谁能比得过他这两榜进士出生的人。

乡试中,他再次拔得头筹,得了武解元。

武举完全按照文举的路子进行,秋闱过后,最后的会试在下一年的春天,赵世简总算又能清闲几日。

过年的时候,赵老太太一再要求赵书良办酒席,孙子封了五品官之后,一直静悄悄的,这回又中了武举人,难道不该庆贺一下吗?最后还是赵世简亲自去劝老太太,阿奶,孙儿还想明年再考个进士呢,若现下办了酒席,明年还办不办呢?不知道的人以为孙儿是怕自己中不了呢。

老太太骂他,胡说,明年定也是能中的,只是阿奶想多热闹闹罢了。

既然简哥儿你说明年再考个进士,我老婆子就等着,无非就是三两个月的事情。

我让他们把东西都预备好,到时候只要你中进士的消息一传来,家里立刻满门接客。

赵书政笑道,阿娘不说我们也要预备的,文武双进士,咱们大景朝也是头一个呢。

阿娘有福气,有个这么有出息的孙子。

老太太笑得脸上的褶子越发深了,一叠声的说好好好。

过了年,武举春闱中,赵世简一鼓作气,中了第三名。

状元是英国公的一位嫡孙,榜眼是一位异常勇武且于兵法之上很有天赋的外地人,姓熊。

金銮殿上,景平帝见到他后,欢喜地拍拍他的肩膀,上一回,你的两榜进士第十名是朕钦点的,这一回,朕再给你钦点一个探花郎。

旁边的吏部高老尚书心里直发酸,这样文武双修的出色少年郎,却不是自己的孙子。

唉,家里那个几个不成器的,什么时候能给我考个进士回来啊。

兵部刘尚书高兴地看着一干新科进士,这一回,这些人才都归我们兵部了,看你姓樊的还骄傲个什么劲儿。

樊掌院摸摸胡须,笑而不语。

严文凯在一边笑道,圣上,我朝文武双进士,这还是头一个呢。

说罢,他忽然跪了下来,高声喊道,吾皇圣明,得天下英才而聚之,我大景朝必定繁荣昌盛,万代流传。

众位大人们一见他这样,心里直骂,好你个严文凯,这般奸猾,拍马匹也不带上大伙儿,一个人吃独食。

能陪着皇帝站在这里的,都是身居高位。

不要以为这些老大人们都是刚正不阿,论起拍皇帝马屁,他们称二流,没人敢称一流,众人立刻一起跪下,齐声高贺。

景平帝开怀大笑,众位爱卿请起,大景朝的天下,还需要众位爱卿与朕一起治理呢。

众位老大人们听得皇帝这样说,心里也高兴,士与帝王共治天下,谁不想陪王伴驾呢。

赵世简刚刚二十二岁,景平帝点了他做武探花,然后众位进士一起打马游街,这回赵世简终于可以骑白马、戴杏花了。

且因他文武双进士出身,比武状元还要出彩。

琼林宴上,英国公的孙子和赵世简一起,诗文不断,拍的景平帝浑身通泰。

等这一切忙完后,赵世简又回到御林军当差。

顾长史等人还没等他进门,立刻迎接了上来,恭喜大人、贺喜大人,得中武探花。

赵世简笑道,这些日子,有劳各位了,今儿晚上,我请诸位喝酒。

众人笑道,赵大人如今身上文武双进士加身,我等跟着赵大人,以后也能多添两分光彩。

赵世简也禁不住有些高兴,多谢诸位了。

当天夜里,赵世简喝了个醉醺醺回家,他不知道的是,家里正有好消息等着他呢。

作者有话要说:  周三啦,亲亲们学习和工作都累了吧?看过后希望大家能轻松一刻,然后顺手收藏作者的新坑和作者本人哟~~--------------------感谢在2020-01-06 17:19:51~2020-01-07 17:19:09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淮上佳人 2个;罗克万 1个;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罗克万 20瓶;从容吃瓜 10瓶;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