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穿之顺治爱美食 > ☆、第25章 第 25 章

☆、第25章 第 25 章

2025-03-26 16:32:23

有心想反对,却又面对代善老哥的考虑与事实无法反驳。

多尔衮小无奈地听着硕托和亲哥学着皇上的赖皮说法和汉家文人幼稚斗气, 忍不住嘴角一抽。

虽然旗人经商做工, 那些念着商业贱业的汉人不敢歧视他们,但我们还是要尽快把工科、农科的教学科考倒腾起来, 正式提高工、商之人的社会地位才是根本。

代善老王爷很是认同地点头,让工、农两科明年开春和文人的春闱一起开科考也好。

他想到上次惨淡的殿试, 在心里愁得慌,上次科考是十二岁, 明年是十五岁?家里有十五岁的小脚女子就不让其家里的男子参加科举, 也不知道明年的春闱会有几个人?多尔衮笑了笑, 他倒是不愁这一点,人少不用担心。

穆特布不就在宁波府做的挺好?咱们满人也不是不能去地方上任职。

大清入关七年, 禁止裹足的命令发了七年,家里如果有十五岁以下的新小脚女子,那就是反民无疑。

皇上要整治江南税收, 拒不交税的直接强行征收, 割除功名, 我觉得可行。

恰好又在南方暂时放宽要求宣传了‘北宋脚’和汉唐天足,确实更容易被那些需要女孩子帮忙做活儿的汉家平民百姓接受。

两下配合, 不用担心江南的人心不稳。

硕托点头, 有道理。

宣传‘北宋脚’和汉唐天足, 也可以顺带打压一下汉家文人怀念前朝的风气。

所以这个只能是对不参加科考的人家。

至于汉家男子科考的事儿确实不能宽容。

敢和上次一样闹事,我们正好光明正大的再镇压一次。

更何况,等咱们的八旗官学开出来, 咱们也不愁好的文官不足的事儿。

如果明年科考那些汉家文人还是不来参加,我们不若把皇上上次提到的各民族武举也一起开?这些年咱们对汉家文人够柔和的了。

武举可以。

赞同。

阿济格立即跟上。

赞同。

赞同。

…………只是随口一说的硕托听着一声声赞同,看着他们跃跃欲试的样子,再瞅瞅多尔衮的黑脸,脖子一缩。

多尔衮对他们很是有点儿恨铁不成钢,进了关就要学习着马下治天下,不要老是还想着武。

而且皇上说的‘米虫’指的是那些不愁吃,不愁穿,好吃懒做只能靠着家族养活的纨绔子弟。

不是领米粮不做事的人。

学汉话是学其意,结合实际情况去理解,不能生搬硬套。

觉得汉话好像天书一样难学的阿济格对此不服气,他们汉人咋不理解我们的满语其意?我们叫汉人尼堪,给家里长相清秀的小娃娃取名尼堪,光朝堂上就好几个叫尼堪的,这称呼哪里有不好的意思?因为前两年受伤一直在养伤,一直安静地喝茶的敬谨亲王爱新觉罗·尼堪听了忍不住笑出来。

其实他长大后也有一段时间以为这个称呼不好,作为满洲巴图鲁怎可有一个如此清秀的名字……。

这两年开始退下去养老的纳喇·尼堪同样是笑。

摄政王的名字在他们看来是表示大汗对他的期待和爱重,到了汉人的口中就成了獾子。

虽然意思差不多吧,但听着总不是那个味儿。

多尔衮看到他们一个个因为名字的事儿看向他,不由地挨个瞪一眼,要学汉话就好好地学,不要让汉人笑话咱们小儿学话语句不通。

对于这一点我认为皇上说的对,称呼问题不必在意,自己真正地学好了不心虚才是正理。

阿济格不敢对自家这个强势的弟弟瞪回去,犹自满脸不服。

同样学不好汉话的硕托忍不住开口帮腔,语气小委屈,皇上是皇上。

其他人对此也都是一脸的心有戚戚焉。

皇上学汉话,学那些海外语言比汉人,洋人还好;学画画写字、吹苏尔奈跳八角鼓比很多满人、汉人都好。

不能让他们和皇上比。

代善对于这一点也是觉得多尔衮强求了,我们这一辈人平时能听懂就行了。

多尔衮……同样更习惯说满语的多尔衮被他们一个个理所当然的委屈样子噎的说不出话来。

不想再理会这个事儿,他接着提出另外一个问题,有关小娃娃们的学习功课,这么多书……咳咳,我们要相信八旗子弟的英武。

代善大家长首先发言。

都学学才知道后面适合学那样,皇上说的有道理。

济尔哈朗对于皇上制定的功课表很是认同。

每人一天一碟阿玛饼,小日子过得这般舒坦,怎么也能学到皇上的几分才华。

阿济格对于家里的几个胖儿子天天只知道吃喝闹腾、舞刀弄枪很不满意,恨铁不成钢地说道:学不好就统统回关外放牧。

以前说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

现在有了火器和水师,打天下也要成马下了,不学习如何可以?进了关后开始发福的硕托自己不想费脑子学,但是他和天下的所有父母一样,认为自己的人生任务已经完成了。

他已经给了儿女们一个更好的生活,衣食无忧,爵位荣华,下面就是看下一代自己的文化奋斗。

所以他很支持、坚持让自家的孩子们都去学。

…………一人一句的,都给了他们自己一个做狠心阿玛的好理由,睿亲王多尔衮听得很是无语,旗人家的女孩儿也一起进学的事情?这下子众人齐齐沉默。

皇上这是想让满蒙八旗的姑娘们都和没有进关前一样,和宫里的格格们一样?性格粗枝大叶、粗中有细的阿济格满脸纠结地问出心里的疑问,皇上让满蒙姑娘和小子们一样进学,和在关内的时候一样接受训练,出门做事,这……?硕托端起他最新的大爱--浓的黑奶茶抿了一口,微笑着接口说道:皇上一向尊重人。

我估摸着,皇上是想让满家的男女都互相尊重。

这互相尊重嘛,自然是要让她们和男子一样学文识字,学本事。

满蒙的姑奶奶们本来就性格泼辣,如果再和男娃娃们一样进了学……?虽然济尔哈朗非常喜欢自己家的小格格们个个英姿飒爽,一辈子快乐自由。

可是他也是一个男子,他非常明白作为一个男子内心里对于女子期待的模样。

代善想起来另外一件事儿,皇上估计要等秋天才能回来,关于八旗选秀的事儿,可有递话回来?听代善提起这个事儿多尔衮才想起来他忘了问皇帝这件事,他犹豫了一下说道:选秀之事暂且搁下。

皇上最迟秋天回来,到时候让皇上决断就是。

按照路程计算,喀尔喀和厄鲁特蒙古的格格们应该快到京了。

确定是只选后?大清刚刚安稳下来,皇上的年龄也不大,选妃之事确实是不用着急,代善和多尔衮一样,更为关心皇上的皇后人选。

多尔衮想着他收到了喀尔喀和厄鲁特进京的格格的消息,端起他的玻璃杯,喝了一口黑乎乎的,看起来就苦苦的原味黑茶,犹豫了片刻还是决定心中的计划,皇上才将将十四岁,选妃之事暂时不着急。

先把皇后的人选定下来。

其他人犹豫一下也是同意。

皇后是出自喀尔喀,还是厄鲁特,对他们的下一步计划影响很大。

最近对西方天主教有所了解的硕托提出自己的担心,天主教奉行一夫一妻制度,皇上的那位洋人老师汤若望……?对此完全不担心的多尔衮想着皇上驳回汤若望要在内城建天主教教堂的干脆劲儿,轻轻地笑,汤若望并不能影响皇上的任何决断。

几位旗主、亲王瞬间放下心来。

被放心的小顺治……,一脸懵……虽然他们不满汉人要求的一夫一妻制度,把自己的大福晋改成了福晋,把福晋们改成了侧福晋,但是他们对于西方那些号称一夫一妻的君主、贵族们婚前婚后情妇、情夫不断的乱来的行为同样看不惯。

女子的事儿事关重大,八旗议事召开了两天,最终因为小顺治信中的那句恐满蒙女子被汉家习俗影响而取得了圆满成功。

满人和汉人两方人互相较劲儿争着维护自己的民族自尊心、民族传统的不甘心理,让几位旗主最后还是全体通过了小顺治让满蒙女娃娃进学的提议。

这就好比是汉家男子坚持不让自家女子放脚和满蒙女子骑马大笑一样,他们也不想看到满家的姑娘们慢慢地跟着汉家姑娘一样守在家里绣花儿。

当然,多尔衮为了给八旗子弟争取权益,提出小娃娃们的学费全部减免或者减半的建议也全体通过。

小顺治的亲娘,太后娘娘捧着他的来信,仔仔细细地看完了他花了两页纸详细具体地描述了金齑玉脍的做法、吃法,以及他自己亲手画的,让人一看就垂涎三尺的小画儿,笑得又是欢喜又是无奈。

苏茉儿你看,皇帝出门一趟越发的会吃了,鱼不炖不炸的,生生的,他也吃地开心。

奴婢瞧着这画中的各色鱼脍,也想吃。

苏茉儿姑姑捧着小顺治寄来的画儿,实话实说。

行,今晚上我们做来尝尝。

太后娘娘笑着答应下来,她看着画儿也觉得挺有食欲。

沿海的洋人多。

奴婢听说洋人不光喜欢用各种生菜做沙拉,牛肉也生吃。

皇上到了沿海吃吃生鱼脍正好天时地利。

苏茉儿姑姑感觉,知道皇上在外头吃得开心,她就非常开心。

宫里海物不多,就用鲤鱼吧。

这信上说大唐人都是偷偷摸摸地吃鲤鱼鱼脍。

太后对于会吃的大唐人因为皇帝姓李不能光明正大地吃鲤鱼很是乐呵。

当然,她拿会吃还没有忌口的皇帝也没有办法--身为一个红尘中人,会吃总是一件好事,一件大好事。

心里已经对不再出一个科尔沁皇后做了妥协的她轻轻地叹了口气,皇帝的心思,除了国事,就是吃喝了。

哀家只要他安全地回来。

会的。

苏茉儿姑姑对皇上非常信任,算算时间,喀尔喀和厄鲁特的姑娘们应该快到京了。

想一想,这次只选后不选妃也好。

否则这喀尔喀和厄鲁特的女子要是一起进了宫,估计会天天闹得人不得安生。

太后娘娘想着他们收到的消息,乐哈哈地开玩笑。

苏茉儿姑姑也是忍不住乐呵,就皇上的大度性子肯定不会约束她们。

而满蒙女子又不是汉家女子,她们现在途中遇到都能打的人尽皆知,这要是一起进了宫发现了皇上的好性儿,不天天打起来才是奇怪。

因为塞外蒙古姑娘的热情大胆、奔放活波,知情的长辈们都因为小顺治对待女子的包子性格很不看好。

他对人尊重,对事大度,又一向认为女子应该勇敢活泛才好,将来肯定只能对闹腾的妃嫔们干瞪眼没办法。

所以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想着,为了不让皇上的后宫天天上演全武行,这次从蒙古一方只选一个皇后,剩下的蒙古姑娘们分开嫁给其他合适的八旗贝勒王爷。

进了关见识到汉家姑娘温柔的八旗王爷贝勒……,得嘞,不想娶的就赶紧地定亲吧。

自打在大同府外头遇上就开始打的兴起喀尔喀和厄鲁特两方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传了出去。

当然,知道了她们估计也是哈哈大笑引以为荣。

说起来嘎尔迪已经领着人和厄鲁特的赤那一伙人打了好几架。

不管是打群架还是单打独斗赤那这匹草原狼都打不过喀尔喀的嘎尔迪别乞,但是厄鲁特蒙古的三位格格却是和喀尔喀的三位格格拼地不相上下。

唱歌、跳舞、赛马、满语、汉语的流利度等等,谁赢了谁先进城,谁赢了谁做宴席首位。

沿路的各族官兵老百姓跟着看热闹看的津津有味,口说相传,渐渐地北方各地都知道了他们的小皇上要选后了,很可能选一个舞刀弄枪的蒙古皇后出来。

老百姓尤其是闲着没事的汉家文人们写诗作赋说她们没有礼教,有伤风化等等,事情传大了被激起来左性的满蒙姑娘们、儿郎们就和这些酸文人闹上了,恰好因为这些年的战乱有很多汉家文人开始习武,好嘛,语言不通直接开打。

别乞,汉家的男子和满蒙的姑娘们打起来了。

夕阳西下的驿馆里,一个喀尔喀小格格对着刚刚擦拭完大刀的嘎尔迪大声地笑着说道,好像特别稀奇的样子。

看着就是乐呵的脸庞,黑红红的面颊,胖乎乎的身材让人一看就能猜到她的开心性格。

作者有话要说:  清代以满洲女子入选秀女的制度,大约在顺治十年确立。

目的是确保满洲血统,也为了宫室的安全。

在实行时,三年一次,有条不序。

同时吸取前朝的教训,和八旗子弟不和民争利一样,不扰民,从某方面来说确实是保障了汉民安居乐业,利国利民。

因为在此前的任何一个朝代,一旦采选宫女和妃子的命令下来,确定在某一个地区,那么这个地区的百姓就终日惶惶,家家在朝臣没有赶到之前,纷纷把适龄的少女匆匆出嫁。

就算是妃子,做父母的也不是都想送女儿进宫。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未耳朵、墨寒 1个;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墨寒 20瓶;小鱼儿 10瓶;晴晴? 5瓶;One 3瓶;31060828、芦苇 2瓶;羲和、青鸾、问喵喵喵暖 1瓶;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