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落日

2025-03-26 16:36:49

若说长安的寺庙常开法会,讲法排戏,是与民同乐的佛陀,长安的道观便多是远在身上,不染红尘的仙人。

似这长生观,寂寂地隐在碧树间,阳光透过树影筛下来,映得门前石上苔痕青青。

阶上两副楹联说得尽是自在逍遥。

却少有人迹,不免寥落。

陈妈妈扣动门扉,扫地的僮仆见了来人,排场虽不大,站在后边的娘子却一身暗纹绮罗,发间的翠翘金钗花钿玉梳显然出自西内的手笔,显然是位贵客,行了一礼,连忙引着去找方丈。

这方丈眉目慈和地迎客。

许如是跟着在一片竹林小路穿行一阵,曲径通幽,不多时,眼前开阔,楼阁依山而建,雅致清丽,暗自讶异这道观门前冷落,内里却别有洞天。

方丈指着这方青石、那朵牡丹,一一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说些典故也颇为动听。

那方池塘,是当年的汝阴镇国公主习字洗笔所用。

所谓汝阴镇国公主,便是太上皇的姑母。

当年突厥来朝求亲,便想求了这位公主去,只是高宗皇帝实在舍不得女儿远嫁,便遣了她到京郊道观,名为替高宗祈福,实则出家避祸,这才回绝了突厥使者。

过了一年,高宗要接公主回宫,公主却自言当惯了方外之人,便在观中待了下去。

高宗无奈,却对汝阴公主愈加宠爱。

高宗驾崩后,神宗怯懦,姜后祸乱超纲,竟鸩杀神宗,生了要做女帝的心思。

太上皇蛰伏隐忍,最终请出这位不理世事的公主联手,才一举平定了姜后之乱。

又是千般恳求,才将公主接回宫中荣养。

本朝镇国、定国公主的名号不轻易与人,除了开国时举义响应的高祖的平阳定国公主之外,也只有这位汝阴公主立了不世奇功,能获此殊荣。

许如是对这段往事知之甚详,自然也知道汝阴公主出家的地方是简寂观,而非是这家长生观。

却也不说破,只点了点头,道:我此来是向道祖还愿的,可有香烛?说罢随手解下腰间的玉佩抛过去。

在空中画出道短弧线,看得方丈一愣,下意识伸手去接。

落在手里,白莹莹地很是温润,远超了应有的香火钱。

方丈瞳孔微缩,颔首微笑:娘子可知道,还愿要诚心?陈妈妈道:方丈说得这是什么话?我家娘子沐浴斋戒了数日,今日一早赶过来,还不够诚心么?方丈也不恼,不卑不亢道:当年汝阴镇国公主也是舍了宫中富贵,僮仆婢女,事事亲力亲为,一心为高宗皇帝祈福。

陈妈妈还要再说些什么,边听许如是道:既然有此先例,我一个人过去就是了。

娘子,这边请。

……替我捎信问一问齐繁之,他这究竟算什么意思。

许如是一边拜了拜神像,一面隐含愠怒。

她此来,自然不是什么所谓地酬谢道祖。

选了长生观,而非简寂观,也自是因为长生观是齐行简留下的,可供她联络的地方。

故而先前方丈出言支走她身边的仆从,她也就顺水推舟了。

皇后出身不算高,于宫中争宠的手段或许不错,要说在朝堂上的手段,却乏善可陈。

从前要爬上皇后的宝座,都被许宸几次借势叫她吃了大亏。

这回却晓得利用皇帝的疑心,借太上皇打击许宸。

这样的手笔,不得不叫人怀疑她身后有高人指点。

再查一查,最近皇后召见了些什么人——鲍妩。

宋王妃,齐行简的表妹。

这很难不让人怀疑,和许宸近有龃龉的齐行简。

许如是心中恼火,却也没有立刻将怀疑告知许宸。

许宸那性子,好不容易跟齐行简低头了,若怒从心中起,又回到先前那般死硬的态度,两败俱伤,白白便宜了皇后。

方丈这会儿态度恭谨:小道备下纸笔,娘子有什么话,尽管写下来。

——娘子放心,不会走邮驿,不会叫外人知道。

许如是怒气稍歇:大约要得了几日?不过七八日的功夫,娘子不妨小住几日。

古代通信速度太慢,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许如是沉吟片刻:知道了。

……齐行简进京了么?皇帝近来每日头疼,唯有皇后进了药来,才能稍微纾解片刻。

也就是此刻,皇帝说话最为随意。

还有几日的功夫呢,大家。

皇后的指尖在皇帝太阳xue上微微发力,皇帝半眯着眼眸,不如,遣使催他一催?皇后瞧着皇帝的状态一日差过一日,除了加大药量以外,也没什么别的法子,只盼着齐行简早日进京,趁着皇帝身子骨还硬朗,将许宸打压得不得翻身。

……罢了。

皇帝终究还是打着怀柔的算盘,不欲在褫夺兵权之前与齐行简交恶,也不急在这一时半会。

听说阿宥的新妇有妊了?皇帝话锋一转,提起自家三郎,脸上总带了几分笑。

是,有两三个月了。

皇后不禁喜上眉梢。

三郎固然受宠,然而她那个儿媳鲍妩总不争气,先前怀过两胎,都没能保得住。

三郎那孩子又死心眼非得要嫡长子。

许宸家的大郎都快及冠了,她家三郎膝下竟是没个一儿半女。

这一直是皇后的心病。

如今儿媳总算争气了一回,皇帝又问起此事,让皇后难以自持地浮想联翩。

这就好,这就好。

皇帝龙颜大悦,赐了好些东西下去,却没有如皇后所想,就这个话题持续下去。

皇后眼波流转,下巴搁在皇帝肩头:许久也不见阿宥了,借这个机会诏他和他媳妇进宫。

皇帝心情不错,顺嘴便要应下。

哐当——瓷碗砸在地上,收碗宫人惊慌失措地跪在地上。

那股苦涩的药味重新萦绕在鼻尖,皇帝愣了片刻,目光微凝。

他尚未停药,如今身体可比不得从前。

这病还没好,此际诏许宥进宫,若有个万一……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危险的政治信号。

还是……罢了,迎齐繁之这事,叫阿宥看着,代朕去吧。

皇帝摆了摆手,又丢出个代他迎人的馅饼。

皇后神色微僵,随即柔顺地点了点头。

日薄西山。

暮鼓沉沉响彻长安,然而今日的鼓声似乎格外绵长,一声声,极富有节奏,像是一曲沉郁顿挫的诗歌。

九十六声,响过了吧。

皇帝对镜正着衣冠,眉头微微蹙起。

鼓声响过,即闭坊门。

今儿出了什么事了?回圣人……陈辅国吞吞吐吐。

说。

其实能改变暮鼓的大事也不过那么几件,皇帝嗓音发冷。

他心中有了个极不好的揣测,只是没有得到确认始终不踏实。

太上皇——陈辅国觑着皇帝古井无波的神色,小心翼翼地说:因病。

……驾崩了。

哦。

皇帝觉得他该欢喜的,然而他没有。

事实上,他无悲无喜。

连天是灰蓝,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寻常天气。

开宫门,皇帝淡淡地说,朕去南内,送太上皇。

南内落叶满阶。

太上皇潜邸,皇帝幼时故居。

中庭里,原本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西南角有一架秋千,是母亲的最爱。

皇帝半眯着眼打量去,如今这儿光秃秃地一片,秋千拆了,伐木剩下的树桩子似一道道扭曲丑陋的疤痕。

穿过那个角门,是太上皇的书斋。

皇帝小时候顽劣打碎了太上皇心爱的端砚,躲在树下的草丛里躲着抽泣。

暮色四合,一切将淹没在黑暗之中,皇帝恐惧不可自抑。

直到太上皇把他从草丛里报出来,父亲的怀抱何其宽广?叫人无比信赖。

父亲的怀抱何其温暖?驱散了寒冷和黑暗。

皇帝伏在他胸前,忽然不可自抑地大哭。

大家。

皇后拉了拉他的手,皇帝回过神继续走,一边走一边想着。

太上皇在位时,大周盛世空前,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太上皇在位时,大周山河破碎,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皇帝推开门,太上皇正静静地躺在榻上,整个人像个缩了水的虾,蜷在一角。

——眼窝深深地凹陷下去,似是披了皮的骷髅。

皇帝有着片刻的茫然。

那个英明伟岸的君主、昏庸佝偻的老人,对儿子慈爱的父亲、对太子万般苛刻的皇帝,在他脑海里,刹那间潮水一般向他奔涌而来。

皇帝不是太上皇的嫡子,也不是太上皇最爱的儿子。

那天,他站在那册封的高台上,高处不胜寒。

太上皇轻轻帮他扶正冠冕,这让皇帝愈发拘谨:——如今,你是太子了。

太上皇丢开了手,冠冕很重,重量终于全然落在了皇帝的头上。

太上皇。

父皇。

阿耶。

顶在皇帝头上半辈子的天,没了。

笼罩了他半辈子的阴云,散了。

太上皇的时代,已经结束。

皇帝的时代,终于到来。

哈哈哈哈。

皇帝轻声地在笑。

风吹进他的胸腔,颤抖着、簌簌地呜咽。

他喉头一热,忽觉口中腥、咸。

圣人——大家——是谁在惶急地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