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第一侯 > 第四十七章 说走不易

第四十七章 说走不易

2025-03-26 17:09:48

什么话?听起来陛下受崔征辖制?刘范眉头微微皱,不过也这个崔征先帝时就把持朝堂鲁王是崔征扶着登基的,对朝廷的事都不熟悉,如今又乱世征战,崔征把持朝堂也不奇怪。

刘范便请内侍引见崔征,崔征很好见,如内侍所说住在皇宫,就在他隔壁。

刘范过来时,崔征在批阅公文,听到刘范开门见山的询问,他也没有含糊,道:京城,不能说回就回去。

怎么不能?京城天子之所,以前不能回,现在收复了当然要可以说回就回去。

回去当然是要回去。

崔征道,看了眼桌上摆着的公文,又看舆图,现在的时机并不是最好,麟州外有叛军围重,安贼又占据了河东道刘范明白了,质问崔征:原来相爷是惧怕叛军?,我们几千人还能走过来,麟州有十几万卫军。

崔征看着个书生,没有因为他的无礼生气,道:你们那是几千人反而容易走,陛下一动,就是几万人,十几万人,关系重大。

刘范沉吟一刻,进入麟州境还好,麟州城附近一路走来他也看到了,人的确很多很多当初离开京城的时候,叛军还没打过来,河东道也没有失守,就这样一路不知道伤亡了多少人,多少人妻离子散。

崔征道,更何况此行有陛下,陛下龙体容不得半点闪失,你们几千人能走过来,但陛下不一定能走过去,你想,如果是陛下行走在路途中,叛军得知消息,是不是会倾尽全力扑杀而来安康山丢了京城,但如果杀了皇帝,他就能拿到天下了,怎能不为此疯狂?小子莽撞了。

刘范施礼,又肃容道,相爷,陛下真龙天子,一旦出行,四周卫道也必然拼死相护。

护驾从龙之功也足以令很多人疯狂。

崔征点点头:你说得对,但这件事关系陛下关系大夏,更关系数十万民众生死存亡,一定要慎重商议。

如今的局势,从麟州到京城的确不是小事,朝廷庞大,民众更庞大,如果皇帝走了,必然有很多民众会跟随,刘范不是真的愣头青,施礼应声是:只要陛下一声令下,楚国夫人将率大军亲迎。

崔征道声好:楚国夫人的大军陛下是最放心的。

你且在这里歇息养养身子,我们会很快商议定论。

刘范便提出要出宫住,崔征也没有挽留,唤来一个官吏让他安排刘范的住处,刘范道谢退下去了。

一旁的小吏上前不满道:相爷对这个莽人太客气了,此子竟然敢质问相爷。

真不愧是楚国夫人的人。

楚国夫人跋扈,手下自然也如此,竟然嘲问崔征没胆气。

当时就该打出去!相爷要是没胆气,能从京城走到麟州,能在麟州守护天子这么久!崔征笑了笑示意小吏不用生气:这个刘范没有别的心思,他是真急着让陛下回京。

相爷宽宏。

小吏赞道,又微微得意,楚国夫人当然急着让陛下回京,陛下回了京城,天下才能大定,她的功劳也才能大定。

崔征看着舆图,舆图上标注着如今大夏卫军的分布,一枚红标鸦头旗点缀的地方最多,武鸦儿真是越来越势大,京城也拿下了。

小吏知道崔征所想,低低一笑:相爷,楚国夫人之势,不一定就是武都督之势。

崔征看他。

小吏在他跟前也言语无忌,笑道:也可能是韩旭韩大人之势。

崔征皱眉:不要说这些荒唐的话。

小吏低头应声是,但肩头耸动还在笑。

崔征没有再理会他,让门外的人去问陛下在做什么,门外很快有人回话,陛下召京城来的老爷们来说话。

昨天说了一天一夜还没说尽呢。

小吏笑道。

京城啊,大夏数百年的基业繁华,一天一夜怎么说的完。

崔征叹道,起身向外走,我也去吧。

内侍引着老爷们向内走,刘范因为要搬出去,则被内侍引着往外走。

刘范在廊下停下脚看眼深宫,隐隐见一队人正走动。

内侍主动道:刘先生,陛下请京城来的人去说说京城的事,您去不去?刘范摇摇头:我就不去了,等陛下问现在以及怎么去京城的时候,再觐见吧。

内侍笑道:那很快就要问了,刘先生你应该住在皇宫这里,方便。

刘范道:在宫外也不远。

内侍不再劝了,陪着他向外走,打探他一路上的事,苦不苦,累不累,叛军多不多,怎么死了那么多兵马和老爷们?哪有那么多?刘范打断他,纠正,我们只带了三千兵马,路上的伤亡不过数十人,至于这些老爷们也不是被叛军杀死的,是路途辛苦生病不幸。

内侍哦了声:这样啊,那还是很不容易啊。

刘范道:这时候哪里有容易的地方,陛下坐在皇宫里,也日夜辛劳不易啊。

内侍抚掌笑:刘先生说得真好。

刘范看他一眼摇头:我说的不好。

内侍掩嘴笑:刘先生真谦虚。

他可没有谦虚,刘范看这内侍,又看了眼身后的宫殿,要是姜亮来了,那才叫说的好,只怕从昨天说到现在都还没散场呢。

你们想听什么他就能给你们说什么,说什么都能让你们想听爱听听的高兴,保管那几个老爷们都没机会张口。

想到那场面,刘范忍不住笑了,又很快收起笑,心里略有些不是滋味。

这不是滋味当然不是因为想念姜亮宫殿里的说话又持续了一天,皇帝与京城的乡老们一同吃了饭菜,不管看到什么,都能勾起京城的回忆。

陛下这口味还是京城的口味。

这小菜跟我小时候吃的一模一样。

当年朕离开京城,父皇特意将御膳房的几个厨子赐给朕,朕在麟州几十年,吃的喝的用的,都还是京城的做法,只是这水土不一样,他们再教出来的徒弟也不一样,口味还是淡去了。

说起过去总是让人心酸,几个乡老齐声跪地哽咽:请陛下尽快回京,让我大夏国泰民安。

皇帝一一搀扶起他们:好,好,好,朕与你们同回京城。

喝醉的乡老们抚掌马上走,明天就走皇帝也跟着他们道:明天就走,立刻就走。

内侍们搀扶着喝醉的乡老们歇息去,崔征则陪同皇帝回到内殿,道:陛下一动,相当于天下齐动。

他拿出一张文书。

具体怎么走,臣写了个粗略的章程,请陛下过目。

辛苦相爷了。

皇帝接过文书道,捏在手里没有放下来,又问,相爷,现在朕回去,你说,合适吗?合适吗?崔征看向皇帝,那意思就是不合适?天子回京城是天经地义的,哪有什么不合适!这是什么话?皇帝含泪道:朕现在走了,麟州的子民怎么办啊?(谢谢大家追文,一天一张内容很少,怕大家看的无趣辛苦,总是希望给大家带来舒适和轻松,么么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