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开销怎么办?设立学堂的开销········李令姜有些担忧的追问道。
李持明笑着一拍手:这个不必担心!这笔钱可以由国库出!前些日子裴效先的西北三省刚交上来一大批税款。
这小子是个有办法的,那帮豪强被他折腾的,吐出不少历年来逃掉的赋税。
国库一下子充裕的都要溢出来了!正好可以解决学堂的问题!既然办了,干脆分男子和女子两个部分,让那些贫家孩童也有义学可上!他对着李令姜笑出一口小白牙:阿韫,相信我,相信你自己,咱们一定可以把大燕变成一个民智开放的国度!李持明说到做到,不过月余,义学已筹办妥当。
准备先以京城为试点进行试验,若是效果不错,便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开来。
校舍的修建花不了多少钱,重点是延请先生的费用。
这一点上李持明又吃了一回大户——他让围读会的人帮忙拟了一道命令下去,令全国各地有志于科举的乡绅贤达,可自由出资交给本地州府,用作为义学先生的束脩发放之用。
而捐款出资的乡绅,可以在其本人或亲属参与科举屡试不中后得到一个捐官的资格。
这是官方承认的捐官——虽然捐到的官实际上都没什么实权,但是可以享受同级别官员的出行待遇。
同时,对私自卖官鬻爵施以严刑重罚,一旦抓到,不论卖官大小,一律弃市!官方卖官?李令姜问。
她皱了皱眉头道:我觉得不行。
我觉得可以。
李持明对她俏皮一笑。
陈党不是在卖官么,可他卖的官到底是偷偷摸摸来的。
不如我们这官方卖官来的光明正大。
乡绅们做事,第一求的是个稳妥。
有朝廷出面买的官,在他们心里铁定比陈党卖出来的要实在。
如此一来二去,陈党卖官就卖不出去了。
但是这些人从官方这里买了官,他们并没有实权。
而从陈党那里买的官,可是实实在在有权力的——如此一来,我们就像强买强卖,他们只能从朝廷这里买,买到根本没有什么价值的虚官。
等到过几年义学的形式渐渐稳定下来了,国库可以每年分拨专门的银两用于义学束脩发放时,我再找个由头把这些虚官都撤了。
不就万事大吉了么?你不怕到时候撤官又引得他们一窝蜂的反对你啊?怕?为何要怕?我已昭告天下,他们买官的钱是用来筹办义学的。
天下学子,十之有八将会受惠于义学。
民心在我这边!再说北大营和五军难道是摆设?真到了那一天,军队,舆论,民心的支持我都有,我何必要怕那起子豪强!李令姜无言以对。
于是她想了想道:李持明,你真是个奸商。
李持明大笑了起来。
虽说从这个角度看乡绅贤达们仿佛冤大头,但是李令姜很快发现,他们竟然对此十分乐意。
人人争着做冤大头,去捐钱好给自己积攒资本换取捐官资格。
李持明很快不得不下令家中田产不超过三十亩,年龄不超过四十岁的人禁止参与此项行为。
因为有许多家庭条件不怎么样的小地主也来掺和这件事了。
补充法令一下,这项助学令的效果才总算发挥了出来。
半年后的秋天,在金秋硕果丰收之际。
李持明让吏部负责,到全国范围内调查义学的入学率。
欣喜的发现识字人数上升了几百万。
几乎占据了燕国年轻人的多一半。
要想从根本上破除陈党对民间的蛊惑,最根本的还是要普及教育。
因为只有普及了教育,民智才能逐渐开启。
开启了民智,他们才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不会再听风就是雨。
而到了那个时候,陈党颠倒黑白的言论,就再也不能行欺于天下黎民了。
站在玲珑塔上眺望远方,李持明对李令姜如是说。
李令姜点了点头,第无数次为李持明的胸襟和远见而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