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成昏君的心尖宠 > 第111章 复兴

第111章 复兴

2025-03-26 17:14:52

对于皇帝推广义学的事,陈党自然看得出这对他们来说恐怕没什么好处。

可是他们却不敢反驳——一来经过秦洧为李持明量身定做的宣传,民间如今的舆论导向已经又一次分成了两派,且支持李持明的声音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推广义学,官方和乡绅贤达联合出资(后者还十分乐意,上赶着出钱),怎么看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陈党的人绞尽脑汁,也没法挑出这个法令半点不是来。

所以裴子遥说的其实很有道理,齐尚哲同李令姜说。

你若是真心为百姓做事,百姓是看得到的。

他们也会感激你。

但你若只是空谈,他们忙于生计还忙不过来,怎么可能会对你的清谈有所反应。

务实是燕国人的本质嘛!李令姜说。

还有,这话不是他第一个说的,是甘宁总兵邓虎臣——现在是平贼将军了吧,是他说的。

齐尚哲立刻点头如捣蒜:公主说得对,公主说得对!光阴荏苒,岁月如梭。

他们度过了几个相当和平宁静的新年。

除了陈党像月经般的时不时捣乱放屁(然而没有人搭理,皇帝和围读会统统无视他们)。

中原平静,全国各地也过着安然恬淡的日子。

就连一向不消停的九边和东南浙闽,察必和倭寇也都碍于燕国这几年的发展势头,安分了许多。

风调雨顺的年成给燕国带来了难得的连续丰收。

粮米布帛和金银充满了国库和地方府库。

史官打着饱嗝儿在纸上写下仓中陈米旧粟红腐,而金银烁闪渐暗。

在这种国泰民安的大环境下,周边已经与燕国断交许久的蕞尔小国,那些消失数年的友邦和附庸,突然又像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

交趾和高句丽这些只在前朝鼎盛时入朝拜见的国家纷至杳来,热情又探头探脑的想要和燕国恢复宗主与附庸关系。

李持明大度一笑,并不计较。

让礼部准备下仪仗,同他们完成了仪式。

多一个小弟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好。

若是咱们不收他们,这些小国就要去投靠倭寇和察必。

既然如此,还不如交个朋友算了。

正好可以把东南盈余的丝绸和西北盈余的木材卖给他们——当然啦,价钱得由咱们来定。

李持明无师自通的指挥户部礼部和那边搞起车轮战谈判,成功把一大半积压的各地货物卖给了对方,又给国库进了一大笔钱。

李持明,你不去做生意真是亏了你了。

李令姜揶揄他道。

裴效先在西北做得很好,好到西北的发展已经快要比东南还要稳定安宁了。

富裕虽比不上,但据裴效先说,他接下来准备在保持西北耕地不变的基础上,利用西北坡地山地多的特点发展木材种植和水果种植。

让西北也有能卖到南方去的东西——不能总是我们西北三省从南方买东西,南方人却买不到我们的东西。

长此以往下去,西北的府库可如何是好呢?这时候距离他到西北赴任才不过三年。

可却已然叫整个三边都换了个模样。

在几大总兵和总督大人的帮助下,西北百姓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

眼看裴效先所说的木材和水果种植也逐渐发展起来,李持明这边总算逮住了机会把他召回京城。

升任吏部尚书之职。

为了让西北不至于因为裴效先的离开而停止狂飙式的发展,李持明把齐尚哲送去了西北坐镇。

无奈的齐秉之同学哭笑不得,拜别双亲,带着新娶过门的妻子到西北赴任去了。

一路上顺风顺水,半个刺客也没遇见。

陈党的名头虽在,但已经是强弩之末。

裴效先对李令姜说。

此时他坐在公主府的正厅,正同李令姜聊着他此次返京途中的所见所闻和这几年在西北的日子。

你还记得三年前我去晋阳时,一路上遇到的那些刺客。

秉之是个有福之人,他如今再不用担忧这些事情了。

李令姜点点头,对裴效先的看法不置可否。

裴效先平静的望着她,脸上微微带一点笑。

三年未见,那张曾经艳丽俊秀如同女孩儿的面孔如今褪去文弱,多了几分刚毅,从前最爱含怒微嗔的粉白面庞也被西北的大太阳晒成了古铜色。

李令姜不禁同他玩笑道:裴效先,去西北这几年回来,你倒是彻底‘长大成人’了。

裴效先愣了一愣,旋即有些好笑的低下头道:你这意思,倒好像我从前一直是个长不大的孩童?这倒不是,就是你从前秀气的像个姑娘,怎么看都是个十几岁的少年郎。

而今经历几年风霜,起码从外在看,总算有个明日之星的肱股之相。

裴效先听了这话,一时间似乎有些感慨。

还未等他接话,琼琚已经微笑着为他端上了一盅碧螺春茶。

裴效先伸手接过茶碗,下意识扫了那小丫头一眼,又回过脸来道:采薇木桃呢,怎的今日我到你府上,只见了琼琚还在你身边伺候。

那两个人从前牙尖嘴利,没少奚落我。

今日缘何竟未见她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