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火耗

2025-03-26 17:14:45

贾正清说下午就会把剩余小部分物资发放给百姓。

福禄寿表示相信。

因为相信,所以要亲眼看着才能证明自己没有白白信任贾正清。

贾正清被福禄寿这话噎的差点没当场憋过气儿去。

按贾正清和黄渡笃的说法,江淮城发放粮米布药都是由通判负责,由衙门的人协助完成。

具体来说,知府衙门将会在知府衙门口设立赈济棚,届时城中每家每户都可凭借户牍来此领取各家所需的粮米布药。

而在这之前,上午接待过福禄寿一行人后,贾正清和黄渡笃已经让官差们沿街敲锣通知过了。

得到李持明授意的福禄寿十分满意贾正清做事的速度,因此他不阴不阳的说:府台大人您瞧,若是人人都像您这个赈灾速度,陛下他老人家也不用放心不下,大老远从京师跑来两江巡查了不是?这话里有话成功膈应到了贾正清,把他的脸连臊带吓弄成了猪肝色。

福禄寿又问:敢问负责发放物资的人是谁?贾正清连忙答:是在下衙门里的于师爷。

\\福禄寿哦了一声道:\\那杂家就放心了。

贾正清心里松了一口气。

想着福禄寿这是不会去现场看了。

正暗自庆幸,就听见福禄寿接着说:府台大人的得力干将办事,杂家放心。

下午杂家就不去了。

杂家身边的小磊子会去帮于师爷一起赈灾。

贾正清被福禄寿搞得没了声响,干脆闭嘴。

小磊子,就是李持明如今用的另一个花名。

福禄寿说到做到,果真让他去了赈灾棚。

不仅他去了,同去的还有假太监小队的其他随从。

一时间,,整个赈灾棚人仰马翻,于师爷差点要跳起来夹着尾巴仓皇逃窜。

索性小磊子公公按住了他。

于是他就坐在了那里,欲哭无泪的看着全城所有的百姓来把他好不容易才贪污到的粮食布匹瓜分的一干二净。

然后对着给他们发粮食医药的小磊子公公齐刷刷跪下,磕着头流着泪道谢。

李持明这回是纯然的开心。

李令姜和他坐在桌子的这头和那头,一个负责登记发放粮食,另一个负责登记发放药物。

她看着李持明脸上抹了一道毛笔墨水的污渍,然而顾不上擦去,被汗水浸润的亮晶晶的脸上洋溢着饱满的喜悦。

他笑的慈眉善目的去询问那些老弱病残他们需要多少粮食,查看他们的户牍,同时轻声关照他们饿久了之后第一次不要吃得太多,不然会引起疾病。

李持明本就生的面善。

如今又是一张悲天悯人的笑脸。

前来领粮米的老老少少很难不喜欢他。

甚至有小娃娃被父母带着,身上背着羊肠布袋来领粮食,领完了站在李持明身旁吃着手指迟迟不肯离去,管他叫菩萨哥哥。

一行人忙活了半晌,总算把城西所有百姓的赈济都发放到位。

于师爷是被彻底踢出赈灾队伍了。

此时躲在赈灾棚外面的一个小木棚底下,鬼鬼祟祟的盯着这边的动向。

李持明放下手中毛笔,抹了一把沾满浮灰的脸庞。

李令姜亲眼看着他给自己的左脸颊上抹出一道灰扑扑的痕迹。

这菩萨哥哥抬起头对来李令姜笑笑道:这边的粮不够了。

你同我一道,咱们去催一催后面的人快些开仓送粮来。

当他们走到知府衙门后院时,正巧碰上衙门里的人在开仓装粮。

他们把上面调拨的粮食装进竹筐里,装了满满一筐还不算,手里还在继续往上添加。

直到给那米筐加出了一个冰淇淋似的小尖儿。

这时候,为首一个衙役对着同僚嘿嘿一笑,抬起腿冲着那粮筐一个飞踢,方才装进去的小尖儿登时如同天女散花般散落下来,白莹莹的大米散落一地。

这帮衙役说着笑着,从不知何处取出几个已经装了小半筐米的篓子,动作无比熟练的把那些散落在地上粮米收进了篓里。

装好后便把篓封好,又放回了原位。

继续把下一个大筐装满,加尖儿,飞踢,收集散米。

这是········跟着李令姜和李持明一起过来的木桃看的目瞪口呆,不禁回过头去狐疑的看向二位主子。

李持明冷哼一声,看向李令姜,李令姜对木桃摆了摆手:——折色火耗。

这个就是了。

折——折色火耗?木桃瞪大眼睛,满眼困惑。

那是什么?她忍不住多问了一句。

便是你方才所见的这种行径了。

李持明冷冷的说。

折色火耗,辎重运输过程中会因为颠簸移动而损失掉的那一部分。

一般来说,默认这些是负责运输粮食的官差们所得。

这,是他们几十年来不变的潜规则。

可是他们不是运输的········木桃话音未落,就见李持明已然走上前去,用看似轻快的语气聊闲天儿般的问:几位兄弟运粮呐!他话音刚落,那几个衙役猛地抬头看向他,一瞬间,他们的笑容齐齐僵在脸上,下一刻,几个衙役抄起藏在一旁的米篓,转身就跑,一溜烟儿跑了个无影无踪。

李持明:·········喏,这下子也不用问他们什么情况了。

这一看就是钻空子蹭火耗的。

李持明的语气里充满厌倦,满满的都是我就知道的意味。

他蹲下身把散落在地上的大米一粒一粒捡起来丢回米筐,轻声叹息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民间的贪腐和下层吏治之混乱,超出我的想象啊······假太监们看押着江淮府衙门忙了三天,总算把所有赈灾物资都发放到位了。

眼看着城中各处慢慢升起炊烟,街上的饿殍遗孤越来越少。

被抛弃荒野的尸体也入土为安了,江淮府的一切终于开始步入正轨。

第四日晌午时分,李令姜陪着李持明站在城中最高的栖凤山上俯瞰整座城。

依稀听到了空气中飘来小贩叫卖东西的声音。

他们胸腔里那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慢慢放下了。

百姓有时候要的很简单。

不过一瓢米,一匹布,一点裹伤的药。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们是最顽强的草根,也是最脆弱的小民。

有钦差太监在此,加上贾正清对皇帝即将驾临的消息深信不疑。

江淮城在对百姓进行了初步安置后开始了灾后重建。

两江各地闻风而动,赈灾粮终于发到了各地百姓手里。

先前龟速进展的房屋重建也总算正式提上了日程。

而就在这时,京师的内阁和六部终于发现了事情的不对劲——皇帝托病不上朝已数日有余,听闻两江传回的讯息,说有钦差太监前去传旨,言皇帝不日将驾临此处。

可京师方面却对此一无所知。

老狐狸们连夜会和商谈,左右一合计,坏了,皇帝这是自己跑出去微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