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子妃的繁花田园 > 第094章 拜师

第094章 拜师

2025-03-26 17:19:26

陈先生家住在镇子东头,是一处两进的宅子,前面做私塾用,后面则是陈先生一家的住处,路上赵安国跟三个少年说着陈先生家的基本情况,先生只有一儿一女,女儿早已出嫁,如今家里住着陈先生老两口和他们儿子一家。

陈先生的儿子并未走读书一途,在镇上开了两家酒楼,因此陈家是很殷实的,当初我在那儿读书时,偶尔拖学金,陈先生从未说过什么。

说完了陈家,赵安国又与他们说明年还会留在陈家私塾里的那些老学生的性格和学识,告诉他们哪些可以结交哪些只是点点头不得罪便罢了。

说话间已到镇上,经过一家铺子时,赵安国进去买糕点,乐巍便跟了进去,在后面付了钱。

毕竟是他们三个人的事情,不能让小舅再往里面贴钱。

赵安国手头正有些紧,对于乐巍的做法也没说什么。

两人提着打包好的糕点出来时,方宴正在不远处一个刚支起来的卖年节福字、对联、剪纸的摊位上挑选,乐峻在一旁无语地站着。

回来再买,赵安国走过来看了看,说道:拿着这些东西怎么去拜访先生?乐峻有些不高兴,指指方宴:他说不跟着去拜访了,在外面等着我们。

乐巍一听也皱眉了,看着方宴:你是怎么想的?临到了又变卦。

对待读书如此不认真,届时你如何下场?我早就说了我不上私塾,你们非让我来,方宴拿起一个春牛耕犁图看了看,和刚才挑出的放在一起,下场的事不用担心,我总能考出些个功名的。

摊主还在摆放他的货物,闻言就笑着说:这位小哥儿真有志气。

家里都是读书人?我这儿有魁君剪画,要不要买两张?我看看,方宴接过摊主挑出来的那一沓剪纸看了看,点点头数出四张来,给轻轻也带一张,你们去吧,我在这儿买买年货。

明天就是腊月二十,今儿一早上便放了晴,虽然各处严霜满地,但此时的集市上已满是人气,支起了不少的摊位,卖干菜腌肉的、福果蜜饯的、春节对联的,不一而足。

只短短一会儿功夫,挨着这家卖对联的就撑起了两家卖糖和炒花生的摊子。

但是赵安国却觉得,这孩子怎么那么熊呢?这些东西等拜访陈先生出来再买,他说道,你虽然聪明,但学海何其浩淼,不跟着先生学,想顺利通过考试是很难的。

乐峻也说他:走吧,你要是不去,回家了怎么跟轻轻说?方宴顿了顿,将他挑好的年画剪纸都放在一边,对那摊主道:我挑出来的这些,你先放到一边,待会儿我就来拿。

说着便把荷包打开,拿出二十文放在一条对联上,或是多或是少,等会儿再算。

摊主笑眯眯地答应着,将钱收了起来。

方宴系好荷包,妥帖地收在了衣襟里。

他们三个人都有个装着碎银和铜板的荷包,是昨天晚上睡觉前乐轻悠给装好分到他们手里的,除了让他们给先生买礼物,还让他们买些自己用得到的小玩意。

离开摊位,赵安国说道:小宴,虽然你脑子好使,但这态度必须认真起来,须知读书不是只靠聪明就能成的。

方宴听得很虚心,解释道:小舅,我并非不认真,而是我觉得有大哥二哥来私塾读书就够了,他们学的什么,晚上回家后可以教我。

要不是之前提过他不去读书家里人都不同意,他现在用不认真吗?乐巍道:我们教的,总不如先生,想了想道:家里不缺钱,又都安排好了,你只安心来学习就好。

是啊,乐峻拍拍方宴的肩膀,再说我们每天都能回家的,你别只想着为家里省钱,一份私塾钱,咱们在山里多开两亩地不就出来了。

方宴:……赵安国看得好笑摇头,这三个孩子啊,将来都是要比他出息的。

说话间已经到了镇子东头,他指着最边上的一间白墙灰瓦大屋子道:那儿便是陈先生家。

陈宅的大门建得既气派又不失规矩,旁边还有个门房,里面住这个看门的老仆人,赵安国一行刚一走近,他便迎了出来:赵公子来了,刚才先生还过来吩咐我注意着呢,这就是那三个要来念书的学子吧?快请进。

正是他们,都是我的外甥,赵安国笑道,又对乐峻三人道:叫李伯。

打过招呼,赵安国便带着他们三人进了门,一进大门,是一个绘着书山学海图的高大影壁,转过影壁来,便是一排三间坐北朝南的大瓦房,每间瓦房前都种着一株粗壮的李子树。

东西两边则是两间小厢房,每间厢房前都有一棵桃树,很是对称讲究。

那三间瓦房是供程度不同的学生读书用的,西边的两间厢房放的是些山川地理志之类的杂书,课间都可以进去看,只是不能带走。

若是有看到你们喜欢的书,可以找时间抄出来,既可练字又可增加学识。

东厢这两间,是陈先生和另一位专教诗词歌赋的先生暂歇的地方。

赵安国正低声跟三个少年说着话,那边东厢靠北一间房的窗户就被打开了,一个胡子灰白、精神矍铄的老先生背着手站在里面。

安国,既然来了,还不快带着你那三个外甥过来,这老先生声如洪钟,一看就是个懂养生之道的。

赵安国忙带着乐峻他们过去,进门便双手贴在一起见礼,先生,让您久等了吧。

那倒没有,陈老先生在屋子里唯一一张桌子边坐下,指着下首的几张椅子道,都坐吧,这就是你那三个外甥?说着一双严厉的目光在他们身上扫过,乐峻和乐巍都有些紧张,只有方宴依旧神态自若。

不错,陈老先生笑着点头,对赵安国道:看起来你这三个外甥的资质比你只好不差。

赵安国笑道:先生说笑了,咱们这十里八乡,也找不出几个比我资质更差的人了。

陈家这个私塾开得十分规整,收学子的标准也严格,十里八乡的有志于在读书上一道上多走几步的人,差不多都在这里读书。

而没能在这里读书的,又大部分都是因为资质驽钝,陈先生没有招收。

所以赵安国这话,半点不含夸张成分。

陈老先生摆了摆手,安国不要太过妄自菲薄,你的学识早已积累足够,只待时机成熟,便可一飞冲天。

谢先生吉言,赵安国站起身恭敬应答。

陈老先生摆手让他好好坐着,笑看了眼正心不在焉地摆弄围脖上流苏的方宴,心里有些赞叹,这孩子看起来漫不经心的,然一举手一投足却颇显气度,真不像是农护家能养出来的孩子。

当然了,旁边这两个一个围着灰蓝围脖,一个围着灰色围脖,也并不比这个孩子逊色多少,但相比起来却还是少了点什么。

想着,陈老先生便开口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何解?说完抬手指了指方宴,你来说说。

圣人说我从十五岁立志于研究学问,三十就能确立理想,到四十岁便能不为我所做的事迷惑,五十岁懂得天地之间的法规,六十岁听到事情不用多思考便能理解,到了七十岁想做什么做什么,却是丝毫不越规矩。

一生都在学习,便能从心所欲。

方宴站起来,先是用大白话解了一遍,又引了两家注疏,听得陈老先生频频点头,待方宴说完,便让他坐下,接着问了乐峻一句话让他作解,又问乐巍,随后又各自考校了他们两个每人两段背诵。

当乐巍把最后一句话流畅地背完之后,陈老先生哈哈大笑起来,连声道好,指着赵安国道:安国,你可是给我送来三个聪明又好学的孩子,过了元宵,便都来读书吧。

多谢先生,赵安国再次起身,转头看了眼,乐峻、乐巍、方宴也都站起身来,贴手行礼:拜见先生。

陈老先生心情极好,他以前教的学生,大多考上举人便止步了,但今天安国送来的这三个孩子,只怕日后有缘更进一步啊。

面对好学生,哪个先生都喜欢,陈先生就道:都别多礼了,今儿个才化雪,冷得很,在这儿吃一顿热乎乎的汤饭再走。

怎能第一次上门来就如此打扰先生?赵安国拒绝,见陈老先生还想再留的样子,便紧跟着道,再说家中还有个小外甥女,他们三个可安不下心吃先生家的饭。

我们这便告辞了,倘若以后学生能高中,再摆谢师宴来请先生。

几句话说得陈老先生通体舒泰,我老朽就等着安国你的谢师宴了。

这边正寒暄告辞时,方宴突然往窗外看了一眼,见是一个小姑娘正毫无形象地扒着那中间一间房前的李子树往上爬,就收回了目光。

却不知那小姑娘也看见他往这边看来,她本是屏神凝气地小心往树上爬,想不惊动祖父地取下来被自己一脚踢飞到这树枝上的毽子,哪知道如此小心还是被人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