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胡善围 > 第93章 非主流宫斗

第93章 非主流宫斗

2025-03-26 18:12:00

贵妃,最接近皇后位置的嫔妃。

大明的两个贵妃,胡贵妃和成穆贵妃孙氏结局都不好,胡氏当了十几年的贵妃,最后灭了三族。

成穆贵妃孙氏当了一年多贵妃,深得帝后爱重,却是个没有福气的,没享受几天荣华富贵就去世了,这贵妃之位倒像个催命符似的。

虽前车之鉴摆在眼前,也抗住不贵妃巨大的诱惑力,东西六宫嫔妃们,尤其是妃位的妃子无论表面上如何,其实内心里莫不磨刀霍霍向贵妃之位发起冲锋。

除了刚刚脱险的二婚木头美人达定妃,达定妃听说马皇后要挑选贵妃,吓得病了,整日寻医问药,闭门不出,坚决不沾边。

明朝后宫妃位一共就九个,九妃之中,贵妃最尊贵,贤妃第二,淑妃次之。

所以,第一个种子选手当然就是生下小皇子的李贤妃。

曾经李贤妃贤惠可人,无懈可击。

她脾气好、名声好、地位高,没有孩子,马皇后才会把襁褓里的小公主托付给她抚养。

可是李贤妃尝到养小公主的甜头,激发了她潜在的野心,把当成争宠的工具,当她怀孕之后,对小公主的养育就不那么尽心了。

马皇后不是那种利用无辜孩童去给妃嫔挖坑使绊子的人,于是将小公主交由她最信任、当时还是淑妃的孙氏抚养。

李贤妃喜得龙子,已经满了一岁,洪武帝很是喜欢白白胖胖的小儿子,时常去看这对母子,李贤妃在宫里风头正盛,她居住在西六宫的长春宫,没了成穆贵妃孙氏,李贤妃就是西宫地位最高的妃子,俗称西宫娘娘。

第二个种子选手是目前正在抚养小公主的李淑妃,住在东六宫的永和宫,她目前是东宫娘娘,侍寝的时候有卫门之寝的待遇。

李淑妃隐隐之间有些成穆贵妃孙氏的品格,不争不抢,对马皇后唯命是从。

马皇后要她接手养小公主,她就把小公主当成自己生的养,到处请教育儿经,小公主现在开口说话,会认人了,一口一个母妃,叫得李淑妃喜上眉梢,一副有女万事足的样子。

李淑妃并没有把小公主当做争宠夺爱的工具,洪武帝来看小公主,她就真的把小公主抱过去,然后推到一边,任凭洪武帝逗弄小公主牙牙学语玩耍,自己从来不主动往上凑,或者借机邀宠什么的,就静静在一旁看着洪武帝和小公主的天伦之乐。

李淑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洪武帝对她的印象越来越好,越发敬重她,但是,并不怎么睡她……李淑妃的肚子至今没有动静。

相反,长春宫李贤妃经常借着小皇子哭闹啦、发烧啦、想念父皇等等理由,把洪武帝抢到长春宫去,还刻意减肥,恢复婀娜的体态,洪武帝时常在长春宫留宿。

所以一号种子选手西宫娘娘娘李贤妃很有些追生二胎的架势,借着生育之功,西风压倒东风,把二号种子选手东宫娘娘李淑妃明显压下去了。

然而马皇后明显偏爱李淑妃这种和成穆贵妃相似的调调,否则也不会把小公主交给李淑妃抚养来抬举她,如果李淑妃能够成长些、为马皇后分忧、扶得起来,那么她还是很有可能问鼎贵妃之位。

不过,洪武朝的后宫风起云涌,能人辈出,争夺贵妃之位这场大戏并非只是东宫娘娘李贤妃和西宫娘娘李淑妃两个人唱。

有请第三号种子选手郭惠妃。

郭惠妃来头很大,马皇后的养父郭子兴,就是郭惠妃的亲爹。

当年郭子兴只是民间一个行走江湖的侠客时,马皇后的地主亲爹很是仗义,时常给予钱财,两人是八拜之交。

亲爹一死,兵荒马乱,族人夺产,孤女寡母没有活路了,投奔郭子兴,郭子兴当时已经是一撮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收下马皇后为义女,庇护她们母女。

郭子兴有一妻一妾,正妻生了三个儿子,死了。

妾氏张氏,生了一个女儿。

于是郭子兴名义上有两个女儿,一个义女马氏,一个亲女儿郭氏,马氏与郭氏在闺中作伴,是手帕交。

史书上记载,郭子兴对马氏视为己出,但马氏在郭家的真实生存情况如何,无人知晓。

郭子兴做主将马氏嫁给手下朱元璋。

朱元璋口口声声叫郭子兴为岳父大人,两人那时候就是翁婿关系。

后来朱元璋屡立奇功,被郭子兴猜忌,夺了他的兵权,将他的凤阳老乡兼心腹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调离,将他下入大牢,等待问斩。

马皇后将烤熟的饼藏在怀里探望丈夫,拿出食物时,胸前的皮肤都被烧饼灼烧出一串串水泡。

史载: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

除此之外,马皇后将所有家财全部献给郭子兴的小妾张夫人,翻出最好的衣服首饰送给张夫人之女郭氏,求这对母女帮忙在郭子兴面前求情,放过丈夫朱元璋。

马皇后和朱元璋用行动和言语表明他们夫妻对郭家忠心耿耿,愿意把家产和生命都献给郭家,绝无背叛郭家之心,一辈子为郭家做牛做马。

郭子兴这才相信义女夫妻的诚意,放了朱元璋,官复原职。

出狱后的朱元璋势力越来越大,郭子兴病逝后,其子郭天叙继承了郭家的地盘和军力,但是郭天叙被手下背叛,惨死。

朱元璋发誓为郭天叙报仇,杀了叛徒,夺回城池。

此时虽然郭子兴还有一个儿子郭天爵,但是朱元璋众望所归,成了领袖,继承了郭家的地盘和军队。

之后,朱元璋将郭子兴唯一的女儿郭氏纳为妾室,和马皇后以妻妾的形式再次成了姐妹。

这一次地位流转,马皇后从寄人篱下的义女成为正妻。

郭氏从主人家的掌上明珠成了低马皇后一头的小妾。

次年,郭子兴唯一幸存的儿子郭天爵起兵,要推翻朱元璋,夺回郭家的产业。

这一次,朱元璋没有给郭天爵第二次机会,很快平反,杀了郭天爵。

不过,朱元璋虽然对郭家斩尽杀绝,但是对岳父大人郭子兴还是不错的,洪武三年,追封郭子兴为溆阳王。

只有死掉的对手,才是好对手。

朱元璋放心大胆追封郭子兴这个岳父大人为异姓王,因为他已经死了。

没有人知道郭氏在知晓家族被丈夫手里覆灭是什么感受,马皇后对郭氏很好,不准任何人轻慢郭氏,但是马皇后并不信任郭氏,她只和有相同养女经历的孙贵妃交心。

或许是为了不让后人唾骂他对郭子兴忘恩负义,洪武帝对郭氏恩宠不断,封了惠妃。

证据就是郭惠妃是东西六宫最能生的嫔妃。

她生了三个皇子,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

两个公主,永嘉公主和汝阳公主。

一共五个孩子。

郭惠妃有个异姓王、还是洪武帝恩人的亲爹、为皇室开枝散叶生了五个孩子的赫赫功劳,且,郭惠妃在后宫十五年来,平均三年就生个孩子,勤勤恳恳、安安静静不生事,在妃位待了太久都没有往上提一提位份,都有点说不过去了。

如果洪武帝和马皇后顾忌名声,也有可能用贵妃之位安抚郭惠妃。

所以,郭惠妃也是贵妃之位颇具实力的竞争者。

第四号种子选手郭宁妃。

都姓郭,郭宁妃的身世和郭惠妃的尴尬坎坷截然不同,可谓是苗根正红,好的不得了!当年洪武帝行军路过郭宁妃的家,其父郭山甫慧眼识英雄,不仅献上好酒好菜,还把闺女郭氏塞进洪武帝帐篷里侍寝,并且,命儿子郭兴和郭英加入洪武帝的军队,冲锋陷阵。

郭氏的两个哥哥郭兴和郭英都英勇善战,屡立奇功,大明开国后,洪武帝封了郭兴为巩昌侯,郭英为武定侯,郭氏为宁妃。

郭宁妃生了十皇子鲁王朱檀。

凭借良好的身世和家族背景,以及生了一个皇子,郭宁妃理所当然是贵妃之位的强有力的竞争者。

同样都姓郭,同样都住在东六宫,郭惠妃住在景阳宫,郭宁妃住在钟粹宫,是邻居。

第一号种子李贤妃,第二号种子李淑妃,第三号种子郭惠妃,第四号种子郭宁妃。

于是乎,贵妃成了两李两郭之争,是后宫给予最多希望的四妃。

胡善围总结了目前的战报,她觉得幕后黑手八成就藏在二李两二郭之中,每个人都有理由对马皇后造成威胁:贤良淑德李贤妃,离贵妃之位最近的妃子,小皇子助长了她的野心,如果没有马皇后,宫里李贤妃位份最高。

清静无为李淑妃,胡善围看不透她,争宠夺权好像样样不会,到底她是真的打算在宫里混吃等死,无欲无求,还是心机深沉,刻意模仿常当年成穆贵妃孙氏,以此得到帝后的青睐?如果是后者,李淑妃将来封了贵妃,马皇后一死,她八成就是继后——李淑妃还年轻,到时候以皇后之尊生出个嫡子,那么……深仇大恨郭惠妃,郭家灭族,郭家的势力是朱元璋得到了第一桶金。

郭惠妃为灭门仇人洪武帝生了五个孩子,她该有着多么强大隐忍的内心啊!和马皇后地位颠倒扭转,她不恨?不怨?苗根正红郭宁妃,她有两个掌握兵权的亲哥哥,有儿子,尤其是武定侯郭英,还统领禁军!如果郭宁妃为后,十皇子鲁王就是嫡子了,须知太子都是庶出,按照胡善围的阴谋论,这简直是谋反篡位的绝佳配置啊。

尤其是郭宁妃外戚势力强大,是有能力打听到蚕母真实身份,并许下承诺,与之合作的。

胡善围用红笔在郭宁妃上画了个圈圈,请了纪纲来,要纪纲利用锦衣卫的眼线,盯住武定侯郭英和巩昌侯郭兴。

不过,第二天,胡善围就有些怀疑自己的判断了。

朝中有个小御史上书洪武帝,请求洪武帝为溆阳王郭子兴立碑,并将其灵位请至太庙,和大明开国功臣们摆在一起,永远享受皇室子孙后代的香火供奉。

不少大臣们附议,请求洪武帝恩准。

胡善围听到消息,头都大了:什么情况?马皇后则淡定的说道:有人按捺不住,率先出手了。

胡善围:郭惠妃在宫里安安静静的生孩子,养孩子,她在外头还有这么大势力,一呼百应?给亲爹立碑,还送入太庙?马皇后笑道:你还是太年轻,这事不是郭惠妃出手。

这是有人针对郭慧妃,想要困住她的手脚,架在火上烤,让她自己放弃贵妃之争。

第94章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在其板屋,乱我心曲高手出招,都看不出是什么招数。

郭子兴对洪武帝而言,其实也是龙之逆鳞。

洪武帝和岳父大人郭子兴的恩恩怨怨,就像一部戏:知遇之恩、许配义女、此消彼长、猜忌顿生、打入大狱、贤妻救夫、恻隐之心、重归于好、病前托孤、杀孤自立、夺女为妾、吞并家产。

洪武帝当年若真的为了报恩,肯定不会杀郭子兴唯一幸存的儿子郭天叙,斩尽杀绝。

也不会以报答恩人之名,把郭子兴唯一的闺女纳为妾——让郭氏带着家产嫁给正经人家当正妻才是正理。

必须把郭氏占为己有,才能名正言顺的吞下郭子兴的地盘和军队。

其实当时洪武帝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停妻再娶,把马皇后变为妾,娶郭氏为正妻。

当年刘秀就是这种骚操作,为称霸天下而娶了郭圣通为皇后,原配阴丽华反而屈居贵人之位。

等刘秀站稳脚跟,立刻废了郭圣通,立阴丽华为后。

但洪武帝舍不得马皇后受这等委屈,他选择用强有力的手段收编控制郭家军队——杀。

不服就杀。

这事若过个五十年,估摸没几个知道洪武帝第一桶金并不怎么光彩的来历。

随着洪武帝势力越来越大,成为一方霸主、争霸大战胜出、元朝覆灭等等成就,早年的不光彩已经渐渐被人淡忘了。

也不晓得这个小御史是怎么想到了挖坟的,居然把郭子兴拿到朝堂上大肆赞扬。

洪武帝还不能骂他:郭子兴毕竟是马皇后的养父、郭惠妃的生父、五个孩子的外公。

洪武帝现在皇帝,不再是当年地方政权头目,他现在要脸了,只有死掉的岳父大人才是最好的岳父大人,洪武帝不吝啬给一个断子绝孙的岳父大人死后哀荣。

反正给郭子兴荣耀,对洪武帝的政权不构成威胁,相反,尊敬郭子兴,还能给洪武帝脸上贴金,塑造一个宽容、敢于面对过去、自省的光辉形象。

于是,洪武帝不仅准了,而且还亲手起草了碑文,并且派郭惠妃之子蜀王朱椿亲自督促外公郭子兴的造碑之事。

洪武帝在碑文里大肆赞扬了郭子兴为豪杰之士,说所谓死而不亡,命传永世者,唯溆阳王,还提到郭子兴当年的知遇之恩时朕从事,恩礼甚厚,然而,写到他杀掉郭子兴之子郭天叙时,却用春秋笔法及王薨,王子不能驭诸豪英,兵且乏食。

意思是说,郭子兴死后,继承者不能服众,大家跟着他打败仗还吃不饱,于是洪武帝临危受命,秣马厉兵,东征西讨,最后终成帝业。

历史,掌握在胜利者的手中,他写了什么就是什么了。

洪武帝的碑文是要记入史册的,五十年后,当年历经此事的死就基本死绝了,人们再去了解洪武帝的发迹史,只会觉得洪武帝宽厚仁慈,郭子兴后代无用,在众望所归中掌控全局。

碑文一出,天下传诵。

马皇后对胡善围说道:重赏了死人,高度评价了郭子兴的功劳品德,可谓是仁至义尽,就不用给活人封赏了,郭惠妃已经出局。

啊?胡善围没想到生有五个孩子的郭惠妃这么快就出局,都说后宫不得干政,可是前朝的事情却能影响到后宫,几乎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后宫看似风平浪静,前朝一个碑文,就堵死了郭惠妃的贵妃之路。

马皇后露出欣赏的神情,对,就是这样的,后宫和前朝,其实有些千丝万缕的关系,互为影响。

要想在后宫立足,就必须了解前朝的规则。

其实论理,郭惠妃杀本宫的理由最为充足,当年她差一点点就取代了本宫的正妻之位,成为第二个郭圣通,可是现在她在前朝的力量偏偏是最弱的,别人一招出奇制胜,郭惠妃毫无还手之力。

所以,本宫觉得可以排除郭惠妃的嫌疑,她不是不想,是不能。

胡善围眉头深锁,说道:这是谁在对郭惠妃出手?稳准狠,都是借刀杀人,一招致胜,有些像制造蚕室刺杀事件的风格。

可是上书立碑的小御史毫无来历,微臣竟一点头绪都没有。

马皇后说道:你要冷静,有耐心,诱饵已经放下,鱼儿开始试探鱼饵。

本宫只要掌控着六局一司,在后宫里是可以保证安全的,你在钓鱼台上要稳住。

蜀王朱椿高高兴兴的去给外公造碑,他接受的皇子教育当然抹杀了血淋淋的夺权真相,他所了解的,就是洪武帝碑文的内容。

他觉得父皇对外公简直太好了。

对于还没成年的皇子,无知是最好的保护伞。

郭惠妃看着感恩戴德的儿子,只得暂时熄灭了追名逐利之心。

贵妃的位置没有儿子们的前途重要,儿子们若因揭开郭家往事而对洪武帝生了怨怼之心,失去帝心,那就是灾难的开始。

郭惠妃将住在东五所的长子召到景阳宫,提前给他吃个定心丸:你这次去给外公造碑,长这么大第一次单独出行,必定有人在你耳边进谗言。

皇十一子蜀王朱椿只有十一岁,还有些天真,知道了,儿子必定亲贤臣,远小人。

照本宣科,郭惠妃只得好笑,问:什么样的人是小人?朱椿说道:说谄媚之言、讨好儿子的人就是小人。

你说的很对。

郭惠妃先鼓励儿子,再纠正儿子,除此以外,小人还会说些挑拨离间之言,用来离间兄弟、父子、母子。

若有人对你说类似的话,你先不要斥责他们,等他们说完,喜怒不形于色,等造碑之事完成,回宫复命时,告诉皇上皇后这些小人们的名字和言语,到时候皇上皇后自会替你料理小人。

朱椿不解:儿子叫人把进谗言的小人拖出去打板子就行了,何必回宫劳烦皇上皇后。

郭惠妃叮嘱儿子,你要记住,你这次出去是为了给外公造碑的。

你只需做一件事,其他事情都别理,莫要节外生枝。

你还小,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了,我以你为荣。

朱椿乖巧应下:儿子记住了,不要逞能,不要让母妃失望。

郭惠妃目送儿子单薄的背影消失在高大的宫墙拐角处,目光一冷,就这样出局了,我不甘心,我不能当皇后,为老朱家生了五个孩子,难道连个贵妃都蹭不上吗?到底是那个贱人算计我?郭惠妃和胡善围的想法一样,承蒙马皇后关于前朝后宫关系的提点,胡善围把目光不限于后宫,开始琢磨前朝的动向。

了解朝政,最快的方式就是看邸报。

她要海棠搬来一箱箱最近一年的邸报,平时若不在马皇后那里当差,她就埋头在书房看邸报。

春困秋乏。

阳春三月,春风如醉,忒般天气,好困人也。

胡善围看得累了,抬头去看窗外风景。

窗边荼蘼花架,烟丝醉软,一簇牡丹,开的正艳。

胡善围脑子突然冒出个念头:沐春在云南,也有这番春景?那股软绵绵、暖烘烘、麻酥酥的情绪汹涌而来,难以纾解,一节节的爬上来,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没乱里,春情难谴。

胡善围蓦地觉得口干舌燥,喝了口冷茶,还是无用。

她烦躁的将邸报合上,就像乱了佛心的唐僧,在书房里来回渡步。

外头海棠听到动静,敲门进来,说道:这些邸报枯燥无趣,看得怪困人的。

胡司言不妨歇个午觉,起来再看。

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

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

海棠伺候胡善围躺下,关闭了门窗,守在外头。

胡善围闻着淡淡的沉水香,用睡意来战胜难谴的春情,很快就睡沉了。

恍惚中,她穿过窗外的荼蘼架,走到院子秋千架前,高高打起秋千,这秋千荡得极高,似乎入了云端,很是畅快。

落地时,裙摆一动,她低头一瞧,一块小石子咕噜咕噜转着,停在脚边。

正诧异着,有一颗石子飞过来,砸在裙摆中间的卷草纹膝斓之上。

这是沐春的一贯和她打招呼的风格。

胡善围顺着石子来袭的方向看去,沐春站在荼蘼架下,朝着她招手。

胡善围从秋千上下来,去了荼靡架,沐春却消失了,裙摆又砸来一块小石子,胡善围跟着石子的方向走走停停,蓦然回首,沐春站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池塘边的凉亭里,如珠似玉,如梦如幻,全身都像发着光。

鬼使神差般,胡善围脱口而出《诗经》里的一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沐春瞪着一双无辜的眼睛,问道:善围姐姐,你说的诗是什么意思,我听不懂,你能不能解释一下?胡善围说道:你这个妖孽,不要再入我的梦,扰我的心志,乱我心曲。

沐春说道:你不梦,我不来。

还一把将她抱在怀中,你若梦我,我必来。

还在她耳边低语:梦里做的事,是不用负责的,你可以对我为所欲为。

滚!胡善围推开沐春,妖孽,你不要缠着我。

沐春似没骨头似的,一推之力,他就仰面倒进了池塘,大呼救命。

胡善围心头大急,忙跳进池塘救人,水里的沐春却笑了,似一条蛇似的缠上来,将她拖到水底,一起沉沦……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贵州宣慰府,沐春在营寨里午睡,他正在做着某种不可描述的美梦,左边嘴角亮晶晶的哈喇子流到枕头上了。

他抱着胡善围从池塘潜上去,坐在岸边,促狭的说道:你还是舍不得我死,才会跳下去救我。

其实我会游泳的,不用你救。

瞧瞧,衣服都湿透了,我帮你脱下来晾干了再穿。

他脱了衣服,却看见衣服背面殷红一片,居然是血迹,再定睛一瞧,胡善围后背血肉模糊,布满了伤痕。

啊!沐春猛地惊醒,正好手下陈瑄陈千户跑进来慌忙说道:沐大人,不好了!彝人要反!沐春抹去头上冷汗,彝人已经弃暗投明,和北元梁王断了来往,给大明军队送马送粮食的,怎么突然要反?陈瑄说道:沐大人出去看看就知道了。

沐春跟着陈瑄策马到了军队校场行刑台,看见一个人绑在刑架上,裸着脊背,正在受鞭刑,一条条鞭痕肿胀得如拇指般,任凭行刑人如何抽打,受刑之人都咬牙一言不吭。

真是条汉子。

沐春赞道。

陈瑄忍住对上司翻白眼的冲动,沐大人请看她的头饰,分明是个女人,她是贵州宣慰府代理宣慰使奢香夫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