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宋玉延一头扎进草市里时,明州城东南的保恩院也响起了法师讲经义的声音。
昨日敲铁牌子的行者,便正是为了听保恩院的主持法智大师——知礼弘法而千里迢迢赶来。
知礼的称号法智大师为官家所赐,足以彰显他的身份和地位。
他原是四明山上乾符寺的主持,因为了来向他学习的僧人太多,乾符寺容纳不下这么多人,所以才转移到保恩院弘法讲经。
听完知礼的一番讲解,行者忽而想起昨日在宋家上空看见的意象,他便问知礼:知礼师父,宵小之徒却有金光加护,这是为何?知礼沉吟片刻,道:前世为善,厚积功德,你所见之金光,或为功德。
行者又道:可既然前世为善,功德加身,何以今生沦为宵小之徒?这点问题倒是难不倒知礼,他给出了佛经中的解释,又加了自己的见解,行者总算是解了疑惑。
这是他第一次看见有金光加护的人,所以对佛、对法又有了更深的信赖和体会。
知礼对他所说的人也颇为感兴趣,得知就在慈溪县的兴贤坊,便也记下了。
____便说宋玉延逛了一遍草市,有两家的席草比较小捆,一家的席草没有经过处理——没有翻晒、闷藏等。
货比三家后,她排除了这三家,最后找到了相对大捆又经过处理的那家。
卖席草的是个少年郎,皮肤黝黑,一看就是没少干农活。
他看见宋玉延来咨询,摊出手:先拿钱来,没钱你少在这儿糊弄人。
宋玉延一琢磨这话,觉得他跟原主可能认识,然而她没翻到有这个少年的记忆。
她问:多少钱一捆?席草四文,白麻筋三文,黄麻筋跟绿麻筋只需两文。
宋玉延牙疼,这家的席草分量充足,两捆应该够了,可是没想到白麻筋却贵。
编好卖出去的席子也才十八文一张,这材料钱就占了一大半,再加上人工和时间成本……算了,谁让她没功夫去沼泽地摘无主的席草呢!她正要给钱,身边响起一道声音:两捆席草一捆白麻筋,十文!她扭头一看,记忆中的人就对应上了,她几乎没有什么犹豫地叫了一声:石设,这是你家的啊?那可不!这个少年叫石设,比原主大两岁,他跟原主算是朋友,虽然一年半载也见不着几次面,不过每次见面都能很好地相处,也算神奇了。
宋玉延发现,原来原主交的朋友也不全是狐朋狗友嘛!至少这石设就是个热情开朗、勤劳能干的农家子。
大哥!少年不满地看着石设。
石设给他一个稍安勿躁的眼神,问宋玉延:哎,你买草做什么?编草席。
石设道:你会编呢?是一时兴起,还是准备踏踏实实做下去?敢情这也是一个知道原主的惰性的人,宋玉延略尴尬,然后道:自然是准备踏踏实实做下去的。
那你以后找我买,我可以给你便宜些。
宋玉延应下了,也不用再去别家问,因为石家的席草都处理好了,可以省一些功夫。
买了席草,石设还附赠了她一些封边的料子。
她一日的工钱就一文都不剩了。
编草席最好用专门的工具筘,形制上来说就是一块方方正正长一米多的板子,上面有一横一点排开来的缝隙。
这是用来穿白麻筋的,只要抓着手柄一拉扯,白麻筋就会错开,然后将席草从中穿过,用筘压结实了。
好在宋玉延记得宋家还有,不然她还得攒钱买工具,要么用效率稍微低下的纯手编。
宋玉延看见的大部分妇孺选择用手编,那是因为她们的男人在外谋生,可以保证一家的温饱,所以她们既不着急,也不打算批量生产。
____眼瞧着时间差不多了,她将东西放进杂物房里,就出门干活了。
宋玉版跟宋玉砖看见她拿着席草回来,后者犹豫了一下,问:二哥,你没有草了,垫子编不成了,不如去问大哥要?宋玉版有些心动,然而还是哼了哼,说:我有手有脚,我去河边割!可是大哥说别出门的,有拍花子。
宋玉版不以为意:光天化日之下没事的!于是他抓着家里唯一的镰刀跑出了家,往县西的那条河去了。
这会儿唐枝在河边挑水浇菜,碰见他一个劲地往杂草多的地方去,想了想还是跟了上去。
这儿可以用作草席的草都被薅光了,宋玉版好不容易找到一些灯心草,却十分靠近河流,而且那儿的泥土松软,一脚踩进去,泥巴都盖过了脚面。
宋玉版一个失重,险些掉下了河,幸好被唐枝眼疾手快地用扁担给掀了回来。
他回过神来,也是吓得小脸青白。
唐枝见他这模样,有些气恼:你怎么跑来这儿,宋玉延那混子没告诉你不能到这边来吗?宋玉版抿着唇不说话,唐枝又气又可怜他这模样,提着他离河边远点,然后才问:宋玉延呢?他出门了。
唐枝回想起宋玉延说她这两日会去当托卖,于是熄火了。
再问:那你怎么一个人到这边来?割草,草不够了。
唐枝是知道宋玉版会弄些席草回去,然后编一些垫子以作家用的。
毕竟宋玉延不靠谱,常常让两个小的跟着她吃完上顿没下顿,所以宋玉版打算靠自己。
不过他都是半路学的,编的不是很好,卖的价钱也不高,她帮他卖过几回,有时候别人会看在她大哥的面子上,多给一文钱。
你还差多少?唐枝又问。
宋玉版掰着手指数了数:十来根。
就这点,去我家,我拿给你!唐枝拉着他走了,日后不许一个人跑来这儿知道了吗?你把饼儿一个人扔在家,她害怕怎么办呢?万一有贼人——她顿了一下。
忘了宋家就有一个贼,贼人怎么会往宋家跑呢!____宋玉延转过身打了一个喷嚏,烈婶抬眼看了一下她,暗自称赞她没有对着面团打喷嚏。
是不是干不习惯这和面团的活?烈婶问。
……我会快速习惯和上手的。
宋玉延道。
烈婶又看了她一眼,觉得这个答案还真是令人舒服,什么时候她变得这么会说话了?面团是做北食用的,毕竟明州这地方不仅有外商往来,还有南北的客商,只有兼顾南北的口味,买卖的路子才能更开阔些。
等到了时候差不多了,烈婶又给了宋玉延一些吃的,让她带回去给俩小萝卜头。
宋玉延刚想说两句衷心的感激之言来着,烈婶就如同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地将她轰走了。
她回到家,心情是有些轻松的,不过等碰到了唐枝,发现她正在教育俩小萝卜头,说得他们都蔫了吧唧的时候,她就有些愣了。
怎么回事?她看了看唐枝,又看了看俩小萝卜头。
唐枝将宋玉版差点掉进河里的事情说了,宋玉延闻言,神情一下子严肃了起来,她说:你教育得极是。
然后又半蹲着与俩小萝卜头的视线齐平,语重心长道,你们唐姐姐既然已经说过了,那我就不再赘言。
不过,过去的事情,我已经放下了,我会将你们当成我的亲弟弟、亲妹妹,我也希望你们有朝一日能真心实意地把我当成大、大哥,所以我希望我叮嘱你们的话,你们能听进去一些。
唐枝不禁对宋玉延侧目,这番话说得还挺动人的,就是不知道俩孩子能听进去多少。
宋玉砖眨巴着眼,小脑袋点了几下:大哥,我听话。
宋玉版才不会因为她这番话就乖巧起来,他说:你少对我说教,娘说你是丧门星,爹是被你克死的,娘也是怕你才改嫁,不要我们的!唐枝微微错愕,宋玉延则盯着他,一言不发。
作者有话要说: 知礼为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在宋真宗年间在明州弘法讲经当主持,不过这里是虚构的。
另外根据查找的草编工艺报道,有的人能一天编三四张,有的人一天只能编一张,我也没编过,无法确定,所以折中一点,设定最快可以一天两张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