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就是这样。
朱元璋双手交合撑着下巴,运气深沉道,快帮我想个法子,我已经答应标儿,不想在标儿面前丢脸。
所有心腹都用难以言喻的眼神看着自家主公。
大家已经很忙了,能不能不要给大家增加工作负担?李善长揉了揉干涩的眼睛,道:主公,你不是很擅长将做不到的事推到朱元璋身上吗?朱元璋叹气:总不能老这样。
以前标儿还小,可以敷衍。
现在标儿长大了,我敷衍他,会丢失父亲的威严。
所有心腹的眼神更加难以言喻。
主公,你在标儿面前有个屁的威严!宋濂用袖子捂着嘴,表情狰狞地抑制住哈欠,有气无力道:主公,你可以先拖着,和标儿说,帮他掌掌眼。
或许过一两月,标儿就忘记了。
朱元璋再次叹气:我本来也这么想。
但我又想啊,标儿长大了,身边也该有自己的人了。
现在他身边的人都是我的人,都没培养出一两个心腹,做什么都不方便。
他若有些不想告诉我的事都没法做,这样不行啊。
所有心腹已经不想给朱元璋眼神,非常想翻白眼了。
主公,你以后是皇帝啊!太子一切行为都在你掌握中,不是更好吗?什么叫太子可能有不想告诉你的事?你是说逼宫篡位吗?这个念头很荒唐,但所有人脑海里第一浮现的就是这个念头。
而且以他们对朱元璋的了解,他们的主公说不准脑海里想的也是这件事。
燕乾忍了忍,还是忍不住了:主公,这话不能乱说!朱元璋放下撑着下巴的手,摸了摸脑袋,讪讪道:你们也知道,我瞒着标儿这么多事,标儿得知真相后肯定会生气。
说不准,他就要反了我,自己当皇帝呢?我不给他留点人手,他气憋在心里,憋坏了怎么办?燕乾:……这话你让我怎么回答?我的老师才不会做这种事!眼见朱元璋越说越离谱,李善长赶紧制止:主公!标儿绝对不会做这等事!标儿对你有多孝顺,你不清楚吗?不过标儿现在长大了,确实身边应该有些得用的人。
标儿又立下了那么多功劳,让他当个官也正常。
若一直晾着他,反而显得奇怪。
花云虽然平时大大咧咧,但粗中有细,也道:无论是应天小学、洪都之战、军中基础教育普及还是将领扫盲班,标儿立下的功劳足以当官封爵。
以前标儿年纪小,身上没有官职不会有人疑惑。
现在标儿已经快十二岁,古人有十二岁拜相,标儿还是白身,确实奇怪。
其他人也纷纷赞同。
比起主公麾下的两个女将军,陈标的年龄完全够不上被限制当官的条件。
就算放到其他势力,若陈标立下如此大的功劳,他身上也该有官职了。
再者,陈标现在手中的权力很大,却没有相应的身份地位。
他现在全靠自己的声望和少数知道他身份的人来执行自己的权力,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宋濂感叹道:若标儿没有参与洪都之战,让标儿藏起来按部就班的等到弱冠之年显露身份当太子,或许最为妥当。
但标儿太厉害,他应该更多地参与进主公的政事。
燕乾只点头,不说话。
他非常赞同宋濂的话。
虽然依靠主公的声望,老师作为继承人的地位肯定稳固。
但若老师有本事不依靠主公也获得声望,那么就算主公将来老糊涂了,老师的太子之位也稳固。
在场都是自己人,李善长说话没那么客气:主公,你与其担心标儿得知真相后气得要夺了你的皇位,不如担心你将来老糊涂了,又宠了哪个年轻貌美的妃嫔,生了个溺爱的幼子,想要废长立幼。
朱元璋破口大骂:放屁!俺绝对不是这种人!李善长把朱元璋气得方言都冒出来了。
当朱重八变成朱元璋之后,他就很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措辞,尽可能让自己显得更有文化更威严。
特别是有了陈标之后,朱元璋要冒充富商,说话就更要注重措辞,不能露馅。
李善长能把朱元璋气得自称俺了,可见这件事真的触及了朱元璋的怒点。
李善长知道朱元璋真的生气了,却一点都不害怕:主公现在肯定不是这样的人,我说的是以后。
史书中那么多壮年时溺爱太子的皇帝,晚年都开始猜忌太子。
人老了之后,脑子可能会变糊涂。
主公曾见过世间百态,肯定也见过这种事。
所有人都非常敬佩李善长。
除了徐达之外,就只有李善长敢对朱元璋说这种话,让朱元璋预防将来老糊涂。
李善长非常了解朱元璋。
朱元璋听了他的话后,不但没生气,还若有所思,十分忐忑。
朱元璋当然见过老糊涂的人。
他当和尚的时候,就见过一家原本十分和睦,老头子生了一场病后突然老糊涂,非叫着儿女要饿死他,还是一边吃鸡腿一边叫。
普通人老糊涂了解释一句就罢了,皇帝老糊涂了,他说太子要杀他,太子就真的谋逆罪了。
朱元璋想过,等陈标长大后,自己早早把皇位让给陈标。
他只会打仗,治国理政现在才开始学。
刚开始学,朱元璋就发现,自己真的很不擅长这个。
这一堆乱麻的东西,他真想利落地刀起刀落,哪那么多折腾?可他理智上知道,用屠刀能得到一时安静,等到下一代、下下一代,如果皇帝声望和实力不够,挥舞不动屠刀,那这个王朝恐怕就完蛋了。
他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无论怎么想,陈标都比他更适合处理国政。
现在朱元璋担心,自己如果老糊涂得太快,还没让陈标继位就开始猜忌太子,那他的好标儿该怎么办?确实应该早早让标儿培养更多的人手。
朱元璋叹气,若标儿现在是太子,我把你们都塞进东宫给标儿当大臣,哪有现在这么多事。
李善长哭笑不得。
这是主公能做得出来的事。
正史中朱元璋也确实这么做了。
詹事府就是洪武年间创立,满朝重臣都在詹事府当兼职。
詹事是执事的意思,本来是官名,掌管皇后和太子家中之事。
辽金元都有詹事院,但只是一个类似清朝内务府的部门。
直到洪武年间改詹事院为詹事府,詹事府才成为一套完备的东宫官制体系,仿佛一个小朝廷。
詹事府在明朝中期就基本废置,成为翰林们升官的跳板,与太子无关了。
后来清朝重新设置詹事府,但在康熙废太子时也一同废了。
之后詹事府又变成翰林们的跳板,没有实权。
自古以来的皇帝很少会给太子放权,洪武和永乐两朝罕见地把太子当副皇帝对待。
可惜这个世界中,陈标不是太子,朱元璋没办法这么偷懒,只能另辟蹊径。
朱元璋想给陈标安排一个实质上的东宫,心腹们再困都不能困了,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
陈标打了几个喷嚏,兴致勃勃去拜访方国珍。
朱元璋为了保持身为父亲的尊严,先给了陈标甜头,以明王的名义给了陈标一道令牌,让陈标可以直接接触方国珍一家。
朱元璋幻想,说不准这些人就只是纸上谈兵。
等标儿见到了那个叫方明谦的狐媚子,就看不上了呢?陈标要去见降将,李贞紧张极了,恨不得让陈标把家中护卫都带上。
紧张过头的李贞还写信骂了儿子一顿。
如果儿子在这,就可以陪着陈标去。
为什么儿子不在!李文忠接到信后委屈极了。
你当我不想回来?义父就是对侄子和外甥区别对待,凭什么朱文正能有几个月的假期,自己没有?!李文忠忍不了了,学了李贞的谨慎和低调的他,第一次给朱元璋写信抱怨(撒娇)。
舅舅!虽然我只是你的外甥,但我也是你义子啊!你怎么能如此偏疼朱文正,不疼我!我也要假期!李文忠还撺掇陈英和他一起写信。
舅母最疼陈英,比疼朱文正和自己更疼。
陈英向舅母写信抱怨,一定有用!远水解不了近渴,李贞骂完李文忠后就开始在陈家点兵点将,东挑挑西选选,甚至想让这群人把刚造出来没几把的鸟铳带上。
鸟铳就是火绳枪。
陈标刚制作出来,还没量产。
他也不太想量产,想再跳一跳,至少跳到燧发枪去。
燧发枪的威力可能不比火绳枪大多少,但比火绳枪方便太多,更便于训练和使用。
不过如果北伐前若做不出来燧发枪,火绳枪也能勉强用用。
新式火铳也是火铳,陈标可不能让自家英哥带着难用的火铳去草原。
好歹也要火铳换枪吧?陈标准备出发时,看着自家护卫全都扛着枪,赶紧阻止他们。
且不说新式火器不能这样大大咧咧拿出来,他只是去和方家和和气气地聊天,这怎么跟要灭门似的?在陈标的好说歹说下,陈家护卫们才依依不舍地放下火绳枪。
他们看着被收走的火绳枪,就像是看着自己的梦中情人。
哪个上过战场的人会不爱新武器呢?陈标道:等做多了,第一批量产的新式火器给你们一人配备一把!护卫们高兴,纷纷拍自家大公子的马屁。
跟着大公子,不仅有书读有钱赚,连新武器都能最先得到。
这样的好去处,他们祖坟一定冒了青烟!哄好自家护卫后,陈标才得以出门。
李贞跟着出门时,不由扶额叹气。
陈标疑惑:姑父,你叹什么气?李贞道:没什么。
他总不能说,标儿脾气太好,连身边护卫都哄,担心标儿以后压不住别人?不过现在这些护卫都对标儿很尊敬,或许他想太多。
标儿的驭人之术应该可能大概还是蛮强,不用他担心。
陈标以为李贞还在担心他的安全,对李贞曲着手掌勾了勾,然后从袖子里和衣襟里掏掏掏,掏出一堆小球:姑父,看!李贞疑惑:这是什么?陈标得意:是摔炮!还记得我们今年春节玩的那个吗?扔到地上就会很响的响炮。
这个是有烟雾的版本。
我这么谨慎,当然带了防身的东西!如果方家人真的发癫,他就把小球使劲往地上砸,噼里啪啦还冒烟雾,吓死他们。
陈标把小球收好:我和护卫大哥们一同训练过。
他们见我丢了摔炮球,就会立刻拔刀护卫。
哼,这不比什么摔杯为号强。
李贞哭笑不得:来,给我几个。
陈标摸了几个小球给李贞,道:新的军用炸药没研究出来,新的烟花爆竹倒是做出来不少,今年希望哥哥们都能回家过年,我们一起放烟花。
李贞点头:我也希望。
他也想儿子了。
知道陈标做了万全准备,李贞的心终于放到了肚子里。
他甚至有些期待方家惹恼陈标,陈标噼里啪啦甩出一堆摔炮的场景。
不过方国珍都向主公称臣,又不知道陈标的真实身份,应该不会做这种事。
李贞紧张归紧张,理智还是有。
陈标到了方家,守门的士兵早就得到消息陈标要来访,紧张得不得了。
陈标下马车,看着大冬天满头大汗的士兵,疑惑道:我有这么可怕吗?守门的士兵快哭出来了:陈公子,快到期末考了,我紧张。
陈标噗嗤笑出声。
对哦,今年他接手应天守军的基础教育后,也给他们制定了期中期末考试,考试成绩和将来升职挂钩。
这个升职的意思是,以前小兵升职除了看军功,就是看将领的眼缘。
现在把眼缘这一块变成成绩了。
这个士兵能来方家守门,当然不是普通的兵。
他正卡在升职的关键时刻,要是考试不合格,哦豁,请下次再来。
所以他看到出题官和考官陈标,紧张地想哭也可想而知了。
陈标笑嘻嘻道:考试加油,好好考,争取当个头几名。
我会和主公建议,给你们戴大红花,当众表彰。
守门士兵更想哭了。
头几名公开表彰,后几名是不是就要公开批评啊?陈先生,你是罗刹鬼吗!陈标轻快地跳过门槛,面带笑容走进方家的门。
方国珍带着几个儿子侄子已经在中庭等着了。
他们没想到自己的信刚递上去,陈标就要来拜访。
在陈标来之前,方国珍擦着脑门冷汗道:明王这么快就有反应是好事,怎么先来见咱们的是陈标?方行则高兴道:来者是陈标,恐怕才显得明王更看重我们。
爹,你不知道,陈标现在已经在教将领们识字,他将来的声望在朝中肯定是独一份。
方明善板着脸道:他的声望在朝中已经独一份。
我们千万不要得罪他。
方国珍使劲点头:你们要尽可能地谦虚!都把声音收小一点!方家人都是武将,嗓门都挺大,方国珍很担心自家人嗓门太大被陈标误解。
陈标笑着进门时,方家人在中庭排排站,一个个脸上都带着僵硬又不失礼貌的笑容,让陈标的笑容也跟着一僵。
陈标忙拱手:方将军,小子陈标有礼。
方国珍可不敢托大,立刻还礼:陈先生,久仰久仰,赶紧进来。
方国珍转身,一群人哗啦啦涌入堂内。
陈标摸了摸脑袋,疑惑极了,不知道这一家人在干什么。
不过他们看上去很和善,陈标摸了摸怀里的摔炮小球,点了点头。
嗯,看来他们不会被自己吓到了。
李贞见方家人都没有佩带武器,松了一口气。
想想也是,软禁他们的时候,主公肯定收走了他们所有武器。
就算他们有拳头,自家护卫拿着刀也能以一敌多。
陈标走入堂内的时候,方国珍亲自给陈标斟茶。
陈标没有喝茶,先从怀里掏出一封书信:我们都是武人,不寒暄了,直接开门见山吧。
方国珍一边点头,一边在心里道,陈先生你的模样看上去哪里像个武人?但陈先生说是,那就是!陈标见方国珍点头如捣蒜的模样,心中略微生出一丝怅然。
方国珍作为割据一方的军阀,算不上英雄,曾经也能算一方豪杰。
现在他对着一个白身少年点头哈腰,陈标心里不太舒服。
陈标想,或许换一个人对他点头哈腰,他也心里不舒服吧。
即使这是这个世道的常态。
陈标知道现在让方国珍放轻松些方国珍也不敢,也懒得做那些收买人心的事。
他展开信纸,道:方明谦是谁?方明谦立刻出列:是我!陈标看着这个嘴上无毛的青年,惊讶:你真年轻!方国珍立刻道:明谦虽然刚二十出头,但一直跟着我打仗,很有本事!陈标笑道:我不是说他没本事。
再年轻,能有我年轻?方明谦小将军,你是不是经常和倭寇打交道?方明谦点头:我负责沿海驻防,保护海边渔民,经常和他们打仗。
陈标摸了摸脖子,对方国珍道:方将军,能不能让你的儿子和侄子坐下来说话?我个子矮,仰着头好难受。
听了陈标就像是自家晚辈撒娇般的请求,内心紧张的方国珍稍稍放松了一些:好、好,你们都坐着说话。
方明谦等人这才坐下来。
陈标把方明谦的书信摊开后放在腿上,念着里面的献策,一条一条详细询问。
方明谦都回答得井井有条,显然已经思索过无数次。
陈标抬起头,又问起一些信上没有的事。
比如这些倭寇背后的势力,现在倭岛的局面,他们勾连了谁,是不是倭岛内部也有人支持。
方明谦居然连倭岛内部的事都略知一二,更对其背后势力了如指掌。
陈标惊讶:你会倭国的话?方明谦点头:为了审问,学了点。
陈标笑道:那好。
看来我不用担心了。
我也讨厌他们,迟早会上倭岛看看,到时候咱们一起去。
方明谦愣住。
方国珍激动道:还不快点跪谢陈先生!方明谦立刻起身,跪下磕头道:谢陈先生赏识。
陈标没有阻止方明谦磕头。
他现在算是方明谦的伯乐,按照这个世间的常理,他应该受方明谦这个磕头。
待方明谦磕完头后,陈标才道:起来吧。
我已经和主公说了,主公恐怕要考验你一二,才会让跟着我。
不过不用担心,只要你讨厌倭岛和倭寇,以后我们俩一定能共事!到时候我就要请多多你看照顾了。
方明谦起手后抱拳:是!陈标让方明谦坐下,又拿出一封书信:方明善,你有治民的才能,但品德稍稍欠缺。
主公的意思是,你们方家和其他降将一样,都会先进劳动改造营。
你要多一门课,多读书,多学经济学问。
我会专门为你列书单。
方明善也立刻磕头:谢先生。
陈标道:现在主公短时间内肯定不会让你们掌兵,我想你们心里也明白。
不过在大明朝建立之后,比起武将也更缺文臣,你有这个天赋就好好学,将来成为封疆大吏也未可知。
陈标笑了笑,打趣道:你们方家地盘最多的时候也就三郡之地,将来你能干一点,当个一省大员,管得地盘更多。
若你干得好,也会青史留名,说不准百姓还会为你建造庙宇。
方明善也起身抱拳:是!他很激动。
被陈标认可,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心情澎湃。
陈标点点头,道:你们方家和我主公一样都生于微末,被元朝逼得起义,本应该都代表着最贫苦百姓的利益。
我希望你将来能铭记你的出身,铭记你应该帮助的人。
只要你记得这一点,你将来的前程肯定不会差。
方明善道:在下定铭记在心!方国珍的脸色略有些怅然。
陈标现在说起这件事,他才想起,自己确实出身微末,连对元朝举起叛旗都是被冤枉。
方国珍最初没想当起义军,但被官吏诬告臣起义军,无奈只能真的起义了。
他领着一众方家人奋力拼杀,其实只是想活下去,根本没有什么大志向。
被陈标这么一说,他心中不由生出了一些怅然和愧疚。
其余方家人也一样。
他们现在模糊意识到为什么他们比不过朱元璋。
这可能就是眼界和志向的区别吧。
陈标又道:方行是谁?方行压抑住内心激动,起身上前跪地下拜。
终于轮到我了!方行心里略有些酸。
论才学,他绝对是方家同辈第一。
本以为陈标前来方家会第一个问他,没想到第一个问的居然是同辈最不起眼的方明谦。
方行酸溜溜想,方明谦哪里比得过他?方明谦确实懂一点倭岛的话,但是自己精通多门外语啊!方行却不知道,方明谦的才华或许比不过他,但他投了陈标所好,这就是运气。
陈标道:起来吧。
你精通多门外语,还看过许多海外的书籍,和我说说你对海外的见解。
方行起身,滔滔不绝讲述起自己对海外的见解。
陈标频频点头。
看来这个人是真的做了许多调查,不是凭借想当然。
自己出海的时候,或许也能把他带上。
不过方行本身是个会骑射打仗的文人,关注海外的事多和文教有关,对科技并不在意。
这一点是封建文人的通病,陈标不会因此降低对方行的评价。
方行有这个底子,他就好继续教导方行。
不过方行同时又是个厉害的文人,陈标有些担心,自己把方行要到身边,会耽误方行的前程。
于是陈标实话实说道:我想建立海外商线,让大明比大元走得更远,看得更广。
但我看得出来你很有文采,如果留在朝中,应该能成为一个青史留名的文人。
勉强将你要走,可能会耽误你的前程。
方行不由有些犹豫。
身为文人,他当然不愿意经商。
不过他又想跟着陈标。
方行问道:在下通过劳动改造后,可以考入应天小学吗?陈标失笑:你的学问还读什么小学?这样吧,反正还有时间,我先给你布置一些海外的功课,你一边劳动改造一边做着。
你不想随我经商,便留在朝中翻译和编纂海外书籍,也是一项好工作。
方国珍忍不住道:经商怎么了?以前我们穷的时候,想经商还不行呢!陈先生这样的大儒都愿意经商,你有什么丢不下脸!你这个文人难道比陈先生还厉害!陈标赶紧道:方将军,不能这么说。
现在文人大多都是不喜经商的。
我本就是豪商之子,所以继续做这等事没什么。
但方行最好还是别挑衅正统文人的思想。
我爹护得住我,你护不住他啊。
方国珍愣了愣,黯然道:说得也是,谢谢陈先生提醒。
陈标如此推心置腹,让方国珍心里感动不已。
他想,怪不得朱元璋麾下将领对陈标交口称赞。
和陈标相处真的舒服。
陈标先问完最关心的三个人之后,又点了一遍其他人的名挨个询问,一个不漏。
他照顾了其他方家人的面子,但这些方家人都看得出来,陈标最重视的是方明谦、方明善和方行。
因为陈标只和这三人说了未来。
方国珍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眼神颇有些恨铁不成钢,但也无话可说。
除了一直很低调、不怎么受重视的方明谦,方明善和方行都是他子侄辈中一文一武的佼佼者。
陈标能挑中他们,确实是有眼光。
当陈标说完之后,正准备离开,方国珍结结巴巴问道:先生没有什么要问我的吗?陈标愣了一下,失笑道:方将军说笑了,能问方将军的只有主公。
为了安抚人心,主公至少会给方将军封个王爵。
不过方将军将来能不能领实职,我可就说不准了。
主公的心意,当臣子的不能随意猜测。
方国珍遗憾的同时又松了一口气,拱手道:有先生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我年纪也大了,也该致仕了。
陈标摇头:能不能致仕,方将军说不准能自己争取一下。
这不是还有劳动改造吗?方国珍眼睛一亮,立刻道:谢先生指点!他赶紧向儿子使眼色,让儿子捧出个匣子。
方国珍道:我只带了这么点东西来,请先生不要推辞。
陈标道:这个我就要推辞了。
你们以后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还是自己留着吧。
我都说了,我家是豪商,什么好东西我没见过?我没见过的,我三个哥哥也帮我抢来了。
陈标说罢,自己先忍不住笑了:我能见到方明谦和方行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就已经很高兴了。
说不定以后我们不但是同僚,还可能是朋友。
所以现在这东西我就不收了,免得尴尬。
陈标见方国珍仍旧很是忐忑,打开匣子,从一匣子珍珠中抓了一把塞进袖口:这样就行了吧?我会送书来,你们好好看书,等你们与我共事的一天。
我要先和主公禀报了。
方国珍拦住:再抓一把,就抓一把!陈标哭笑不得:好。
他又抓了一把,方国珍才放他离开。
陈标离开的时候,先从袖口掏出几颗珍珠丢给守门的士兵,道:你应该没为难过他们吧?守门的士兵立刻道:没有没有!那是违反军令的事!我不敢!陈标点头:做得好。
好好考试,以后什么好处多得是,不要因为蝇头小利影响未来前程。
叮嘱完之后,陈标又将袖子里珍珠分给护卫和李贞。
李贞不肯拿,陈标撒了一会儿娇,李贞才无奈同意。
陈标笑道:剩下的给弟弟们留一点,哥哥们留一点,爹和娘也分一点。
嘿嘿,这是我第一次收受贿赂!李贞无奈笑:这能叫什么贿赂?标儿你……唉。
就这么几颗品相不好的珍珠,你至于笑成这样?陈标点头:至于,挺好玩。
陈标回家后,先写信给朱元璋禀明此事,并且给朱元璋送了几颗珍珠。
他又将给正在加班不回家的陈国瑞同志的珍珠也捎带在里面,用非常孩子气的口吻叮嘱朱元璋,不可以私吞他给爹的珍珠。
之后,他在家里挨个分珍珠,剩下的写信给哥哥们,问哥哥们今年能不能求求主公,回家过年。
陈标看着自家主公南征北战的架势,猜测主公恐怕马上就要北伐。
北伐不知道多少年,哥哥们估计都要出征,又有好长时间难以见面了。
陈标送出书信后,怅然道:英哥和忠哥可能能够回来,正哥估计回不来。
李贞忍俊不禁:他才刚走呢!主公当然不会让他回来!陈标鼓了鼓腮帮子,虽然知道自己很没有道理,仍旧在心里稍稍骂了一句自家主公。
再让正哥在应天待两个月,过年再走不行吗?主公没有人情味,就喜欢压榨人,讨厌主公!就算是官员也应该有假期。
陈标撸袖子,我要给主公上奏章!不可以这么压榨官员,官员也是人!李贞只以为陈标在使小性子,宠溺道:好,我也这么想。
陈标可不是使小性子,他是认真的。
官员若全年无休,对百姓不一定好。
毕竟现在是人治的时代,官员心情好坏关系百姓的生活质量。
何况不给官员们假期,消费税怎么收?他当然要让官员们有假期,能消费,才能把官员们手中的钱骗到国库中,拨给百姓用。
直接要假期肯定不行,陈标准备和自己已经准备了许久的税收折子一起递上去,给咱们的明王殿下一套完整的揽钱政策。
现代的税收政策不可能直接套用在古代,陈标还要经过许多调研,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调整政策。
希望在大明朝建立之前能写完吧。
不在大明朝建立的时候把官员的假期定下来,将来我一定会非常惨。
陈标趴在桌子上不住叹气。
以他现在的功劳,再长大一点肯定会被老朱抓壮丁。
看看老爹和哥哥们的惨状,自己当官后估计也难得回一次家。
这种事不要啊!不知道我还能逍遥几年?主公至少会等我到十四五岁才压榨我吧?我的哥哥们都是十四五岁的时候才随军,我不会比哥哥们还惨。
陈标趴在桌子上,脸蛋在桌面上滚来滚去,不断嘀嘀咕咕,祈求老朱能良心发现,最好等他及冠的时候再授官。
十四五岁也就是初中生,初中生就应该好好学习,不应该全年无休。
像现在这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累了就回家补觉多好?陈标满怀期待,朱元璋则干劲十足。
没几日,他就建立了一个新部门,叫詹事府。
这个詹事府据说是培养少年英才的地方,年轻人都要在里面过一圈。
詹事府具体干什么事,直接由朱元璋任命,相当于直属于朱元璋的秘书部门。
陈标看来看去,觉得这詹事府类似锦衣卫但没有昭狱,有点像书房行走又不让翰林来当。
朱元璋的直属部门的官员们一定很累,不知道哪个倒霉蛋会管这个机构。
不过詹事府这名字有点熟悉啊?但他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
陈标正冥思苦想从哪听到过这个熟悉的名字时,接到了朱元璋的诏令。
他,陈标,十一岁,成为詹事府的中书令。
詹事府?中书令?这是什么官?介于朱元璋目前大部分官职要么照抄元朝要么自己乱编,陈标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去干什么。
陈标唯一知道的是,手下缺文臣缺疯了的朱元璋终于对他这个可怜的小少年下手了。
我虚岁也就才十一岁啊!主公你不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