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 > 第152章 张士诚平江城覆灭

第152章 张士诚平江城覆灭

2025-03-22 07:15:37

朱元璋没能亲上前线当先锋,包括徐达和常遇春在内的其他将领都玩命地上了。

大明士气异常高涨。

张士诚想和陈标聊聊的书信,传来传去,越传越离谱。

传到将领那边的版本,成了张士诚讽刺明军久攻不下,问朱元璋陈标在哪,是不是又要让一个黄口小儿上前线替老将们出战。

陈标虽然有些功劳,但他的功劳其实只是政治上象征意义非常大,论战功,他远远不如在场将领。

将领们都气疯了。

他们有的人认为张士诚在挑拨离间,有的人认为张士诚在说垃圾话,也有的人阴谋论,说张士诚猜到了标儿的身份,想要加害标儿。

抱有最后一种猜测的人,当然都是知道陈标真实身份的人。

张士诚没想到,自己只是想见见陈标,为何会引起明军如此猛烈的进攻。

仍旧陪在张士诚身边充当文书,只是不再发一策的饶介苦笑。

他道:陈标年少功高,朱元璋对他寄以厚望,恐怕将其当子侄看待。

且陈标尚在大都,无论是长途跋涉,还是进入平江城,都有危险。

朱元璋恐怕以为主公小气,用陈标骂明军其他将领,或者想加害陈标。

张士诚愣住:我并无此意。

饶介苦笑:我知道。

张士诚呆坐了一会儿,突然听到外面慌乱嘈杂声,惊讶道:难道明军攻进来了?亲兵恸哭道:张士信开城门,降了!张士诚听亲兵居然直呼自己弟弟的名,呆愣许久,道:谁?!亲兵跪在地上,泪流不止:是张士信!是主公的弟弟!他开了城门,说不打了!张士诚脑袋嗡的一声,思想一片空白。

他想问为什么。

但他张口的时候,又好像已经知道了为什么。

朱元璋这个大明皇帝不是以前红巾军中小打小闹,有一块小地盘就乱称的皇帝。

朱元璋已经是中原大地的皇帝,大明已经是替代大元的新王朝。

张士诚有三个弟弟,二弟张士义死在了元军的围剿中,三弟张士德死在了应天。

张士信身为家中幼子,无论是张士诚还是其他两个兄长都很宠他。

即使盐民家贫,张士信也几乎没吃过苦。

当张士诚成了一方势力主之后,张士信更是过着纨绔子弟的日子,纵情声色,为非作歹。

这些张士诚都知道。

只是他只剩下这一个弟弟了,所以张士信做得太过,他都假装没看到。

以张士信好逸恶劳的性子,现在中原大地都已经是朱元璋的地盘,他见没处可逃,担忧惧怕下开城门投降,卖了自家亲哥立下攻占平江首功,很正常。

太正常。

亲兵哭道:主公,快披甲上马,明军要打进王府了!张士诚木然地穿戴盔甲。

他知道自己或许应该率领仍旧对他死心塌地的亲兵们进行巷战,图谋逃走。

但张士信开城门降明的消息,让他好不容易重拾的英雄气,好像又泄了。

他机械地往王府外冲,被亲兵们簇拥着往城外杀去。

没走两条街,朱元璋身穿银铠,亲自横刀立马,堵住了张士诚的去路。

张士信在朱元璋身边,脸上带着谄媚的笑,帮朱元璋劝降他哥。

以前张士信是最坚决要和朱元璋斗争到底的一人。

每当有人说与朱元璋修好,或者投靠势力渐大的朱元璋时,张士信总会跳出来说我哥张士德是朱元璋杀的,我张家和他有不共戴天之仇!。

现在张士信却在劝张士诚投降大明皇帝,以后荣华富贵少不了。

张士信的声音很大,但声音传到张士诚耳中,却全是杂音,他除了投降二字之外,一个字都没听清。

朱元璋一挥手,张士信立刻闭嘴,乖巧地退了回去。

朱元璋上前,道:和我打一场。

朱元璋的声音,张士诚听得很清楚。

他讥笑,不知道是自嘲还是嘲讽朱元璋:论单打独斗,你不如我。

你不如派你麾下最勇猛的将领来与我一战。

朱元璋没好气道:我也是从小兵开始一路爬上来,你瞧不起谁。

把你的刀拿稳。

朱元璋说完,调转马头,策马走向城外。

张士诚攥紧了手中的长刀,对亲兵道:你们降了吧,不该为我赴死。

说完,他策马跟上了朱元璋的马。

亲兵们皆恸哭,看着张士信的眼神是深切的仇恨。

张士信眼神飘忽了一下,然后理直气壮道:等明军打进来,你们都得死!我救了你们的命!你们该感谢我!亲兵们要冲上来揍张士信,明军赶紧把张士诚的亲兵拦下来。

明军虽然也看不起张士信,但张士诚还没降,以张士诚对这个弟弟的溺爱,如果张士信出事,他们担心平江一战到结束的时候,又会起波澜。

朱元璋和张士诚一前一后来到城门外平地上。

朱元璋活动了一下肩膀,道:你说你要见标儿,为何?张士诚道:我如果说我只是想见一见他,和他聊一聊,没想过害他,你信吗?朱元璋道:接到你的信的时候我不信,但现在见到你我就信了。

随意打一场,点到即止。

你随我回应天,我召标儿来见你。

张士诚道:我不会降。

朱元璋翻了个白眼:等你见了标儿后,你想降想死都随你,但别想逃。

张士诚低头擦拭了一下长刀,沉声道:不逃。

短暂对话之后,朱元璋和张士诚同时夹紧马腹,如离弦的箭一样冲向了对方。

斗将中,本应该以长枪为主。

但此刻朱元璋和张士诚不为厮杀,只是想比一比,便只用长刀。

两匹骏马不断擦身而过,两柄长刀不断碰撞,火星四溅,发出刺耳的声音。

张士诚是当世猛将。

朱元璋身为元帅和主公的身份更为人所知,他早年亲自厮杀的经历被过分耀眼的统帅才华掩盖,倒是被人忽视了。

但像朱元璋这样二十七岁的乞丐,到了红巾军中能一路爬到将领的位置,除了那张好看的脸,本身勇猛也是原因之一。

朱元璋一穷二白,加入红巾军的时候又没读过书,身上值得别人夸赞的东西除了脸,就只有一身力气了。

早期的仗,都是朱元璋亲自当先锋一刀一刀砍赢。

即使现在朱元璋身为主公,很少再亲上前线,就算上前线也是督军。

但他的武力在殴打老伙伴的锻炼中并未退步,甚至更加纯熟。

但他现在每一招都压着张士诚打,倒不是他的武艺超出张士诚多少,而是两人从心境到身体状态,都有天壤之别。

朱元璋每日在城外都能吃到肉,张士诚为了守城精打细算不敢多吃;朱元璋已经当了皇帝气势正强,张士诚身为败者还遭遇了幼弟的背叛;之前张士诚为了突围,能把常遇春追着打,现在他心底那股气已经泄了,力道也就不强了。

朱元璋一刀比一刀更沉,张士诚手一抖,长刀脱手飞出。

朱元璋收刀,心情不知为何,瞬间低落:照顾好张士诚和他的家眷,不可骚扰,不可薄待。

心惊胆战地看着朱元璋自己跑去斗将的徐达松了一口气:是!朱元璋令明军入城时严格遵守纪律,不可扰民。

常遇春在同僚灼灼目光中,委屈地接下了抚民的重责。

屯田元帅常遇春来了,你们还担心什么?都麻利点收拾东西,等着屯田元帅带你们屯田。

我们打张士诚,和你们平江的百姓有什么关系?去去去,别来烦我们,去烦屯田元帅去,他才会管你们。

百姓们看向那个满脸煞气的黑脸将军:常元帅?常遇春的语气冷得可以掉冰碴子:嗯,是我。

百姓们担忧害怕的脸色立刻变得轻松了不少,乖乖接受明军指挥,清理城中战场残留。

常遇春臭着一张脸,好像马上就要暴起砍个人。

但百姓们知道他是常遇春之后,都不再怕他。

有年老的人,还拉着他问东问西。

将领们皆指着常遇春哈哈大笑,笑了之后,心中又很是羡慕。

被人惧怕,怎么也没有被人敬佩爱戴看着更有本事啊。

常遇春安抚城中百姓的时候,顺带救了一场火。

张士信开城门,迎明军入城,张士诚兵败。

张士诚的妻子刘氏不想被将领劫掠,便带着张士诚的妾室,抱着张士诚的两个幼子登上齐云楼,要焚楼自缢。

刘氏命人在齐云楼下堆积薪柴的时候,一个小妾的老父亲来找到常遇春,求常遇春救救自己女儿。

皇上正在劝降张士诚呢,张士诚的妻妾子嗣怎么能死?!常遇春急匆匆赶到,在火刚点燃的时候就扑灭火焰,冲上齐云楼,将哭哭啼啼正在被逼上吊的张士诚的妾室救下来,并让大夫为差点断气的张士诚幼子诊治。

刘氏训斥常遇春,要为张士诚守节。

常遇春不耐烦道:你想死就死,别拉着不想死的人死。

常遇春看向那些十分害怕的张士诚妾室,道:你们若想恢复自由身,就进劳动改造营干活赚取积分,等待分田;你们如果想为张士诚守节,等张士诚死后你们随他上路,我绝不阻拦。

他又看了一眼满脸胀红的刘氏,道:张士诚还没死,以后死不死还不知道。

他就这两个儿子,你就算要为他守节,好歹派人把两个孩子送出去,给张士诚留个后。

两个年幼的孩子被大夫救醒。

以他们的年纪,不太认人。

他们只知道是常遇春救了他们,就以为常遇春是好人,是父亲派来救他们的人。

两人扑到常遇春怀里嚎啕大哭,还试图往常遇春身上攀爬。

常遇春手忙脚乱地护好两个孩子,答应他们去找张士诚。

离开前,常遇春又道:守节……我们明军也有将领的夫人守节,但她们一不逼不想死的人死,二会在自己死前派人将孩子送出去。

她们以死吸引敌军将领的视线,好保护孩子和家人,并非单纯守节。

不过我想,如果有能活着的希望,她们肯定会活下来。

丈夫死了,她们还有孩子,还有其他家人。

常遇春不是多尊重女性的人,他只是想到了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蓝氏。

如果他死了,他希望蓝氏带着孩子们活着。

守节,也可以活着守,不一定非要死了。

不过这可能只是他一厢情愿吧。

将领的正室夫人,貌美的会成为他人妾室,色衰的恐怕会用来泄愤。

他唯一保护妻儿的办法,只有自己不打败仗。

等等!我和你一起去!刘氏不再寻死,她跟上常遇春,要从常遇春怀里抢回孩子。

两个差点被勒死的孩子哇哇大哭,不肯回到刘氏怀里。

刘氏见状也痛哭,心如刀割,十分后悔。

她应该为张士诚而死,那些张士诚的妾室受了吴王府那么多好处,也该为张士诚去死。

但她死前,应该把孩子藏起来,尽可能让孩子活下去。

常遇春道:跟我来。

皇上下令,厚待张士诚家眷,你们可以随他一同回应天,再做打算。

被朱元璋打落了长刀,垂头丧气如丧家犬的张士诚坐在朱元璋为他安排的房屋内发呆。

当他看到常遇春抱着他两个孩子走进门的时候,稍稍打起精神,讽刺道:怎么,著名的屯田将军常遇春还会为难妇孺?常遇春没回答。

他把两个孩子放下,拍了拍他们的脑袋:去吧,去你们父亲身边。

两个孩子哭着朝着张士诚扑过去:爹!常遇春将张士诚的妻妾孩子接来之后,转身立刻离开,继续去安抚百姓,并不在意会不会有人为他辩白。

洪武元年九月,张士诚被讨伐完毕。

南方除云南已经尽入朱元璋手中。

可以说,大明这个王朝的根基已经稳固,接下来就是以王道之师堂堂正正讨伐北元残存势力。

云南虽是大元行省,但仍旧设云南王居大理,分封皇族为梁王居昆明,拥有行省和藩王两套行政体系,实际上仍旧为藩王自治。

只要大元覆灭,云南的抵抗势力不会太顽强,顶多想讨价还价争取个藩国势力,基本已经确定落入大明手中。

甘肃、山西的战场在扩廓帖木儿覆灭的时候,基本也已经扫清。

大明中央直辖的疆土,基本已经确定。

天下人都知道,一个新王朝真的到来了。

北平,陈标得到朱元璋的诏令,让其回应天劝降张士诚。

当陈标打探完平江一战的经过之后,傻了好一会儿。

张士信……张士信居然没被张士诚的下属砍死?陈标简直不敢置信,张士诚的下属真是没血性啊。

他的三个哥哥使劲点头。

朱文正骂道:标儿要是有个弟弟敢坑他,看我不拧掉他的脑袋!陈樉没好气道:我看会坑大哥的人只有你这个脾气又坏脑子又简单的堂哥,你等着,等我长大了,一定拧掉你的脑袋。

朱文正撸袖子:那你别想长大了。

陈标轻飘飘瞥了朱文正和陈樉一眼,两人立刻表示自己在开玩笑。

李文忠给了朱文正一个嫌弃的眼神。

陈英道:标儿,我陪你回去。

陈标点头:好……樉儿。

陈樉道:在!陈标道:你留在北平,照顾好弟弟们。

陈樉叹气:好,知道了。

大哥你快去快回,如果能把娘带回来就更好了。

陈标道:我尽力。

陈标离开北平,顺着大运河南下。

路上,陈英问道:标儿,张士诚会投降吗?陈标沉默了半晌,怅然道:他想降早就降了。

不知道张士诚留着一口气要和自己见面,是想和自己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