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 > 第155章 好皇帝不断家务事

第155章 好皇帝不断家务事

2025-03-22 07:15:37

张家恨透了刘氏。

而对于大明朝臣来说,张士诚夫妇二人惨烈还是壮烈并不重要,也不关心。

他们需要非常冷静地评估这件事对大明朝堂的影响。

当然,他们没有一个人认为张士信不该死。

张士信死的时候,很多大明将领都喝了一大坛酒偷偷庆祝。

谁愿意和张士信那个恶心家伙共事啊?!只是张士信确实是打下平江城的第一功臣(想起这件事,大明将领更加恶心,更加认为张士信该死),刘氏刺死张士信虽然痛快,但他们在朝堂上只能站在正确的一方,不能快意恩仇。

不过他们也不想如张家的愿,折辱这个替他们除掉了一个恶心同僚的刚烈女子。

所以他们折中建议,为刘氏另外安葬。

但朱元璋是什么人?陈标之前说,他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但事就一定要按照正确的做吗?朱元璋是陈标他爹,在任性程度上,他是妥妥的大陈标。

刘氏杀了大明的功臣固然不对,但我觉得很痛快,所以就想满足刘氏的愿望,让她和张士诚合葬。

至于张士诚心里怎么想,他还能从坟墓里爬出来找我算账不成?我连活着的张士诚都不怕,还怕一具被我逼得自杀的张士诚尸体?于是朱元璋下旨,张士诚本想将刘氏和幼子托付给张士信,张士信和刘氏商议之时却试图对刘氏图谋不轨。

刘氏反抗时不小心将张士信杀死,自己也已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命抵一命,够了。

张士诚和刘氏伉俪情深,理应合葬;张士信和刘氏之事乃是张士诚家事,清官难断家务事,好皇帝也难断家务事,他就不管了,让张士诚自己去处理。

张士诚、张士信和刘氏同去了地下,现在肯定已经团聚。

张士诚一定能处理好他的家务事,就不用大明朝廷担心了。

于是,朱元璋追封张士诚为吴国公,刘氏为吴国公夫人,张士信仍旧是那个归义伯爵位;张士诚与刘氏合葬主墓,张士信陪葬一旁,不单设陵墓。

朱元璋假哽咽道:三人葬在一处,定能很快在九泉下相遇。

要弟弟还是要夫人,让张士诚自己选吧。

朱元璋圣旨一下,所有人脑袋里都只有两个字,离谱!陈标也目瞪口呆:皇上、皇上他……刘基道:荒诞!李善长道:头疼。

季仁寿叹息:乱来。

朱升闭上眼不想说话。

宋濂道:皇上应该和我等商量,好歹将圣旨润色一番。

王袆耸肩:习惯就好。

我倒是认为很解气。

叶琛扶额:陛下总爱给史官增加难度。

只有叶铮一边叹气一边笑而不语。

陈标细思之后,道:其实也没什么。

现在天下平定,基本不会再有什么降将了。

皇上觉得痛快,一点小事而已,由着他呗。

再者,刘氏能与张士诚合葬,安抚了张士诚旧将。

说不准皇上一时痛快,才是利益最大的选择。

众人皆更无语。

好吧,太子居然也这么想?利益……唉,也行。

其实不行也得行。

朱元璋都下了圣旨了,他们还能怎么办?宋濂叹气:主公已经当了皇上,事事仍旧以利益为先,这不太好啊。

陈标摇头:正因为当了皇帝,主公才更应该事事以利益优先。

以主公的性子,他的利益就是大明的利益,大明的利益就是百姓的利益。

为了大明和大明的百姓的利益,他不能是端方君子,道德完人。

道德圣君无法治理好一个国家。

别说宋濂,连其他文人都皱起了眉头。

若不是他们相信陈标的品性,现在已经骂人了。

陈标知道他们不能理解。

他本想打个哈哈糊弄过去,但哪知道朱元璋推门进来。

标儿,你这话做何解?朱元璋立刻挤到陈标身边坐下。

陈英面无表情拖来一张椅子,请皇帝另坐。

朱元璋连个眼神都不肯给他忠诚的义子,就是要挤标儿。

陈标道:去去去,这么多椅子,你挤我干什么?爹,你怎么又偷听!朱元璋理直气壮:我回我自己家,怎么能叫偷听?快说,别打岔。

你看,先生们也很好奇。

陈标先让站在朱元璋身后充当护卫的陈英坐下,才道:帝王唯一的目的就是治理好这个国家,但国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每个人的利益都不同。

资源调配过程中,难免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

若事事讲道德,这国家就没办法治理了。

陈标开始举例子:比如,西汉迁六国豪强守陵,对国家和百姓而言当然很好,但对于六国豪强而言呢?豪强又不一定全是坏人,可能有乐善好施的道德君子。

皇帝将他们迁离家乡,这算有道德吗?陈标见众人沉思,又道:再比如,历朝历代改革。

皇帝用能臣改革,待改革结束之后为平息民怨,杀了或者贬了这个无辜能臣,但已经更改的制度不变。

这肯定不道德,但你们能想到更道德的办法来规避国家损失吗?朱元璋眉头紧锁。

陈标沉默了许久,又道:还有……爹,你知道王朝末期土地兼并严重的事,其实百姓失地,除了土地兼并,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盛世的人口太多了。

朱元璋问道:盛世人口多是好事啊!陈标苦笑:好?哪里好?土地就这么多,土地的产出就这么多,多出的人口怎么养?就算是历史中所有的明君齐聚一堂,也解决不了这自然规律啊!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在没有人说破之前,没有人想过。

就像是一条最简单的数学定律,知道怎么推导之后连小学生都会证明。

但摸索出这条简单的证明只会是天才的灵光一闪。

陈标提出这件事后,众人眼前好像被一道光亮破开了云雾,顿时眼界开阔。

叶铮猛地站起来,来回踱步:是这样,原来是这样!盛极必衰,原来是这样,是这样啊!王朝总会盛极必衰,是昏君?是奸臣?是王朝气运渐渐衰退?都有。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百姓活不下去。

贵族会越生越多,平民百姓也会越生越多;贵族抢夺平民的地,平民活不下去就揭竿而起,然后死一批人,势力重新洗牌。

盛极必衰,合久必分。

养不活这么多人啊。

解决办法有吗?有。

但那办法需要王朝极高的号召力和执行能力,封建王朝不可能做到。

那封建王朝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咬着牙,牙齿磨得嘎吱嘎之响:打仗!打下更广阔的领土!所有人心中一颤。

他们脑海中想到的唯一办法也是打仗。

打仗不仅能获得更多的土地,还能死一大批士兵,减少人口压力。

他们再想史书中的中兴,基本都是打完一次大战争后出现。

这道德吗?不道德。

陈标的语气很冷漠,一种仿佛高高在上的旁观者的冷漠。

朱元璋低着头,眉头皱得很紧。

陈标伸出手指,在朱元璋眉头上一点:哎呀,爹,被吓到了?朱元璋讪讪道:被吓到了,被吓到了。

标儿,你怎么还笑得出来啊?现在才刚结束乱世啊!陈标耸肩:正因为现在才刚结束乱世啊。

离人口增长,需要一个英明雄武且不道德的皇帝出现考虑人口暴增土地兼并的事,至少还要一百年吧?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现在只管休养生息,鼓励开垦和生育。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

朱元璋:……众人:……那你突然吓唬我们干什么!陈标笑道:吓到了吧?吓到了吧?吓到了就别老嚷着让主公当道德完人。

历史中哪个明君是道德完人?只要主公肯心系百姓,作为明君,就够格了。

朱元璋大声道:说得好!包括朱元璋最忠诚的义子陈英在内的人全都用无语的眼神看着朱元璋。

嗯,标儿这话说到你心坎上了,你很高兴是不是?能注意点就注意点,如果涉及大明和百姓的利益,顾不上就顾不上吧。

道德完人宋濂最先开口,为了百姓,道德有些污点也值得。

朱升捋了捋白色胡须,深深叹了口气:没错。

不过希望主公在做不道德的事时先和我们商量。

主公对外还是要尽力维持圣人君王的形象,坏人让我们来当。

朱元璋惊讶:是吗?还有这种好事?……咳,我是说,那多不好意思。

众位忠心大臣:……陈标捂住耳朵:爹,你吼那么大声做什么?去去去,一边去,一边挤我,一边朝我耳边大吼,你就是故意折磨我。

我要向娘告状。

朱元璋先使劲揉了陈标脑袋一把,才起身道:我还有事,先去忙,你们慢慢聊。

他说完,左手拉着李善长的袖子,右手拉着王袆的袖子,拖着两位满脸不情不愿的人离开。

其他人捧茶,喝茶,忙的人不是我们自己,真好。

章溢是不是知道回来就走不了,才一直请求留在福建?刘基道,他若回来,恐怕留在中书省的人就是他。

因为章溢最老成持重,且不擅长与人争论,很适合被他们推举(坑害)去中书省。

几人聊完严肃的事后,又聊起了其他同僚的趣事,一边肆无忌惮且没有道德的嘲笑同僚,一边通过嘲笑将朝中情况告诉陈标。

道德完人的不道德嘲笑能叫不道德吗?那叫清谈。

因陈标一番跑偏题,不仅让朱元璋耳边清净不少,也让这群核心文臣不再折腾张士诚夫妻俩合葬的事。

葬吧葬吧,标儿说得对,比起那些虚名声,让张士诚旧部归心才最重要。

虽然张士诚旧部不想让张士信与自家旧主葬在一起,但这已经是大明最大的让步。

他们感激涕零,对朱元璋终于归心。

此后张士诚旧部去祭奠张士诚夫妻二人的时候,就会顺便往张士信墓碑上吐口痰。

颇不卫生,需要谴责,这是后话。

张家人见尘埃落定,他们在应天又没有第二个当高官的族人,只能灰溜溜离开,回到祖籍。

他们在此事和张士诚旧部的争端,还让他们彻底失去了张士诚旧部的情谊。

朱元璋再不用担心张士诚旧部生出二心。

至于张士诚两个幼子,等他们长大的时候,张士诚旧部都已经老死的差不多了,他们的后人是大明的官宦子弟,才不会为了两个孤儿而反叛大明。

朝中核心文臣感叹,真如太子所说,皇上的一时之气,居然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只是陈标所说的王朝未来,即使陈标又说了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仍旧压在他们心中,沉甸甸,难以纾解。

明初跟着朱元璋打仗的这群士大夫,经历了宋元思想变革,正是思想最活跃的时候。

元朝旧官吏还没有入朝为官,想要华夏大地维持腐朽不变的士绅豪强也才刚开始绣大明的龙旗,现在朝中只有他们这群志向高远,思想清醒的人。

他们刚结束了乱世,视线已经投向了百年后可能会出现的不可逆转的乱世。

这时候他们想起陈标的奏折,意识到了一点事。

标儿嘴上说着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但他真的没有为后世子孙留后手吗?陈标不知道自己的小心思即将暴露。

他在应天待到深秋,赶在运河结冰前回到北平。

他不能让弟弟们自己在北平过年。

马秀英目送陈标乘坐的大船北上,表情十分痛苦。

她现在是皇后,必须主持宫宴,无法与儿子团聚。

朱元璋将马秀英揽进怀里,保证道:只有今年而已。

明年,我一定把两个京城的事定下来,以后我们都陪着标儿他们过年。

马秀英擦了擦眼角的泪珠,温婉笑道:嗯,我相信你,你说到就一定能做到。

朱元璋被马秀英捧得飘飘然:当然!大船上,陈标看着常遇春腿边两个孩子,和身后两个孩子,下巴快跌下来:常叔叔,你再介绍一下,他们四个人是谁?!常遇春一张黑脸已经变成了灰色。

他因为心情过于低落,掉色了。

见常遇春不想说话,陈英好心为陈标重复了一遍。

抱着常元帅双腿的两个孩子是吴国公张士诚的幼子,乳名张一张二。

两个孩子怯生生抬头,然后继续把脑袋藏在常遇春粗壮的大腿后面。

个头高的少年是陈理,陈友谅幼子。

今年十六周岁的陈理局促地缩了缩肩膀。

我是明升。

另一个十一周岁的少年拉着常遇春的衣袖,昂首道。

陈标:……我不用带孩子是很好,为什么皇上会让常叔叔带孩子?御医是不是不会看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