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安排好之后,又去高丽打探了消息,并询问来往客商,以免冤枉对马岛。
在确定对马岛整个岛屿都是倭寇窝,来往商人都知道(廖永忠再次骂那几个倭寇头子)后,明军启动了封锁对马岛倭寇的计划。
要完全剿灭对马岛很难。
对马岛也是一个山岛,人往山里一逃,明军得花好大功夫才能把人从山里搜出来,得不偿失。
封锁对马岛却很容易。
明军的战船连发动机都没开,就靠着风帆在对马岛附近游荡了几天,通知来往商船绕开对马岛,大明要剿灭倭寇。
几日后,附近海域没有船驶来,明军就开始对对马岛海岸有村落的地方炮击。
之后几日,明军见到人见到船就炮轰,岸上没人了就登陆搜搜有什么能拿走的东西,没有能拿走的东西之后就请教耽罗岛民,开始在船上捕鱼。
对马岛的倭寇仿佛对被人打到老巢很熟练,山下都没什么东西可搜刮,早早运进了山里。
但不知道是不是这附近正好有寒暖流交汇处,每次明军打鱼都能满载而归,笑得廖永忠合不拢嘴。
耽罗岛民见状,也开着自己的小破渔船,狐假虎威跟着明军出海捕鱼。
自从被倭寇骚扰后,他们就很少下海。
就算以前下海捕鱼,我们也不敢去太远的地方。
深海很危险。
赵红花笑呵呵道。
她出主意,在明军船的甲板上栓了根绳索,后面连着耽罗岛民的船。
明军的风帆船动力十分强,不用发动机,也能拽着这几条小船跑。
等到了目的地,明军去执行巡逻封锁任务,耽罗岛民在附近捕鱼;等明军回来的时候,他们再次把绳索挂在明军战船屁股后面,随明军回岛。
大量的海鱼需要立刻腌制晒成鱼干,才能成为贮备粮食。
如果仅靠明军,无论要打鱼还是晒鱼,执行了封锁任务之后,明军都没有充足的人手和时间去做。
一般这个时候,就需要后勤人员来解决。
这也是为什么正统战争中,士兵和后勤人员的比例至少一比三的原因。
朱标见高丽局势朝着自己最希望的发展后,决定直接在高丽落脚。
他原本想从国内慢慢调配后勤人员。
耽罗国民成为大明百姓后,他就只需要运一些工具来了。
后勤压力大大减轻。
这一切,赵红花居首功。
赵红花凭借着语言优势,不仅给明军和耽罗国民充当翻译,更时时刻刻安抚犹豫的耽罗国民,让他们坚定跟随大明的信心。
她还能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找到能让明军和耽罗国民都获利的行为,以佐证自己的说辞,让耽罗国民迅速认可成为大明百姓会有好日子过这个理念。
同时,赵红花的胆子也十分大。
她每次有好点子,立刻就去找朱标或者廖永忠商量。
如果她坚信这个点子正确,哪怕对方是北直隶知省和水军大元帅,她也锲而不舍地缠着朱标和廖永忠。
要么她把这两位大官说服,要么这两位大官把她说服。
否则她绝对不退缩。
朱标怀疑,赵红花如果到了现代社会,肯定能成为一位非常优秀的居委会主任。
廖永忠好奇极了:你都不害怕吗!我是元帅啊!正常的老百姓看到元帅不会害怕吗!赵红花叉着腰道:怕啊!但他们信了我,全家跟着我出山讨生活,我再怕也得做!廖永忠无奈:行,行,我明白了。
不就是开炮炸个山吗?我炸。
秉承着神圣的新式火炮怎么能这样浪费思想的廖永忠都被说服,朱标哭笑不得地在后勤调配上签了字。
廖永忠看着堆积如山的咸鱼干,砸吧嘴,生无可恋。
赵红花很实诚,用一座咸鱼干小山向廖永忠请求炸开一块堵着水源的山壁。
只要有足够的柴火,渔民们就能迅速将新鲜的海鱼变成耐储存的咸鱼干。
最近天气又好,很适合晒鱼干。
那块山壁面前是平坦的土地,可以用来开垦,只是取水麻烦。
只要炸开了山壁,耽罗岛民们立刻就能挖出一条小河作为灌溉水源,开垦新土地了。
廖永忠从未想过,明军的火炮还能这么用。
和平时期时,炸药在国内最常见的用法就是用于工程施工。
其实以前也有在开山取石的时候用火药。
朱标道,书上有写,廖叔叔你……廖永忠立刻道:我走得急,没带几本书!回去一定看!一定!朱标失笑。
怎么每次他一说起书上有写,从廖叔叔到普通士兵,都一副被老师抽查作业的紧张神情?本知省又不是什么魔鬼。
但显然,在朱标那些愚钝的学生们眼中,朱标比什么魔鬼可怕多了。
连耽罗岛民看着朱标的眼神都充满尊敬和恐惧。
他们已经开始开始大明百姓培训课程,已经进行几年基础教育的明兵轮流给他们授课。
这些岛民的学习基础,和大部分普通大明士兵差不多——不识字,只懂方言,算数靠数棍子。
他们都是经历过的人,所以教导岛民很有经验,也很暴躁。
这时候,飞速总结出耽罗方言和大明官话的常用字词一百例,然后适时为他们调整课程的朱标,很快在耽罗岛民心中上升成了啊,原来这就是前王后说的文曲星下凡的感慨。
而后朱标用千奇百怪的方法督促激励和鞭挞他们自动学习,让他们晚上不断做噩梦的时候,他们开始怕了。
赵红花笑得眼睛都看不见了。
陈家标儿成了朱家标儿之后,还是这么神奇。
我的运气可真好啊!赵红花在耽罗岛民越来越不怕明军之后,除了带领耽罗岛民学习、屯田、打猎、打鱼、修房屋,支持明军在耽罗岛建城之后,还打起了单身明兵的主意。
这一日,赵红花堵了几天门,终于堵住了廖永忠:廖元帅!廖元帅!你别跑啊!这是好事!廖永忠面红耳赤道:这是好事,但不归我管啊!你去找标儿!赵红花道:廖元帅,知省大人还是个雏儿,他懂什么?这事应该你来负责啊。
我听说常元帅就会负责这个,这不是大明元帅都会做的事吗?廖永忠:??!!!常遇春还负责给百姓和明军牵线相亲?!这不是马皇后才会做的事吗??廖永忠严肃道:这是假的!这都是皇后娘娘负责,我们大明元帅不负责这个!赵红花瞪眼:真的!我三大姑的小舅子的女儿就是常元帅给找的人家!廖永忠大为震惊。
常遇春还真的会做这种事吗!水战陆战攻城守城他全都会就罢了,屯田教化治理他全都行也罢了,怎么连媒婆的事他也掺一脚啊!你样样都掺和,让我们其他的普普通通大明元帅该怎么办?廖永忠脸皮子直哆嗦:好吧,我问问标儿。
赵红花眼睛瞪得更大了:知省大人已经够忙了,你忍心连这点小事都让知省大人操心吗?你家里有孩子,你也这么压榨吗!知省大人叫你一声叔叔,你怎么能什么事都往他身上推!赵红花拽着廖永忠的袖口不肯松手,一副泼妇样。
原耽罗国民在原耽罗国王的带领下,都偷偷(光明正大)围观,(高声)窃窃私语。
躲在一旁看笑话的朱标竖着耳朵偷听。
翻译成大明官话,他们说了以下话。
铁牛,你媳妇真强!哎哟妈耶,咱们王后拉着大明元帅的袖子吼,元帅不抽刀砍他?我爷爷见过元军,我见过高丽军,别说拉着袖子吼,跪得不够快,脑袋就掉了。
大明的元帅真奇怪。
确实,大明的元帅真奇怪。
……赵红花听到了那群人的高声哔哔,松开廖永忠的袖子,转身大骂道:活干完了吗!今天学的字学会了吗!都没有你们杵在那里干什么?当懒汉懒婆娘吗!还不快去!看热闹的人群一哄而散,赵红花的瘸子丈夫跑得最快,除了背影一摇一晃不协调,速度丝毫不像个瘸子。
哈哈哈哈……朱标忍不住了,捧腹大笑。
廖永忠:……标儿!救我!朱标背着手大摇大摆从藏身处走出来:廖叔叔,赵夫人说得没错。
解决明兵和百姓成家问题,本就是安抚的将领该做的事。
常叔叔已经当了一个好榜样,你照做就是了,别什么都指望我啊。
我很快就要回北京了。
廖永忠愁眉苦脸:那你总得教我啊,我不知道怎么做。
朱标道:不懂就自己琢磨啊,你和赵女士商量商量,我相信你!廖永忠:……我可以说别相信我吗?但面前的人不仅仅是他的好侄儿标儿,还是没几年就要归位的太子。
太子都说我相信你了,他也不好意思继续退缩,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赵红花开心地振臂狂呼,没有任何礼仪可言、甚至有点没礼貌地转身就跑,将这个好消息告诉耽罗岛民。
耽罗岛民因连绵战乱和饥饿,大部分都是女性。
因饥饿和劳累,这些女性都不好看。
高丽人也看不起他们,所以很少与她们联姻。
部落延续有其古老智慧在,比如同族不能有太多人通婚。
许多女性都难以成家。
现在,她们盯上了明军。
认为有审美差异,可能这次相亲不会太顺利。
不过就算能成个十几例,也会大大加速耽罗岛民大明化的程度。
朱标很支持。
看到廖永忠头疼的模样,他就更支持了。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对马岛上,封锁已经持续了半月。
明军就像是不知疲倦,每日都来对马岛周围晃悠一圈,风帆船速度快得就像是幽灵。
对马岛倭寇们无法在山脚下的为数不多的良田种地,也不能出海捕鱼,至于出海打劫就更做不到了。
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们储备的粮食本就快见底。
就算山里有部分田地,他们也能打猎求生,但已经习惯打劫过好日子,让他们重新回到山中当山民,他们实在是做不到。
特别是统治对马岛的宗氏家族。
他们依靠抢劫过上了和倭岛贵族差不多的奢侈生活,现在要让他们变回山中野人,也太为难他们。
对马岛还收留了许多从倭岛逃出来的落败贵族武装和他们的家人仆人,这些人大部分都不会种田和打猎,纯粹靠抢劫过日子。
被明军这么一堵,他们最先失去了口粮。
对马岛很快因为抢夺粮食发生了内乱。
一些老人、女人和小孩最先被驱赶着跑出来,摆出最凄惨的模样(也可能是真凄惨)求救。
但封建军队心硬如铁,在打异族的时候心比铁还硬。
明军严格执行廖永忠的命令,仍旧见人就放炮见船就放炮,根本不与这些人接触。
见卖惨无法引发这群人的同情心,一些贵族让自己的家仆们穿着华丽的盔甲冒充自己,然后捧着金银和投降的旗帜,愿意归顺明军。
但这些人出现在海岸时,迎接他们的仍旧只是炮击。
待视野内的人全部消失后,明军才会上岸去看看他们拿来了些什么东西。
于是倭寇再不敢出山,只能死死熬着。
他们现在想到了好办法。
等吃的不够的时候,就驱赶人出来送死,这样他们就有更多粮食。
于是他们继续内战,失败者被绑着推出去送死。
这样既能空余出更多粮食,还能消耗明军的炮火。
倭寇都知道,国家的正规军出战一定会有利可图。
越是稳固的王朝,越不会轻易出兵。
他们朝廷的户部不会允许。
明军的火炮很可怕。
如此可怕的火炮制作成本一定相当高昂。
他们等待明军发现无利可图,主动撤退。
对马岛当了这么多代的倭寇,在高丽政局还算稳定的时候遭遇了无数围剿,最后都是采取躲进深山等撤兵顺利熬了过去。
他们相信这次也不例外。
但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朱标从耽罗岛这座火山岛采集到了许多原材料,又从大明运来设备和工匠,在耽罗岛建立了新式造船厂和火器厂。
耽罗岛远离大明,朱标特意采取了工厂的架构,让造船厂和火器厂的运行更加顺畅,产能更加高。
当知道对马岛上的倭寇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后,朱标还带来了大量需要销毁的旧火炮旧弹药,一边让明军继续执行巡逻任务,一边邀请高丽的官员来参观。
看,虽然这些都是旧式火器,但威力仍旧不俗,至少打个倭国人轻轻松松。
大明很快就要攻打东北,和你们在北边打出狗脑子的女真人很快就会变成大明百姓,大概率还会被移民到南方更温暖的地方去屯田。
你们北方将不需要防线,唯一的敌人就是倭岛。
看到这些好东西,你们不心动吗?心动就行动,错过这次机会,我们就要去南边了。
南洋已经有许多岛国都在和大明商量火器贸易的事。
这种旧火器以后都不会再制作,卖一点少一点。
新火器我们短时间内不会卖。
错过这个时间,你们就没有机会立刻拉起一支全火器的军队……朱异没有口若悬河,只是实话实说。
高丽官员都知道朱异是个实诚人,有极高的自我道德要求,绝对不会说谎。
所以他们都慌了。
于是朱异又完成好几笔粮食订单。
廖永忠道:他只说南洋有国家和我们商量火器贸易,但怎么不说目前还没有任何进展?朱标道:为什么要把话说尽?他们又没付给我们情报费。
廖永忠:……他大概这辈子都不会做生意。
廖永忠又感慨:这一路走来,即便是高丽的都城开京都显得十分荒凉,城外遍地饥民,据说几年前发生大饥荒之后,一直没缓过来。
我万万没想到,他们的贵族还有那么多粮食可以拿出来买火器。
朱标道:我还以为廖叔叔习惯了。
元朝最后几年年年天灾,大都附近有张士诚等人的漕粮接济,年年饿死的人至少以万计,但也不耽误贵族们酒池肉林,元朝和所有军阀的军队也有足够的军粮。
朱标笑了一声,不知道是嘲笑还是自嘲:饥荒中哭泣的只是百姓,和贵族有什么关系?说不定他们还过得更好了。
这是很好的抢劫百姓财富的机会啊。
廖永忠沉默了一会儿,问道:大明……大明以后也会变成这样吗?朱标很疑惑廖永忠居然会问出思想这么深刻的问题,总不能是爹逢人就拿出天书炫耀,连廖叔叔都难逃爹的魔爪吧?朱标道:肯定会。
我们只能保证我们这一代……不,只能保证我们自己不会。
廖永忠低下头想了想,扬起头笑道:说得对。
我们自己不能变成这样。
对马岛还在无望地等待着,完全不知道明军已经在他们隔壁建立了水军基地。
这个水军基地并不是元军当年在耽罗岛和对马岛建立的基地,而是集合后勤、制造为一身,除了粮食还需要高丽和大明支援,其他都能自给自足的基地。
毕竟缺的原材料,高丽贵族都很乐意用来换想买的货品,连运输都不用明军自己操心。
水军要朝着海军转化,所有水军现在都要往返于海津镇和耽罗岛,进行海上军事航行和战斗训练。
对马岛就是一个绝佳的训练地点。
虽然这种训练很血腥,但朝中道德感最高的大臣都没有对此有任何意见。
用倭寇窝当实战训练地点,怎么能叫不道德?这大概是另外一种君子远庖厨的体现吧。
对马岛军事训练和大明商品展示进入正轨后,杨宪终于带着他筛选好的老部下来到了耽罗岛。
他顺便带来了朱国瑞的书信。
朱标看着爹满纸的儿啊,你怎么还不回来,哭笑不得。
出发前谁说的我可以随便玩,不急着回去?这才多久?怎么开始闹了?以前你经常半年一年的离家,我也没有闹啊。
我这不是和你一样,每隔几天都有书信送回来吗?不管,事情还没做完,我也没玩够,不回家。
朱标无视书信,开始对杨宪带来的人进行培训。
这次培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对所有倭人放弃幻想,用最野蛮最卑劣的形象来揣度他们。
即便他们可能穿着文明人的衣冠,也绝对不能以文明人相待。
你们要傲慢,要狡诈,就算遵守礼仪,你们的礼仪也必须用在压制对方上。
朱标讲课,他们言而无信,他们有小礼无大义,他们眼中只有利益和强权。
只要你们能够表现出绝对的强势,就能占据主动权。
为此,我专门派战船护送你们,上岸前先开几炮。
使者们使劲点头,飞速做笔记。
对了,你们虽然可以强势,但不要作死。
比如子充先生那样还是算了。
你们没有大军相伴,也没有两个身手高超的将军随行。
朱标想了想,又强调道,你们可千万不要作死。
留着命回来,一个小岛国不值得你们用命去出使。
使者们都笑道:知道!朱标还是担心,问杨宪道:他们真的知道吗?杨宪哑然失笑:当然。
有价值的才能叫牺牲,没价值的就是枉死。
现在大明还没打算对倭岛做什么,他们当然会尽可能地活着回来,才能把情报也带回来。
朱标松了口气,道:子充先生那种汉唐时使臣的做法,把我都吓出心理阴影了。
杨宪哈哈大笑。
他没告诉朱标的是,如果有利可图,使臣们也会作死。
王先生那样的榜样实在是太激励人。
就算是自己有命令,也挡不住这几个使臣已经把汉唐使臣们的传记每天捧着看。
这不能怪自己这个上峰,只能怪偶像效应太可怕。
读书人谁不想青史留名呢?死就死了。
怕死不去当使臣。
使臣们坐在战船上出发,分别向南北朝的天皇驶去。
当他们要靠岸的时候,果然遇到了倭人正式军队的袭击。
不过这在明军几发火炮后,他们的天皇和支持天皇的实权将军就各自亲自出现,说这一切都是误会,倭国绝对没有想和大明的宣战的意思,请求大明使臣原谅。
一切都在朱标的掌握中。
他相信,倭岛的南北朝一定能成为大明下一个慷慨的好客户。
有大明的支持,希望他们能够以更彻底的方法战胜对方,不要像原本历史中那样靠着和谈统一。
众所周知,和谈一定会有妥协,有妥协就有隐患。
他是如此爱着这个环境优美人更美的好邻居,希望邻居能和大明一样欣欣向荣,排除所有隐患,拥抱美好未来。
朱标搓着手指。
两方都已经接待大明使臣,除了贸易和共同打击倭寇之外,朱标唯一的要求就是暂时借用九州岛剿灭倭寇,在倭寇到达大明之前就将其拦下。
等倭岛南北朝统一,能够保证倭寇不会出现在大明海域之后,大明就会离开九州岛。
这一点他会签在协议里。
大明礼仪上国,不屑于和弹丸小国毁约。
朱标向朱皇帝表明意图后,朱皇帝说现在有点忙,随便朱标怎么做,送来几张空白圣旨,让他随便填。
朱标看到空白圣旨时,头皮都炸了。
他脑海里立刻闪过的是空印案。
皇上你要亲自掀起空印案吗!皇上都不怕谁中途把圣旨劫走吗!朱标都咆哮了。
杨宪道:皇上当然信任我,才把圣旨交给我。
而且皇上圣旨上有写,这个圣旨要你亲自书写和宣读才有用。
朱标咆哮:那也不行!不能开这个先例!杨宪哭笑不得:他是皇帝……朱标咆哮得更大声:皇帝也不行!皇帝都不遵守!怎么能指望官员遵守!他立刻把空白圣旨收起来,决定第二日就赶回北京,去给皇帝写折子劝谏。
朱标离开前,再三叮嘱杨宪,绝对不能将此事告诉其他人,不能让别人知道皇帝写了空白圣旨。
皇上开了这个头,以后的官员就会堂而皇之地先盖章后写文件,这对大明是极大的隐患!朱标道。
杨宪见朱标如此严肃,眉头微皱。
朱标:……不要告诉我,现在朝中很多人已经用了这种方式?杨宪犹豫了一下,点头:这是从元朝传下来的潜规则,大家都这么做,说能提高效率。
皇上要让官员们做很多事,不怎么做,他们说做不完。
朱标问道:那你呢?你也这么做吗?杨宪立刻摇头:不,我没有。
朱标严肃道:潜规则就不是规则。
它既然不能拿到明面上,那就是所有人都知道这是错误。
哪怕一千人、一万人、十万人这么做,它也是错误。
杨宪道:明白了,标儿放心。
朱标皱眉:皇上知道吗?杨宪道:我不清楚。
先盖章后写文书的事,多用在需要层层递交的地方文书上。
皇上肯定没有亲眼见到过,但不知道其他人是否有告诉过皇上。
朱标眉头皱得更紧。
他思索明初四大案中的空印案是什么时候爆发。
他知道空印案的危害,但记不住时间,因为经济相关的书中,事件的具体时间显然不需要背诵和考核。
脑子里没有存入,就无法取出。
但这应该不是洪武最初建立的时候。
朱标原地绕了几圈,双手使劲挠了挠头发。
就算不是大明刚建立的时候发生,但既然是潜规则,恐怕大明刚建立就已经如此了,只是过了几年十几年朱元璋发现。
朝中一项潜规则,皇帝过了几年十几年才发现,这在封建王朝中实在是太常见。
因为皇帝坐在皇宫中,每日能收集情报的方式有限。
这种潜规则官员都不会特意告诉皇帝,皇帝自然都不知道。
或许这就是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原因。
不过锦衣卫这种只听从于皇帝的监督百官的工具,完完全全是暴君的象征。
朱元璋也顶不住压力,最后撤掉了锦衣卫。
现在皇帝有建立锦衣卫的想法吗?标儿,这个……这个很严重吗?杨宪有些担忧。
朱标道:这件事本身造成的危害先不提,如果官场的潜规则,坐在龙椅上的皇帝不知道,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大了。
杨宪没明白。
朱标道:这个朝廷不能有皇帝不知道的潜规则,否则皇帝就成了聋子和瞎子。
杨宪身体一颤,背后立刻被冷汗打湿。
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件事还有这个意义。
杨宪擦了擦冷汗,道:标儿,你……我……唉,恐怕谁也没想过故意瞒着皇帝。
朱标道:那不是更可怕?这说明做这件事的所有官员,都潜意识认为皇帝不需要知道这件事。
他们是大明的官,是皇帝的官。
潜规则却不需要告诉皇帝,在他们眼中,皇帝是什么?杨宪的冷汗流得更多了。
标儿还不知道自己是太子,就已经天生具有帝王视角。
这压迫感,不比皇上差了。
朱标犹豫了一下,道:我本来想让杨叔叔你上折子,这样事情揭发后,你可能会被皇上少怪罪一些。
不过你没有用过空印,就算皇上怪罪你,也不会处罚你。
如果你去告密,站在了百官的对立面,恐怕未来就难过了。
还是我来写吧。
杨宪立刻阻止:既然是会得罪百官的事,标儿不能做!朱标笑道:我得罪百官的事还多吗?我不惧怕这个。
仔细想想,似乎也只有我能上奏。
我上奏的话,皇帝的怒气可能会小一些。
他顺便可以检验一些事。
杨宪见朱标胸有成竹,皱眉道:标儿,不可强撑。
朱标道:我什么时候强撑过?杨宪板着脸:很多次!朱标:……他扬起脑袋,背着双手,懒得理睬杨宪,傲然离开,回房休息。
第二日,朱标交接好自己手中的工作,并强势将杨宪留下来代替自己干活,不准杨宪离开,才返回北京。
不过杨宪还是悄悄将书信递了出去,比朱标早一日到朱元璋手中。
这时候,捕鱼儿海大捷的消息正好传到朱元璋耳中,朱元璋正高兴。
所以看到这件事,他的火气不是很大。
看看,标儿说什么官场潜规则。
朱元璋道,我还挨了一顿骂。
唉。
李善长看了杨宪的信后,沉思道:似乎确实有这个潜规则。
朱元璋疑惑:为何是似乎?连李公都不是很清楚?李善长道:在中书省,他们当然不敢这样做。
会这样做的,是需要层层递送的文书。
叶铮皱眉:虽说是为了提高效率,但如果是空白文书,后患不是极大吗?李善长道:他们为了规避责任,肯定有自己应对的方式。
比如对印章什么的。
不过后患仍旧无穷。
但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如标儿所说,连皇上和我们这些宰执都不知道官场潜规则,岂不是把我们都当瞎子聋子?刘基冷哼一声:官场不知道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潜规则。
李善长淡然道:很正常。
我们三人谁也没有当过元朝的大官,所以元朝的潜规则,我们一无所知。
叶铮想起了张昶,想起了北京劳动改造营中还在教书的王亮。
如果有熟知元朝官场的人肯来辅佐陛下就好了。
但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人,现在才来,他们也不敢全然相信吧。
朱元璋摸着胡须道:此事需要制止。
李善长道:制止容易,但要如何定罪?既然是潜规则,恐怕上上下下无数人都做过。
如果全部定罪,朝中就瘫痪了。
刘基道:那也不能法不责众。
法不责众还叫什么法?李善长道:当然不能法不责众,但我们要控制好规模,敲山震虎,杀鸡儆猴。
叶铮想了想,道:除此之外,文书层层递送的效率低下也确实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堵住这个漏洞,我们应该拿出能替代这个漏洞的方案,否则,会乱上加乱。
三人开始讨论,并询问朱元璋意见。
朱元璋摆摆手:你们商量,商量好了朕来杀人。
三人:……于是三人开始轮流咆哮唠叨,让朱元璋赶紧把自己的脑子用起来。
你作为皇帝,不是最喜欢乾纲独断吗?你自己想啊!朝堂的事,你不想就永远学不会,下次又遇到潜规则怎么办,你还指望标儿吗!你能指望标儿一辈子吗!朱元璋十分无奈。
他的确很想自己想出一个堵住漏洞的办法,但关键是他也没当过官,不会啊。
而且,为什么不能指望标儿一辈子,你们真奇怪。
但为了不把三位老臣气死,他只能说自己会回去翻看史书,争取从史书中找到灵感。
三人还追着他唠叨,皇上,你要努力啊,你不能如此堕落颓废啊,你可是皇上!朱元璋败逃。
他真的很无奈。
当皇帝真的太麻烦了。
如果标儿早点……嗯?杨宪信中是不是写了,标儿马上就要回来了?正在翻看史书的朱元璋跳起来:标儿都要回来了啊,那我还想什么?正在为儿子绣新衣服的马秀英手一抖,差点把针扎在手指上。
朱重八!请你自己想,不要什么都指望标儿!马秀英气得用针扎朱元璋,你这个皇帝能不能好好当!朱元璋再次跳起来: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