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2025-03-22 07:15:38

朱标花了一点点时间告诉张琳、孔佑、练子宁三人需要做什么。

大致就是好好安抚学生,并监视是否有学生参与其中。

朱标会派人混入这些学生,帮助他们行动。

孔佑和张琳还有特殊任务。

如果朝中大臣真的一个北人都不录取,以他二人的身份,就算不调阅试卷,也足以证明大臣们的谎言。

孔佑有些紧张。

他本认为自己的答卷很完美,现在有些担心还不够完美,在朝堂上无法为老师作证。

练子宁心态非常好。

他已经从可能会出现科举舞弊的惊怒中脱离,笑着羡慕道:两位这才是真的青云直上了。

张琳抿了一下嘴唇,脸色不怎么好看。

朱标细心发现了张琳的神色,道:你有什么问题就赶紧问,不要支支吾吾憋在心里。

张琳犹豫了一下,道:晚生只是……他想了一会儿,才组织好语言:因祖父余泽让朝中大臣承认北方学子中有能人,晚生心里……心里不知道为何,有些难受。

练子宁自以为了解张琳,宽慰道:我知道你自傲,不乐意用祖父的余泽来讨要前程。

但这次是意外,且就算你不显露身份,肯定也能金榜题名,青云直上。

我开玩笑而已。

张琳摇头:我难受不是这个原因……我也说不清。

孔佑若有所思,看向朱标。

朱标脸上浮现出无奈的微笑,对朱橚招招手,朱橚从怀里掏出一卷加了增刊的还未发行的报纸。

朱标翻到其中一版,道:看看这个。

张琳恭敬接过报纸,孔佑和练子宁一同凑过去观看。

报纸中写的是北方从宋时起,坚持保留中原文化的故事。

燕云脱离中原四百年,当地大族大多在辽金朝廷做官。

他们没有放弃中原文化,孜孜不倦向辽金输出中原文化,促成了辽金的汉化,保留了许多珍贵典籍。

河南和山东身为中原腹地,在三易回河后变成黄泛区,千里沃土盐碱化,衰退的经济和频繁的战乱让其人口迅速减少,百姓受教育程度极速降低。

但仍旧有许多文人坚守在这里,孜孜不倦地教化百姓,耕读世家们一代又一代一边在贫瘠的土地上求生存,一边保留着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

朱标的足迹遍布中原腹地。

后世中原几省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陋俗让人深恶痛绝,成了落后愚昧的象征。

但凡事有两面性。

两晋的五胡乱华、唐末的五代十国、北宋的三易回河、南宋的金国统治……之后是元朝,一代一代,上溯一千年起,中原文化的根就在反复被挖掘砸烂。

放血,挖肉,拆骨……每一个踏上中原大地的民族,都曾经尝试过灭掉中原文化的根,断掉华夏文明的脉搏。

中原百姓在被汉家王朝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下,固执地念着之乎者也,手握着毛笔,没有笔就拿着树枝,一笔一划不断重复着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文明。

哪怕是屡次对异族跪下的衍圣公,他们也在保留自己的文字和文化上绝不妥协,在异族最初高压的政策下孜孜不倦地教化百姓,培养华夏文明最传统的文人。

不仅是中原,所有北方人都是这样。

民族融合,就是这些被异族反复占领的地方的百姓,用一代一代的倔强,用自己的骨血灵魂浇铸而来。

这之后,才有中华民族。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朱标曾看见有人逃跑时抛下能保命的金银细软,只抱着一匣子书,在逃荒路上一边被人嫌弃,还非要握着树枝教流民的孩子写字。

朱标也曾看见金碧辉煌的元朝皇宫里,存在着大量汉文典籍。

史官们孜孜不倦记录着历史,大儒们孜孜不倦地研究着经书,留下的手稿字迹仍旧端正。

有元臣曾跟随元朝皇帝北逃。

许多人南归之后,第一件事是上奏朱标,和朱标一起去挖出他们埋在地里的藏书。

这群人不知道藏书能不能被一个识货的人挖出来,但至少留在这里,这些孤本能逃过大都城破这一次大劫。

他们后来、甚至现在也迂腐,他们的固执却并非一无可取。

他们的未来需要改变,但他们的坚守也应该被众人知道。

华夏的文脉并未在北方断绝。

朱标问道:你是不是想,比起衍圣公和张文忠公,北方普通没有显赫家世的普通学子,他们的努力他们的梦想,更应该出现在朝堂中?张琳用袖子擦拭眼泪,拱手道:是。

祖父曾说过,他只是一运气很好、家中稍稍富裕,能够读书的平头百姓,祖上没有什么王侯高官,和所有百姓都一样。

张家隐居,也是祖先遗愿,不可以先祖名声谋利。

张琳又用袖子擦拭了一下止不住的眼泪,继续拱手道:为了北方学子,我愿意不遵守先祖意愿。

可太子殿下已经写了这样的文章,为何不直接在朝上用这篇文章?而是要用衍圣公和祖父的名声?朱标看着张琳的眼泪,于心不忍。

但充满着理想的学子也应该好好看着现实,才看得清从现实走向理想的路。

因为朝中掀起南北榜案的诸位大人们,并不在乎这些啊。

朱标的声音很轻,但每个字又都咬得很清晰。

朝堂争斗,如蛇打七寸。

北方文人的坚守入不了他们的眼,只有衍圣公和推动元朝科举、让他们或者他们的先祖有了官身的张文忠公才入得了他们的眼。

朱标指着报纸。

这些不是给他们看的,是给百姓、给你们、给还未被利益迷了双眼心中理想尚存的人看的。

明白了吗?张琳神色恍惚,半晌无言。

孔佑轻轻抬起袖子,掩面咬牙,神情痛苦。

练子宁喃喃道:这样吗?原来是这样?怎么能是这样?自穿肚兜时就开始教书育人的朱标,看着三位动摇的学子,神情如看着他那些曾经天真过的学生们。

他站起来,走到三人面前,虚握着拳头,用指关节在三人头顶上各自轻轻敲了一下。

回神。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路虽迩,不行不至。

三人抬起头,眼中有泪光,也有些并非由泪水折射,仿佛发自内心的微光。

大明的未来是我们的,是你们的。

朱标手指轻轻点了点报纸,语气坚定。

是所有看了这期报纸会流泪的人的。

诸君,共勉。

三人起身,没有下跪,只是躬身作揖。

是!朱棣抹了抹脸,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眼泪也流了下来。

他与朱橚对视了一眼,两人同时用手背胡乱抹了一下眼睛和脸颊,也难得庄重地对朱标作揖。

朱标后退一步,对着面前的五人,躬身作揖回礼。

此刻、此地、此礼。

与身份无关。

……朱标亲自送走三人后,刚回到庭院,庭院中已经摆起了另一桌宴席。

朱元璋正在桌前大快朵颐。

爹,你什么时候来的?朱标疑惑。

朱元璋道:你在吃烤乳猪的时候我就来了。

朱棣插嘴:怪不得我数着烤乳猪的只数不对。

朱橚扶额叹气。

他四哥居然还数了吃了几只烤乳猪?那三个小子不错。

朱元璋放下猪腿,用帕子擦了擦嘴和胡须,唏嘘道,大明终于培养出属于大明的学子了。

朱标叹气:是啊,真不容易。

朱元璋拍了一下桌子,破口大骂:是啊!真他娘不容易!那群人,之前不肯考科举,征召还装疯卖傻,现在倒是抢起科举名额了!朱元璋的记忆力虽然不如朱标,也算天赋异禀,特别是在记仇方面。

他开始一个一个数着那些元遗民,双手大幅度挥动,好似要冲上前和这群人打架似的。

朱标走到朱元璋身后,替暴怒的朱元璋捏肩膀,等他爹消气。

知道自己的身份是太子,自家爹是朱元璋之后,自大明建立以来洪武皇帝所受的委屈,才让朱标开始真切的心疼。

和后世想象中的不同,元末明初的时候,已经不流行华夷之辩。

特别是南宋大本营的南方士林,对元朝可能比北方士林还要忠心一些。

这很反直觉。

因为元朝严格控制南人进入朝廷中枢,按理说,南方士林应该被歧视,对元朝不满才是。

问题就出在元朝行政不下地方,执行包税制上。

元朝一边警惕南人进入朝廷中枢,一边又对南方士林实行了极为宽和的安抚政策,让南方豪强自己治理家乡。

在南方百姓遭受苦难的时候,南方士林豪强则过得如土皇帝一样的日子。

就算是刘基等人,他们也曾感激元朝对南方政策的宽和,组织起义军自发剿灭红巾军等起义军。

区别是,刘基等人眼中还是看着百姓,最终愿意投奔明军。

而南方士林大部分人都仍旧怀念元朝。

相比南方,北方因离大都太近,被元朝廷剥削得很厉害。

再加上蒙古贵族的暴行和自然灾害的蹂躏,北方士林中一些人反而对元朝廷怨气更深。

写遍元朝底层困难和元朝暴行的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皆是北方士人。

因对元朝的怀念,再加上朱元璋出身卑微,崛起后多次与程朱理学作对,还搞什么井田制,南方士林多都憎恶和轻视朱元璋,认为明朝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失败。

之后无论是元朝回来,还是某个举兵的豪强谋夺了灭元的胜利果实,这天下朱元璋肯定坐不长久。

在这样思想下,朱元璋在建国后连续三年科举,每次录取人数都不到满额。

赶考文人太少,基本没有淘汰,全部授官。

基层良莠不齐,这也是空印案发生的原因之一。

为了弥补人才的巨大缺口,朱元璋征召和科举并重。

结果这征召,几乎成了强拉壮丁。

被征召的士人,有的以赡养父母的借口推辞,更有甚者蓬头垢面装疯装病,甚至以死为要挟拒绝出仕。

朱元璋哪怕下了诏令,不准士人拒绝征召,也只能作罢。

还好,朱标在军中推广教育,季仁寿、朱升、宋濂三位大先生在军中兢兢业业干了许多年,培养出一批文吏,才补足了大明官吏的空缺。

军中教育、基层公学、勋贵官学三者的人才储备,也在朱元璋屡次清空官场的时候,没让大明的官府变成了一个空架子。

这些人在大明官场动荡的时候,从青涩的纸上谈兵者,逐渐成长为干练的能吏。

虽然也有人中途倒下,或与其他人同流合污,但大明朝堂的屡次动荡,终归没有影响到百姓的休养生息。

洪武四年停试一年,洪武五年重新科举,之后定为三年一次。

今年正好是洪武八年。

这三年时间,大明日新月异,百姓的生活和大明的国力都蒸蒸日上。

残元已灭,东北、安南、河西走廊等地尽归大明,高丽、倭寇也上表称臣。

原本以为朱元璋当不了多久皇帝的人发现,大明恐怕短时间内不会灭亡了。

他们已经错过了最好的进入朝廷中枢的机会,如果不做点什么,他们预想中的如在元朝时的美好生活不会到来。

更重要的是,太子回来了。

大明的太子,居然是北直隶知省朱标。

朱标怀疑,如果南北榜案真的出现,他是最重要的诱因之一。

如果不在自己坐稳太子位置、掌握朝中大权之前把南北分榜的事定下,他们很担心自己这个北直隶知省会偏袒北人。

或许他们已经拜谒过中书省诸位出身江南的相公们很多次,但相公们一定会说有才有德者居之,不理睬他们。

标儿,他们不仅要定下南方优势,还要挑起你和刘基他们的争斗吧。

朱元璋骂完之后,拍着桌子道,谁不知道你在北直隶当知省的时候有教化之功。

如果北方学子无一人中榜,你肯定会愤怒!朱标甩了甩捏爹的肩膀捏酸的手,道:嗯。

一帮人说会试没有舞弊,一帮人说会试舞弊要杀了舞弊的举子。

为了护住家乡无辜的学子,先生们恐怕也只能与被愤怒冲昏头的我为敌了。

唉,我年幼成名,自恃才高。

少年天才总是自负的,怎么能容忍这样的折辱?朱元璋:……噗嗤。

朱标笑道:好了,爹,吃饱没有?没吃饱继续吃,吃饱了陪我去散步,我吃得好撑啊……嗯?季泽和幼泽呢?朱元璋笑骂道:朱狗儿和朱猫儿在我骂人的时候就跑了。

不孝子!朱标苦笑。

弟弟们才不是不孝,是爹你太吵!……伤好之后就离京继续屯田的常葳,在朝中无人知道的情况下,带着一船乔装打扮的人悄悄进了京。

常葳有了准太子妃的身份后,与朱标频繁通信,所以朱标在信中夹杂一些密令,无人怀疑。

她悄悄将身在安南的官学第一批学生接回京城,安排好他们的身份和任务后,又悄悄离京,继续大张旗鼓地搞屯田。

常葳经常迷路。

她失去音讯的时间,别人以为她又不小心迷路到那个山谷中顺带剿匪了。

朱标的学生们进京后,伪装成赶考的学子,帮助自和朱标文斗后已经隐隐成为这届赶考学子之首的孔佑、练子宁和张琳提前安抚学子。

若南北榜案发,不仅北人士人以后利益会受损,这一届南人考生恐怕最轻就是一个剥夺功名,最重可能被冤杀。

不是每一个学子的演技都很好。

但放榜前学子们的情绪本来就不会太稳定,历史中还有考生在等放榜的时候焦虑死焦虑疯的。

再加上朝堂上的人也很紧张,学子们顺利度过了最初最迷茫、惶恐、惊怒的时期,将情绪压在了心底。

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

三月中旬,会试放榜,上榜士子们名字一个一个被唱响。

十分诡异的是,以往放榜的时候学子们一定会非常激动。

这次放榜虽然有百姓的欢呼和差吏们的贺喜,但学子们显得特别沉着冷静,甚至连赏钱都不给。

这让报喜的差吏和百姓都很茫然。

以前这是赚钱的好时刻啊,现在学子们怎么都抠门了?难道在京中多住了几个月,各个都变成穷鬼了?扫兴!学子们有的聚集在榜前,有的聚集在稍远的茶楼酒肆,窃窃私语。

这个人籍贯哪?长江以南。

就算是南直隶,也没有长江以北的学子上榜。

嗤。

练兄怎会只排在三十一!练子宁喝了一口茶,戏谑道:我的脑袋保住了。

一位叫祝海程的学子苦笑:难道前十还真能全是浙江人?练子宁对祝海程拱手:祝兄与刘丞相同属青田老乡,看来能提前恭贺祝兄成为会元了。

祝海程摸了摸自己的脖子,苦笑更甚:是是是,提前恭贺我的脑袋可能不保了。

周围学子,无论南人北人皆摇头苦笑,不知该如何安慰。

以我的学识,虽然争不得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轻而易举。

祝海程摸着自己的脖子道,可惜功名变成了污名,连这颗好头颅也要不保了。

诸位同榜,可否与我下楼共赏我这功名变成了污名的金榜题名时?一众学子起身:祝兄请。

祝海程一甩衣袖:诸位请!……微臣弹劾主考官刘三吾科举舞弊!一位垂垂老矣的会试考官,来不及等上朝,跑得鞋都掉了一只,在皇宫前敲响了鸣冤鼓。

历朝皇帝都会在皇宫前设置鸣冤鼓,敲响鸣冤鼓可以面圣,但敲鼓者会先挨板子。

如果诬告,直接处死。

守在宫门口等着学子们来皇宫前告状的朱文正神色大变,上马冲到鸣冤鼓前,下马的同时一脚踹开要拉扯那位老臣去打板子的禁军:滚!燕王,这是规矩。

指挥人来拖曳老臣的大臣皱眉道。

朱文正将老臣护在身后,冷笑道:什么是规矩?这是我朱家的天下,我朱家人就是规矩!本王这块能免死一次的燕王牌子,还保不住一个敲响鸣冤鼓的人?!大臣愤怒道:燕王,这里不是你的燕地!燕地是大明,是皇帝,是太子的燕地,可不是我的。

别胡说!朱文正拔出刀,怒目而视,谁敢过来!来人啊!护送王大人进宫面圣!本王倒要看看,谁敢拦我!朱文正一刀劈向那个大臣,吓得那个大臣连连后退。

一堆护卫趁机上前,将朱文正和那位老臣护在身后。

朱文正半跪在地上,道:王老夫子,上来,我背你去。

这位鸣冤击鼓的老臣,居然是曾赖在北京劳动改造营不走的南归元朝重臣王亮!王亮摇头:不用、不用……朱文正骂道:这个时候了你还计较什么规矩?赶紧!王亮一咬牙,爬到了朱文正背上。

朱文正稳稳将王亮背起来,朝着宫里跑去。

宫里跑马需要请示。

朱文正虽然蛮横,但不想给朱标添麻烦。

请示太慢,不如两条腿。

他一边跑,一边埋怨:王老夫子,你递折子入宫面圣不行吗?不知道敲了鸣冤鼓要挨板子吗?你这身板,一板子都撑不住!王亮老泪纵横:来不及,来不及啊。

会试放榜后,学子们定会立刻喧哗,说不定还来皇宫喊冤。

你看看,皇宫外守着那么多人,就是等着他们来!我绝不能让他们死,不能让他们任何一个人冤死!所以你就来寻死吗?朱文正咬了一下牙冠,奔跑的速度加快:放心,有标儿在,他们谁也不会死。

王亮又哭又笑:对,你在宫门口等着,太子一定预料到了。

太好了,太好了……王亮泣不成声,呜咽的声音仿佛野兽进入绝境时的哀嚎。

那是科举啊,那可是科举啊!他们怎能如此,怎能如此!该杀!全都该杀!皇上杀得对,太子杀得对!都该杀!杀得还不够,还不够!这位自入朝后就对朱元璋诸多暴虐政策不满,经常直言劝诫朱元璋行德政仁政的老儒双目赤红,满口喊打喊杀,仿佛疯魔。

朱文正深吸了一口气,再次提速,跑得比他在战场上落马逃命还快。

我是燕王朱文正!谁敢拦我!让开!传报皇上,燕王朱文正求见!全给我让开!在朱文正的呵斥下,宫中侍卫、内侍居然无一人敢上前阻拦。

远处,朱标一身太子华服,站在白玉台阶上背手而立。

停下。

朱文正一个急停,差点栽倒。

朱桢赶紧上前扶住朱文正,并将王亮从朱文正身上扶下来。

朱标走下白玉台阶,低声道:正哥,做得好,非常帅!朱文正咧嘴笑。

王夫子,你先到偏殿整理仪容。

朱标帮王亮正好头冠,道,之后交给我,相信我。

王亮双手握着朱标的手,哽咽不止:我信你,我信你,我只信你!标儿,一定不要让那群人好过,让他们死,让他们身败名裂,让他们遗臭万年!朱标另一只没有被王亮握住的手,覆盖在了王亮的双手手背上,反握住王亮的双手。

好!……晚生祝海程,不服!祝海程撩起衣摆,跪在榜前。

此榜不公!请诸位大人复查!请皇上严查!此榜不公!在祝海程身后,此榜上榜学子按照放榜位次依次跪下,皆放声高喊。

会试榜上的皆是南方学子。

跪在地上喊不公的皆是南方学子。

即便这是事先约好的事,当这一幕真的发生的时候,遭遇不公的北方学子们心中仍旧像是被一团火焰点燃。

这团火焰燃到了双眼,却化作了两行热泪流下。

张琳使劲攥紧双拳,看向孔佑。

孔佑对他点点头。

该轮到他们了。

你们怎敢……有官员早就猜到学子会愤怒,但他没想到的是,高喊不公的居然是已经上榜的南方学子,不由愣了一下,才派人上前捉拿。

这时候,一队人站在了这群学子面前。

他们抖落手中衣袍,披在了身上。

暑风猎猎,衣袍猎猎。

金红色的火焰袍在刺眼的阳光照耀下,仿佛真的有火焰在衣袍上燃烧。

朱樉、朱棡、朱棣、朱橚四人丢掉斗篷,露出皇子蟠龙服,又将火焰外袍穿在最外面,走到了队伍的最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