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72 章

2025-03-22 07:17:30

才过正月初三, 陈伯宗、陈孝宗就要动身了。

华阳没有露面,只让陈敬宗去送行。

陈敬宗骑马来到自家,就见家门口已经备好了两辆马车, 随从也都搬好东西,只等着主子出门就要启程。

正院的堂屋里, 一家人都在。

除了陈廷鉴、陈伯宗、陈孝宗这爷仨,从孙氏到两个儿媳妇到孙辈们,没有一个不掉泪的。

兄弟俩是为了推行新政才外放,为了让新政彻底落实,他们至少要在各自的职位上待满三年。

千里迢迢, 别说三年, 就是半年, 家人如何不惦记?陈敬宗进来后, 挨个看了一眼,没吱声, 就在一旁站着。

罗玉燕泪眼婆娑:父亲, 娘, 就让我随三爷去吧,好歹能照顾他起居, 免得他在外面身边连个知冷知热的人都没有。

俞秀红着眼圈望向自己的丈夫, 默默地垂着泪。

陈孝宗头疼地哄妻子:你走了,谁照顾孩子们,谁替我们孝敬二老?莫要无理取闹。

要是出门游山玩水, 带上妻子也无碍, 可此行艰险, 妻子留在家里, 他才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孙氏叹道:已经商量好的事, 就不要再变了。

有些时候,做长辈的只能狠心。

先把这最难最险的一年过了,秋后形势若好,她再安排两个儿媳妇去与儿子们团圆,她在家带孩子。

陈廷鉴则摆摆手,对儿子们道:不早了,赶紧出发吧,有事随时写信。

陈伯宗、陈孝宗齐齐跪下,给二老磕头。

女眷孩子们那边的抽泣声更重了。

陈廷鉴看向站在那边的老四:你去送送。

陈敬宗应了,随着两位兄长朝外走去。

俞秀、罗玉燕就想带着孩子们跟上。

陈廷鉴:各回各院,不用送。

多见那么一刻钟的功夫又有何用,徒增伤感罢了。

他是一家之主,没有人敢违背他的话,两房家眷抽抽搭搭地告退。

陈府大门外,三兄弟都先上了陈伯宗的马车。

陈敬宗走在最后面,看看车里已经坐好的两位兄长,他体贴道:要不我先骑马?等你们哭够了我再上来。

陈孝宗作势要脱鞋。

陈敬宗笑了笑,跨上马车。

他坐好后,马车便缓缓出发了。

陈伯宗看着老四道:我们不在京城,父亲也每日早出晚归,休沐日你多回来看看母亲。

平时陈府与长公主府要疏远些,老四也不好频繁走动,今年他们不在,四弟多回来探望,乃是孝道,合情合理。

陈敬宗:放心,我不但会孝顺老太太,还会替你们哄孩子,你们只管当差,不用担心家里。

陈孝宗:总算听你说了句中听话。

陈敬宗不置可否,目光扫过两位兄长的脸,他哼了哼,不太情愿地道:长公主也想来送你们,只是她的身份在那摆着,老头子出京才能有的待遇,你们俩就省省吧。

她敬重老头子,对两个兄长也一直都很礼遇,早上特意嘱咐他帮忙转达别情。

当然,陈敬宗绝不会原封不动地说那些文绉绉的话。

陈伯宗:明白,你也替我们转达对长公主的谢意。

陈敬宗:转个屁,回京后自己说。

陈孝宗:就你这小心眼,得亏长公主当初选驸马时我们都已经成亲了,不然也得被你暗算一把,叫我们去不成。

陈敬宗:你们就是去了,她也看不上。

陈伯宗:都慎言!安静片刻,陈伯宗嘱咐三弟:江南多美人,你莫要辜负父亲的信任,也不可做对不起三弟妹的事。

陈孝宗声音一扬:凭什么跟我说这个,难道你怕自己把持不住,才特意告诫我?陈敬宗:大哥就没担心过我,你自己好好反思。

陈孝宗刚刚就想脱鞋了,这次再也不想忍他,脱了一只鞋便朝四弟的大腿招呼。

陈敬宗动动手指,忍了。

啪的一声,陈孝宗都愣了:你怎么不躲?陈敬宗看着裤子上的鞋印,道:带回去给长公主看。

陈孝宗:……他扑过来就要拍掉弟弟身上的鞋印,这回却被陈敬宗按回座椅上。

文武官员的体力在这一刻真正地展现出来,陈孝宗被按在车板上动弹不得,只能拿眼睛向大哥求助。

陈伯宗让四弟坐好,继续说正经事。

马车一直来到了通州码头。

两兄弟都走水路,会同行一段时间。

陈伯宗让三弟先下车。

待车帘重新落下,陈伯宗递给四弟一张小纸条。

陈敬宗展开,上面写的是一处地址,在他去大兴卫所必经的一处村落。

陈伯宗低声道:我的人一直在查戚瑾,父亲太忙,我不在京城这段时间,你接手此事,以后每个月初五早上见一次,具体进展你们见面再谈。

陈敬宗点点头。

陈伯宗:别怪父亲这次不用你,你现在不光是陈家的儿子,也是长公主的驸马,你掺和改革,便等于长公主也卷了进来,长公主待我们一家亲厚,咱们不能拖累她。

陈敬宗还是点头。

陈伯宗拍拍弟弟的肩膀:文武官员职责不同,将来若有战事,便该换我们送你出京了。

陈敬宗:你怎么这么啰嗦?我又没嫉妒你们。

陈伯宗失笑:回去吧。

陈敬宗偏不听他的,跑去官船上里里外外检查一遍,连船夫都盘问几句,这才回到码头,目送两艘官船渐渐随波远去,一直到站在船尾的两道清瘦身影也进了船舱,陈敬宗抿抿唇,翻身上马。

回到长公主府,陈敬宗先去流云殿,把那张小纸条烧了。

他又换了件袍子,再去见华阳。

华阳打量他的眼睛。

陈敬宗:你当我跟你似的,动不动爱掉金豆子。

华阳:那你怎么去了这么久?陈敬宗:他们早走了,我自己去外面跑了一圈马。

华阳:那你可真爱跑马,天天跑都跑不够。

陈敬宗:今天跑马是真喜欢,平时跑都是为了别的。

华阳:……他若稍微流露出一些伤感,她还能安慰几句,可事实证明,陈敬宗的脑袋里就没有伤春悲秋这根弦,光琢磨一些不正经的了。

.陈家两兄弟虽然早早就动身了,但朝廷还没有正式要求推行新政。

百姓们大多都不知情,照常过着跟往前一样的日子,天冷就在家里待着,初春风渐渐暖了,少男少女们也会结伴出门踏青。

三月十八这日上午,华阳早早与陈敬宗进宫,再陪着弟弟一起出城,迎接二十一位藩王。

这二十一位藩王,有的封地离京城近,譬如山东的鲁王、山西的代王。

有的封地离京城远,譬如四川的蜀王、西安的秦王。

先到的王爷们都住在房山驿馆,好吃好喝得供着,人齐了再一起进京。

而这二十一位藩王,有的是华阳姐弟的爷爷辈,有的是叔伯辈,有的同辈,也有的虽然年纪一把,却该管姐弟俩叫叔叔姑姑,总之乱成一团。

戚太后早把这些关系写入册子,华阳拿了一份,陈敬宗也拿了一份,到了傍晚,夫妻俩就面对面地背,背完了时不时地互相检查,如今早已都记得滚瓜乱熟。

背的最烦躁时,陈敬宗耍嘴皮子:民间都是女子嫁入夫家,不得不记住七大姑八大姨的一堆夫家亲戚,我给你做驸马,还以为亲戚远轻松了,没想到今年都了冒出来,还是一帮子哪个都不能得罪的大王爷,换个腿软的,恐怕连面都不敢去见。

华阳:不能得罪?当初谁跑去湘王府,连世子都敢打?陈敬宗:我那都是狐假虎威,沾你的光。

华阳:现在你也可以继续沾光。

言外之意,什么藩王不藩王的,到她这个长公主面前都得矮一头。

此时站在城门外,眼看着二十一辆藩王车驾浩浩荡荡地赶过来,陈敬宗再次看向并肩站在城门前的华阳姐弟。

十六岁的元祐帝一身朱红龙袍,颀长挺拔,已经比大多数文官还要高。

出生不久就做了太子,从小被皇宫里的贵气滋养,别看元祐帝的面容仍然带着几分稚气,眉眼间的威严却早已不输当年的先帝,在这方面,姐弟俩一模一样。

华阳今日同样盛装打扮,红衣金钗,雍容非凡。

老头为首的文武大臣站在姐弟俩身后,低声交谈着,从容不迫,仿佛这么多的藩王进京也不是什么大事。

元祐帝、长公主是自带贵气,这群京官尤其是内阁,则是支撑他们不必畏惧众藩王的底气。

车队终于停在百步之外,众藩王迅速下车,小跑着来到元祐帝面前,甭管什么辈分,此时都恭恭敬敬地跪了下去。

早有在房山驿馆伺候的宫人将各位藩王的高矮胖瘦等形貌特征报入宫中,元祐帝这一眼看过去,倒也能对上七七八八。

同是藩王,地位也有不同,像当初老祖宗册封的九大戍边王爷,要更尊崇些。

当然,当初的九大戍边王爷,一位成了成祖,一位晋王去年刚被他废了,如今只剩七位,整整齐齐地跪在第一排。

其中跪在最中间的白发白须老者,便是来自西安府的秦王,乃姐弟俩的爷爷辈。

诸王免礼。

元祐帝笑着道,说完亲手扶起秦王,关怀道:秦王太公已经八十二岁高寿了,这一路奔波,身子骨可还好?秦王躬着腰,抬头打量面前的少年皇帝,热泪盈眶:好啊,臣这辈子能够见到皇上,什么毛病都没啦!元祐帝:……眼泪怎么都来得这么容易?跟这些老狐狸比,他的道行还是差远了!作者有话说:陈四:京城的老头越来越多了。

华阳:放心,你们家的始终最好。

陈四:……哈哈,100个小红包,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