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7 章

2025-03-22 07:18:58

进入五月, 院里的菜熟得就更多了。

陈念云最喜欢的拍黄瓜,西红柿炒鸡蛋,凉拌西红柿等等都能接上了。

偶尔黄瓜多的时候再腌个黄瓜, 配上三婶送的热气腾腾的饼子,好吃得直冒泡。

周小海看着他大口吃着西红柿蘸白糖, 心疼地直抽抽, 公子哎,少吃点, 少吃点!二百文一斤的白糖,照这样下去, 一个月得吃一两银子。

陈念云道:真的很好吃, 不信你尝尝。

说着掰了半根黄瓜,蘸上白糖往他嘴里塞。

周小海挺纠结,这一口下去就好几文钱呢,他卖一个咸蛋, 也配不上这两口的。

最后还是没忍住,在陈念云强烈要求下, 咬了一口。

还别说, 现在天气真热, 这黄瓜又是刚从地里摘下来的,新鲜得很,咬一口又脆又甜,特别的生津止渴,整个人感觉都清爽了不少。

可问题是,这实在太贵了!而且他们家的黄瓜也特别好吃, 为什么非要蘸白糖呀。

周小海一张脸都纠结成了包子, 陈念云吃得贼拉香, 卡卡的声响让人听得心口直疼。

你就说好吃不好吃!周小海点头:当然好吃了,你这一口好几文钱呢!而且自打回来后,他已经好几个月没见过进账了,总感觉心里特别发慌,就像自己前几年在府里时一样。

两人夏天连碗冰都不敢吃,到了冬天只能顶着熏得眼疼的煤过活。

饶是如此,碳也不够用,平时取暖基本靠扛。

是以,见他一口几文钱,周小海总感觉心头在滴血。

陈念云叹息,等我将来办个制糖厂,每天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周小海撇撇嘴,我可听说了,这东西是用甘蔗制出来的,咱们这边可没有,得到南边去呢。

陈念云望天:……读过书的孩子不好糊弄了。

这个夏天陈念云发现比在京都过得快。

宁县的水比京都要好喝一些,不管是煮的汤,还是泡的茶,味道都带一股清甜。

三婶家种的西瓜又大又甜,用勺子挖着吃,简直不要太爽。

唯一遗憾,自打周小海发现他喜欢吃白糖蘸黄瓜之后,就刻意把白糖藏了起来,或者做成拍黄瓜,总之让他找不到黄瓜,要么找不到白糖。

陈念云对于自家书童这抠门的心思,又好气又好笑。

越发坚定了要努力赚钱,将来去南边种甘蔗的想法。

不对,甘蔗好像北方也能种,待院试结束之后,他去翻翻书,说不定能找到好的法子来了。

抱着这样的心思,陈念云学习越发的刻苦了。

夏日时间长,大家吃完晚饭,太阳还高高挂在天边,陈念云便拉着陈刚在后院的园子里忙活。

这一日,陈念云刚和陈刚从后头给菜浇过水。

两人一边坐在院里吃瓜,一边讨论着前几天收到的陈念守让人送来的今年县试、府试各省、府的题目。

就见宋大福领着自家小堂弟和陈兰一起过来。

陈刚笑道:哎呀,瓜瓜来了,要不要吃西瓜?小堂弟对于自己的小名特别的抗拒,尤其是年纪渐长之后,对于旁人叫他西瓜啊,瓜瓜啊,心情一下子就不好了起来。

见陈刚不怀好意的笑,小西瓜哼了一声,跑到陈念云跟前,软软地喊了一声:小云哥哥,你有时间吗?你前两天教我的《三字经》我都背会了,我现在背给你听。

陈念云道:好!他把吃到一半的瓜放下来,让小西瓜背给他听。

五岁的小西瓜,比陈令松大了一岁,生得虎头虎脑特别可爱。

背着小手摇头晃脑地将陈念云教的几句,从头到尾背了两遍,乐哈哈道:小云哥哥,我背得好吗?我是不是很聪明。

陈念云笑着揉揉他的脑袋,背得特别好,咱们小西瓜最聪明了。

那我将来也要像小云哥哥一样,每次都考第一名!我娘说了,小云哥哥读书最好了,将来肯定能考上状元的,我将来也要考状元,像小云哥哥一样!好家伙。

陈念云现在都有小迷弟了。

陈念云趁着时间还早,又教了他几句。

小孩的记忆力都特别好,没一会就背得滚瓜烂熟。

陈念云没想到,因为自己教了小西瓜几句,小西瓜回头给他娘背时,他奶瞧见了,与邻居聊天时,便说未来的状元公教自家小孙子背书了。

于是,陈念云这一日刚起床没多久,就见陈老太太领着两个邻居老太太过来了。

老太太也没跟他客气,把自家种的菜、鸡下的蛋,塞给他道:陈公子啊,咱们知道你读书好,是未来的状元郎,咱们听说你教小西瓜读书,能不能也教教咱们家的孩子,你有时间的时候再教,没时间咱们也不着急……对对对,只要跟着状元公读书,沾沾您的气运,咱们就很开心了。

陈念云自打过了府试之后,邻居知道他两次考试都是头名。

又是永安侯府的,而永安侯府如今有文武双状元的名头,于是,众人就觉得他这个弟弟肯定差不了,将来也一定会是个状元。

于是,邻居喊他的时候,从最初的四公子,陈公子,直接升级成了状元公。

陈念云解释了几次,见没什么效果,就任由大家这么叫了。

反正邻居老太太眼里,读书好的都可以称为状元。

听说要让他教自家的孩子读书,陈念云想都没想便道:没问题,我每天下午晚饭后就没什么事了,你们可以让孩子们过来。

老太太们一听,立马乐了。

今天下午可以吗?陈念云点头。

想了想道:要不酉时三刻过来吧。

他现在是卯时正起床,洗漱过后背半个时辰的书,到了辰时周小海的早饭基本上做好了,两人简单吃点便去刷题。

到了下午,再一起翻书讨论。

要是运气好,还会有认识的新伙伴过来一起讨论功课,午饭后会睡半个时辰,下午再读两个时辰的书,到了酉时开始吃晚饭。

酉时三刻就已经收拾妥当了。

让孩子们过来,读书半个时辰好像时间刚刚好。

陈念云的时间掐得很准。

老太太开开心心地把自家的瓜果留下来,和陈老太太一并出去了。

到了约定时间,陈念云没想到一下子来了八个小朋友。

不过大家都跟他见过,小朋友都蛮有礼貌的,还有一个女孩儿,小姑娘笑的时候眉眼弯弯的,特别可爱,奶声奶气地喊哥哥,我也想跟你一起读书,可以吗?陈念云笑道:当然可以了!女孩子多读书是件好事。

在京都的时候,女孩读书不是什么稀罕事。

可他回了老家才知道,不管是陈兰还是宋大福,两人都未曾读过书识过字。

陈兰因为由陈刚这个堂兄在,还凑合认得几个字,但宋大福是大字不识一个,不过小姑娘做的吃食和女红特别好。

也会养花种草,除了没读过书不识字有些遗憾之外,别的方面都特别出彩。

如今见到有一位女学生,陈念云别提多激动了。

全程教学都以小姑娘为主。

小姑娘聪明伶俐,一学就会。

陈兰和宋大福两人也坐在一旁听他们背书。

宋大福嘴巴一张一合的跟着一起背,陈兰小声道:你能记得住吗?宋大福轻轻点头。

就算记不住,也得记住。

她与陈刚的事,基本上算是订了。

由于前段时间不停有人上门,陈刚索性与陈老太太透露了一下,自己喜欢宋大福的事,陈兰自然也就知道了,宋大福立马也就收到了消息。

宋太太先前还有点发愁,他们家在众多来提亲的人家中并不出挑。

关键是陈刚这两次成绩一次比一次好,待到了院试那肯定是差不了的,十五六岁的秀才公,乐意与之结亲的大有人在。

她一度都想劝女儿放充,可一听陈刚自己与老太太说了。

宋太太立马又活了过来,且老太太还让三婶去与她说了一声,算是两家的一个口头约定,这不前两天五婶的信也回来了。

这事只待院试之后,两家再正式接洽。

宋大福这么用功,就是觉得陈刚将来是要入朝为官的,而她总不能大字不识一个吧。

所以,现在学着点准没错,便厚着脸皮跟着小西瓜蹭课,如今邻居都来了,她自然不能落后。

陈兰听她说完,若有所思道:我觉得我也得努力些才行。

就像陈念云说的,女孩子读书,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唯有眼界开拓了,将来的日子才会过得好。

于是,陈念云每天下午的讲课时间,又多了两个个头挺高的大姑娘。

这样的日子一晃就到了七月下旬。

八月要考院试,两人在走之前,已经粗略的教完了《三字经》,孩子们年纪小,识的字不算多,但是背得却挺溜。

而且《三字经》里头涉及到了小故事,小知识,他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现在只要抽出一句,随便叫个孩子都能把这个小故事给讲明白了。

陈念云在离开之前的最后一节课,给每个小朋友送了一本《三字经》。

好好学习,将来咱们还能再见面的。

小朋友们特别不舍,第二天送行时,个个都撇着嘴,委屈的想哭。

陈念云让周小海把连夜做好的糖果送给大家,这才挥挥手坐车离开了。

省城离宁县有五六天的路程,两人住的客栈是陈念守当时住过的,刘正那时候也在里头住,陈念守早早与掌柜通过信了。

两人过去时,直接报了名号,便被小二领着进了房间。

经过几天的调整,两人再次进入了院试的考场。

所谓一回生,二回熟,这都第三次了,陈念云也算是摸着点门道了。

心态特别稳地考完了院试,出来时天空下着毛毛细雨。

周小海忙把伞递给他,道:公子,陈刚公子已经出来了,他可能有点着凉,就先回客栈了。

陈念云心里咯噔一下,严重吗?周小海摇头,还不知道,我打算接了你之后,正去请大夫。

陈念云道:那你快去请大夫,我先回去瞧瞧。

周小海应了一声,快速朝医馆跑去。

医馆离客栈不远,陈念云回到客栈时,见陈刚躺在床上呼呼大睡,他伸手摸了摸,温度正常,待大夫过来一瞧,笑道:没什么大事,可能公子太累了。

陈念云:……他就说嘛,陈刚这段时间天天蹭他的茶水,怎么可能考个试还病倒了。

陈刚没什么事,陈念云一颗心就放回了肚子。

晚上吃饭时,陈刚闻着饭香醒了,啃着排骨道:小云,我娘怕是已经回来了,我打算先回家去。

至于成绩怎么样,他琢磨着要是过了肯定有衙役来报喜。

只不过比这边能晚两天罢了。

陈念云道:我怕是也得先回京。

他成亲的日子定在九月初六。

从省城到京都得七八天的路程,他回去再准备准备,日子就到了。

陈刚无奈道:看来,我是吃不上你的喜酒了。

陈念云笑道:放心吧,待你进了京,我专程为你下厨办一桌。

反之,陈念云也吃不到陈刚的订婚酒了……于是,两个小伙伴约定待进了京都一起给补上,嗯,到时候指不定就是双喜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