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
待陈念云回过神时, 已经开始春耕了。
吴宝珠成亲后,便在孟姨娘的指导下,用手里的余钱又买了点地, 这地离京都比较远,但是价格挺便宜。
差不多有五百亩, 各种手续办下来, 将近两千两。
而京都的庄子,八百亩地只有一半种了冬麦, 到了这会已经开始有半尺高了。
吴宝珠见陈念云特别热衷于种菜,便趁着晚饭时间与他讨论一下, 庄子上余下的四百亩地种什么比较好。
陈念云想都不想便道:红薯、花生、土豆都成的。
京都属于北边, 四季分明,其实吧,他感觉这个时候种玉米也可以的,到时候比旁人早收好几个月, 肯定能卖上好价钱。
而且产量不比如今的麦子、水稻少。
当然也能种谷子。
见吴宝珠一脸茫然,他又接着道:你要是不想种庄稼, 咱们种水果也成的, 甜瓜、西瓜都能种, 再不行种成树也好的。
他想好了,要是吴宝珠真的种,他就提前用灵泉水把种子泡上两天。
到时候看看这种大批量的是否能增产,待收成之后,再试试下一批的种子,如果这样好的话, 他可以卖种子。
不为别的, 就想着能让大部分人吃饱。
听起来有点圣母, 但其实想着,因为他的帮助大家不再挨冻受饿,其实也蛮爽的。
要不然,他实在想不明白,自己穿越后带着这个东西来干嘛。
不就是拯救世界的嘛!两人吃完饭,在书房继续商量。
京都这边能种的也就是那么些东西,有一半地去年秋天种了小麦。
待五月收割之后,直接种上玉米、大豆这些,等于一年收两茬,剩下的一半,吴宝珠有些犯愁。
经过一个多时辰的翻书、讨论,决定种红薯、土豆、西瓜,再有一部分种上棉花,最后再留一点种成菜。
陈念云和周小海在院里种的菜就特别好,就是想着大批量种的话,还可以卖钱。
这事就这么定了。
吴宝珠第二日,便让许嬷嬷领着小秋去买种子。
怕两人不方便,陈念云让周小海跟着一道去了,忙活了三天,家里堆满了种子。
陈念云按照先前试验过的法子,用灵泉将种子泡上,但又不是一次性泡完,而是根据种地的速度一点点的进行泡发。
庄子上忙了大半个月,总算是在三月中旬的时候将所有的种子都下地了。
由于时间拉得比较长,后种的才刚刚入土,先种的已经长出小嫩芽了,陈念云趁着休沐日,和周小海去瞄了一眼。
还真别说,出苗率特别高,一眼望去,毛茸茸的一大片。
陈念云没别的想法。
就等着秋收的时候,看看种子怎么样了。
待明年种下去,种子能否和今年一样,抗旱、抗寒,出苗率高了。
因为过年的时候,已经与姜先生说好了,好好再读书几年,不着急下场秋试,所以,陈念云的活动轨迹基本上三点一线。
姜家、小院、陪嫁的房子。
安静又忙碌的日子,一晃到了夏天。
地里的西瓜成熟了一批,庄头亲自过来告诉吴宝珠,西瓜熟了,还亲自送来了六个瓜。
吴宝珠看着被人抱下来的大西瓜,一时还有点懵,咱们地里的?庄头笑道:正是呢,您瞧瞧这瓜多大,而且瓜特别薄,今日早上摘瓜时,我那小孙子不小心拌了一下,结果瓜当场就破了。
瓜皮薄,瓜瓤又红又甜,里面的子也特别少。
庄头边说边将瓜给放进了厨房。
最后一个时,他搬的胳膊有些累,结果不小心在地上滚了两圈,最后砰的一声裂开了。
先前听庄头说时,许嬷嬷也只道他是为了找补。
可如今亲眼看到,禁不住吸了口凉气。
这瓜是不是熟得有些过了?庄头忙道:老姐姐这话可说错了,您打开来尝尝。
许嬷嬷好笑道:这不吃也不行了啊!这个瓜个头最大了,裂开之后直接成了两分,两人分别抱起半个放到案板上。
孔嬷嬷往瓜心一瞧,瓜瓤嫩嫩的红红的,里头少许的瓜子,关键是并没有开沙。
孔嬷嬷笑道:确实没熟透。
就是太不经碰了!她用刀将瓜先分成大块,最后又削去瓜皮,切成小块放到碟子里递给吴宝珠,笑道:姑娘快快尝尝。
这瓜切的时候,特别的水嫩。
吴宝珠闻着味道就觉得不错,用叉子叉了一个放进嘴里,入口即化的感觉,轻轻用舌头一压,立马就是西瓜汁。
清甜可口,要是放在井水里冰一下,应该会更好。
吴宝珠快速又往嘴里塞了两块,道:嬷嬷你们也吃呀,小秋、小夏,还有杨庄头你们都吃,这瓜真不错。
吴宝珠这么一让,孔嬷嬷他们也没客气,很快半个西瓜就剩下瓜皮了。
吴宝珠道:嬷嬷,给家里留一个,余下的瓜先到小院去。
对了,杨庄头瓜有多少熟的?目前看来熟得还不是特别多,不过二三十个应该有的,老奴就是想问问奶奶,这瓜咱们是怎么处理?吴宝珠先前与陈念云商量过这事。
小院每年这个时候要做水果捞,但肯定每天用不了几十个。
陈念云听杨大娘说,夏天这段时间就是吃瓜最厉害的时候,一天也不过八九个瓜而已,且个头不是特别大的。
不过每个月的联话会,倒是瓜果特别快。
吴宝珠道:明日你继续把熟了的瓜送过来,至于后面熟的,我明日再给你具体说。
庄头笑道:好,那老奴就先回去了。
庄头走了几步又折了回来,道:奶奶,咱们的菜也熟了不少了,说实话,种了这么多年的地,老奴还是头一次见到长得这么好的菜。
黄瓜又长又直,咬一口又脆又嫩。
完全可以当水果来吃了,西瓜柿也是又甜又多汁。
只不过现在熟的不是太多,主要是他也没想到,西瓜能熟的这么快,不过想想他们二月底三月初种的,倒是完全可以理解。
吴宝珠道:要不,你把熟了的菜都送一些过来,咱们小院也是需要菜的。
杨庄头应了一声,这次是真走了。
陈念云今日放学后就去了小院。
与他一道来的还有周振几人,昨日小胡子师兄送来了两条大鱼,姜先生本来想着在家里养着,谁知道一条鱼从缸里蹦了出来,早上起来已经断气了。
于是,姜先生把这条鱼给了他们。
周小海中午送饭时,陈念云便让他拿回来,让杨大娘做个一鱼三吃。
剁椒鱼头,鱼骨煮汤,鱼肉红烧或者做成酸菜鱼。
结果,到了门口刚巧碰到许嬷嬷领着小秋来送西瓜。
杨庄头一共送了六个,刚才在家里裂了一个,吴宝珠又留下一个,这会还有四个。
许嬷嬷这一路都走得提心吊胆,小车里的瓜是用棉被包了两层。
陈念云见她带着瓜来了,还跟包孩子似的,生怕磕着碰着了,笑道:嬷嬷,这是怎么了?也太小心了些吧。
许嬷嬷把刚才瓜裂的事一说。
陈念云暗自吃惊,他以前没种过瓜。
没想到,用灵泉泡过的瓜这么脆,这就有点难办了。
不过瞧着瓜的个头,一个起码有十斤,小的也有七八斤了。
成林道:这瓜可真大,个个都长得这么圆润,花纹也匀称……陈念云:……这是西瓜不用比美,不过长得周正的西瓜确实是肉更美味一些。
四个瓜每人一个直接抱了进去,姜代和沈元初都没碰上瓜,几人这么一进去,顿时吸引了不少食客的注意。
因为都是老顾客,大家见陈念云回来。
便有人打趣道:唉,陈老板这是打算卖西瓜了?师兄,这是自家地里种的,一会切开让大家尝尝,以后咱们的水果捞会用这个瓜。
陈念云是有一说一。
今日的瓜不卖,见者有份。
瓜特别大,但人也特别多,他索性把瓜切成小块,每桌送两盘,要是大家觉得好吃还要吃,可以视情况再送一盘。
陈念云先给了离厨房最近的两桌。
对方也没客气,笑盈盈道:这瓜闻起来都甜,我先替大家尝尝。
陈念云切的块还是挺大的,一块瓜把嘴塞得满满当当,师兄瓜入口,便被惊艳到了,哼了一声道:好吃!甜!与他一桌的两位没他快,这会也已经含在了嘴里,一个个惊喜的瞪大眼睛。
而后,陆陆续续的有先吃到的师兄都夸瓜好吃,且有的一大块瓜里连个子都没有。
陈念云自己还没尝,这会听大家都夸好,便去厨房寻瓜了,岂料,他一进门,周振和姜代两人各抱了四分之一,拿着勺子大口大口的炫。
沈元初和姜伯、成林三人倒是客气些,不过一个个也是吃得满嘴淌汁。
除了送出去的,余下的全给几人炫了。
陈念云最后从姜代那里讨了一口。
还真别说,汁多肉肥,一口下去满嘴的西瓜汁,恨不得连舌头都吞了。
西瓜长成这样,简直就是来报恩的。
果然跟陈念云想的一样,今天吃到瓜的师兄们,个个都问他瓜还有没有,他们想每人抱两个回去吃。
陈念云看向许嬷嬷。
许嬷嬷笑道:今日没了,咱们地里熟的还不太多,听庄头说明日应该能熟二十来个。
此刻正是晚饭时间,院里没有五十,也有三四十了,听说只有二十来个,一个个都铆足了劲,琢磨着明日早点过来抢西瓜。
还有的,想提前交了订金,明日好抱走一个。
陈念云哪敢收订金,只告诉大家,想要的都去嫂子那里报个名,一会看看人数多少,明日要是实在不够,一人半个也得给大家人手分到。
大家去白茉那里报名。
再顺便把明日要吃的饭给报了。
许嬷嬷也来过几次,可像今日这样齐心要瓜的还是头一次。
许嬷嬷道:杨庄头还说地里的菜也有不少熟了的,明日都一并带过来,公子想好菜怎么处理了吗?瓜和菜只要开始熟起来,那就速度相当惊人了。
陈念云道:瓜应该不愁卖,明日我留两个给大哥送过去。
陈念守现在也在帮弟弟带货,怎么说呢,自打第一次带着陈念云给他做的丸子汤和白斩鸡去衙里时,那香味就俘获了众人。
后来陈念守时不时带着同僚过来吃喝。
同僚再朋友,总之陈念守的带货能力特别强。
姜氏更不在话下了,陈念云这里出个什么小点心、小甜品,姜氏那里最受欢迎,再加上陈念安这个梁国公府的世子夫人,和周振家的老太太,他们家里的小甜品只要一出新,立马轰动惊动。
所以,西瓜他觉得根本不愁卖,只要姜氏那边妥了,万事好商量。
至于菜嘛,他确实没想好,不过可以明日让周小海去街上摆个摊。
或者可以问问平时来他们家拿菜和蛋的客户,对方肯定比他有门路,许嬷嬷见他心里有谱了,便没再多说,领着人先回去了。
第二天,杨庄头带了差不多三十个西瓜。
可在白茉那儿报名要瓜的足足有五十多人,就这还有许多人不知道的。
陈念云早就与杨大娘说好了,要是实在不够,一人半个,总之报名的都得有,至于价格,和市面上的一样。
余下的几个瓜,陈念云果断给陈念守和姜氏送了两个。
陈念安那里也送了一个,吴宝珍那里吴宝珠已经准备好了,倒是不用他操心,还剩最后一个送到姜先生那儿去了。
陈念云望着分分钟空出来的车,默默叹息:吃瓜群众总是这般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