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是快速就没了, 杨庄头惊得合不拢嘴,原先还担心种了上百亩的瓜要怎么办,今日一看这架式, 立马不慌了。
除了瓜之外,他还带来了一车菜。
一大竹筐的黄瓜, 还有半筐的西红柿, 茄子和韭菜都有不少,尤其是韭菜, 原先就有一块地种着呢,现在也不是头一茬。
望着新鲜还带露珠的菜, 陈念云和周小海、大虎每人一筐不一会就全搬到了后头新建的小库房里。
大家瞧着他搬的菜, 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
这黄瓜真新鲜,看着就好吃。
个头也大,上面的刺也多,有的上头花还在呢, 比起自家院里的弯弯曲曲像虾米似的又小又老的不知道好了多少。
我家那瓜是从陈老板这儿拿的种子,我瞧着这几天已经结瓜了, 就是我懒得浇水, 瓜长得慢, 不过颜色和个头估摸着再等两天也能像陈老板这儿的瓜一样。
陈念云把菜放好,和杨大娘讨论了一下这些菜要怎么吃。
像黄瓜吧,可以做成酱黄瓜、拍黄瓜。
去年从庄子上买的花生还有不少,刚好和黄瓜一起酱上。
至于西红柿,直接做汤或者烧着都很好吃。
韭菜更简单了,做成韭菜盒子、水煎包、韭菜饺子, 大家都喜欢的。
是以, 周小海在外头喊了一嗓子, 今日做韭菜盒子怎么样?于是,一群人举手表示可以。
甚至有人挽起袖子,准备过来帮忙。
杨庄头扫了一眼院里的人头,吸了口气道:这韭菜怕是不够吧。
更主要的是,他从来没见过哪个酒楼吃饭的客人,还要帮忙一起做的。
陈念云道:够了,我后院里还有,这边院里的也熟了,一起收割了应该差不多。
陈念云那边也养了几只鸡,再加上这边的差不多有三十多只鸡,每只鸡都勤勤恳恳的每天两枚蛋,就算偶尔偷个懒也,每天最少也能收五十多枚鸡蛋。
待会去鸡窝里摸一圈,蛋就足够了!嗯,今日给师兄们把福利加满。
进入五月,天气一天比一天热。
京都这边还属于少雨的地区,夏天那是干热干热的。
好在,姜大人到了工部之后,特别重视这个问题,引山泉水、河水,改造周边的田地浇灌,几年下来倒是让各地的水利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除了特别偏远的地方,如今的地里,几乎都有水车这类的,浇灌特别方便。
水渠在山上更是弯弯曲曲挖了不知多少,如此一来,倒是解决了不少的干旱问题,同时也减少了每年雨季时造成的涝灾。
饶是如此,像京都这种常年少水的,其实河道也不怎么宽裕。
所以,京都每年夏季的菜,大部分都是从外面运来的。
可今年不同了,陈念云他们种了几十亩菜,各个品种都有。
这些日子菜陆陆续续的熟了,姜氏、陈念安帮他在自己圈子里宣传一下,陈念守也在自己的同僚那里宣传宣传。
再加上周振家的老太太,半个月后,陈念云突然发现,他们家的不够卖了。
吴宝珠拿着小本本,一脸愁容。
怎么办?定菜的实在太多,尤其是他们吃了咱家的西红柿和黄瓜之外,大部分都想要这两种菜,说是冷拌、生吃都美味。
尤其是西红柿酸酸甜甜,红透了的就甜里带点酸,微微硬一些的酸酸甜甜,总之怎么着都好吃。
陈念云道:咱们现在每天能有多少?吴宝珠算了一下,现在正是成熟的旺季,西红柿当时种了十来亩,庄子上人手到现在不怎么够了,姜氏把永安侯府的人都给派了过来帮忙。
如此一来,每天采摘什么的,差不多能有两三千斤吧。
至于黄瓜那就更多了,不过这些东西,那是一茬一茬的。
京都几百万人口呢,再加上周边也有人听说了他们的菜,特意过来买。
别看几千斤听着很多,事实上,京里普通的人家,哪家不是几十口人,每家一天消耗的量菜量都是很惊人的。
就拿永安侯府来说吧,主子是不怎么多。
可架不住人家是侯府,各处人员算下来,也有七八十人了。
像这种买个几十斤一家的很正常,镇国公府人口就更多了,光是周振兄弟姐妹就有二十来个,至于叔伯那些,七八个是有的,听周振说,他有个外甥比他还大两轮,孙子都有了。
是以,像这种家大业大的在京都还有不少。
不说大家全在他们家买吧,就是超过一半,那他们家的菜也就供应不上了。
更何况陈念云那个小院每天也得用掉不少,客户也想带回去给家人吃。
倒是茄子和豆角卖的不是特别好,但肯定也有人要。
陈念云道:那你记好了,明年咱们增大卖得好的菜,至于卖不好的,我再想想办法。
他还真有一个法子,豆角和茄子要的人不太多,是因为这两种东西做法挺难。
他琢磨了几道菜,豆角烧茄子、蒜蓉蒸茄子、豆角焖面,还有就是把豆角做成酸豆角,来个肉沫豆角也非常美味。
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酸豆角配炒米粉。
陈念云把自己的想法突突了一下,随后挽起袖子道:你等着,我去做豆角烧茄子。
吴宝珠笑道:那我跟你一道去,每次都是你做菜给我吃,我还没给你做过呢。
陈念云道:那你帮忙洗菜。
他喜欢做菜,尤其是做给自己关系好的小伙伴一起分享,再听小伙伴夸自己两句,开心地都能起飞。
吴宝珠还没吃过豆角烧茄子。
家里的厨娘最喜欢做的是茄盒,肉沫夹到茄子里面炸一下,吃起来特别香。
可就像陈念云说的,这道菜太高级了,普通家庭也不太吃得起。
就算是豆角烧茄子,这年头也很少有人乐意做的,主要是太费油,他的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推出这道菜。
反而是相对简单的蒜蓉蒸茄子。
茄子吧其实也能做成腌菜,还能晒干了保存起来,待到冬天吃。
陈念云边做菜边把自己知道的给吴宝珠珠讲了讲,笑道:要是真卖不掉,你就让庄户把茄子和豆角给晒干了,保存起来,待到冬日里没菜的时候再拿出来吃。
吴宝珠道:那要是做成腌菜难吗?不难啊,杨大娘就会,庄户肯定很多人都会。
怎么处理都行的。
有了今年的经验,待到明年卖得不好的,就可以少种一些了。
好在蒜蓉蒸茄子推出后,在这个夏天也卖了不少,因为做法简单,吃起来又特别爽,许多人还特意问了杨大娘这道菜怎么做。
陈念云知道这东西卖得不好,索性让杨大娘半卖半送。
到了秋季,再把余下的茄子做成腌菜。
两人是头一年种菜,到了九月算账时,吴宝珠终于松了口气。
今年的西瓜、玉米、甜瓜,这些都比别人种的早了两个月,当时卖烤玉米啊,煮玉米,玉米甜汤之类的,都比旁人家贵了那么一丢丢。
所以,还真比往年多赚了一千两银子,尤其是西瓜,他们的瓜又大又甜,连被圣上召回京都的各位王爷、郡王都在他们家买了不少瓜。
因为西瓜卖得特别好,陈念云七月底的时候让人在地里盖了棚子,到了现在瓜已经开始结了,他是打算等天气冷了继续卖,到时候瓜的价格再提上来一些。
至于最后种的菜,有卖的好的,有卖不太好的。
半卖半送什么的,再加上人工等等,倒还真是赚了钱,不过比起西瓜这些就少得可怜了,仅有收入的五分之一。
不过总体来说,这几个月的忙碌。
庄子上的八百亩地,除去各种开销,到了吴宝珠手里,共有二千四多两。
比以往最好的时候,还要多几百两,余下的就看再过一个月成熟的西瓜了,光是棚子陈念云就搭了五十亩,材料、工费搭了二百多两。
吴宝珠把账单推给陈念云。
陈念云快速扫过,笑道:感觉还不错。
吴宝珠点头,明年把卖得好的菜多种一些,卖不好的少种一些,估摸着还能多赚一些钱。
今年的西红柿和黄瓜根本不够卖。
少赚了不知道多少,而茄子和豆角又没什么人要,半卖半送的又赔了一些。
陈念云道:有赚有赔这才正常嘛。
再说了咱们这是头一年,待到明年肯定就不一样了。
这一次种的西瓜,他用的是夏天瓜结出来的子,不过在种之前,又用灵泉水泡了泡,就是怕冬天天气太冷,二代种子怕是扛不住。
时间一晃而过,待到十月底时,杨庄头驾着车把棚子里的瓜给送来了。
吴宝珠还和陈念云念叨着,这瓜怕是快熟了吧。
不料,第二天杨庄头就把瓜送来了。
这次成熟的比较多,可他不敢摘那么多,这次的瓜倒是皮更厚一些,不过个头比夏天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车只拉了八个。
吴宝珠当场就让许嬷嬷开了一个。
比起夏天的味道一点都不差,不过这会天气凉,西瓜都不需要用井水冰,咬一口又凉又甜,好在屋里烧了炭,极致的温度差,让人禁不住食指大动。
杨庄头笑道:先前老奴也喜欢把夏天的瓜留到冬天吃,可惜放的时间一长,外面没事,里面全化成水了。
这次好了,咱们地里冬天也能结瓜,老奴觉得咱们这瓜一定供不应求。
吴宝珠笑道:希望吧!冬天能吃瓜肯定是件稀罕事。
要是能到过年的时候,价格肯定更美丽。
陈念云放学回来时,杨庄头给吴宝珠留了两个瓜,剩下的五个全送到了小院去了。
周小海回来告诉陈念云,那瓜一过去就被人抢光了。
不是一人一个,而是一桌一盘,统共也才五个瓜,分分钟的事。
杨庄头说了第二天再送来,这次还是和夏天的时候一样,陈念云留几个送给该送的人,然后再拿到小院慢慢消耗。
岂知,二十来个瓜依旧不够分的。
就算是此时瓜的价格是夏日的两倍,买瓜的依旧不在少数。
本来他冬日种的就少,打算走精装路线的,这倒好,价格高了,瓜还是不够卖。
吴宝珠见他被周振磨了大半个时辰,最后答应给周振二十个,做为他们家老太太寿宴的压轴水果。
可周振一走,陈念云都快哭了。
呜,大哥让王换过来告诉我,明日他得要十五个,说是什么户部尚书给大家发的福利。
因为要年底了,户部加班加点特别忙,而今年的雨水充足,户部的银子比去年翻了一倍不止,户部尚书被圣上表扬了,是以大家一起哄,他便决定给手下发个福利。
陈念云好不容易把这边的瓜给填平了。
岂知,陈念守突然带了个个头不高的中年大叔找上门来。
陈念云:……难道又是哪部要发福利?陈念守道:戚总管,这位便是我家四弟,那瓜就是他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