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念云初听时没什么感觉, 翻了个身继续睡觉。
不料,外头飘来孟姨娘的声音,唉, 四姑爷呢?这么早就去上学了吗?许嬷嬷笑道:没呢,姑爷五更天的时候就出门买肘子了, 这会儿正在厨房给姑娘炖肘子呢, 您是不知道,姑娘这件时间害口, 什么饭都不好好吃,唯有姑爷做的饭她才能多吃一些, 这不姑爷每日变着法的给她做好吃的。
孟姨娘笑道:这怎么行, 姑爷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她,可不得累坏了。
两人说着就到了厨房。
许嬷嬷推开门,两人就瞧见陈念云歪在灶台前,许是听到了开门声, 一边挣扎着起来,一边道:哎呀, 饿了吧, 马上就好, 马上就好!孟姨娘噗的一声笑了起来。
则后快步上前道:四姑爷休息会儿,这里交给我吧。
说话间便将陈念云手里的勺子给拿了过来,掀开锅盖轻轻搅了起来。
陈念云见旁边突然多出两个人,再一看有些熟悉的身影,愣了一下后,惊喜道:姨娘, 您怎么这么快就来了?我还以为, 以为岳父大人怎么着也得让您翻过年才来了。
孟姨娘笑着看了打趣道:怎么着, 听你这意思,是不希望我这么快就来了?陈念云忙道:哪能呀,您能来我再高兴不过了。
主要是没想到吴大人这么痛快。
孟姨娘道:你快去休息会吧,这里有我呢。
陈念云可不好意思让人在这里忙活,刚要说话,许嬷嬷却把孟姨娘手里的勺子接了过来,姑爷和姨娘去看看姑娘吧,这里有老奴在就成了。
孟姨娘这段时间赶得急,再加上还带了几车货,休息的并不算好,也没推辞与陈念云一道去看吴宝珠了。
听到外头的声音,吴宝珠已经起了。
不过昨天晚上馋了大半晚上的肘子,前半夜就没睡着。
直到陈念云起床去给她买了,她才心满意足地睡着了,这会儿还有点迷迷糊糊,见到孟姨娘和陈念云一道进来,好一会才道:姨娘?说着就要下床。
孟姨娘道:你可别着急!陈念云一会还要去姜先生那儿给先生看文章,把时间留给两年多没见的母女两人,转身去隔壁洗漱收拾去了。
待他简单吃完,许嬷嬷已经把肘子炖好了。
黄豆炖肘子,闻起来就挺要人命的。
陈念云有点后悔,为什么他不等等……炖得软烂,冒着油光的肘子,被吴宝珠用力一吸,就吸进去了一大口。
她心满意足地哼了两声,好吃,四爷做的东西味道就是不一样!陈念云都不敢说,后半段是许嬷嬷做的,笑道:你喜欢就多吃些,中午想什么告诉我,让许嬷嬷先准备着,我回来就给你做。
吴宝珠看向孟姨娘,我今日想吃娘做的饭!孟姨娘看着吴宝珠拿着肘子啃得满嘴是油,用帕子她擦了擦,你以后想吃什么就告诉我,可别大半夜的让姑爷出去给你买。
也得亏这是京都,早市早早就开了。
若是在乡下,想吃个肘子还得走二三十里路呢,指不定这一天就过去了。
吴宝珠有点委屈,这也不是我想吃就说吃的呀。
陈念云附和,我师嫂也怀孕了,据说是下午想吃虾,厨里给做好了,结果她又不想吃了,又想吃排骨,一会儿的时间换了五六样,宝珠这样的已经很好了。
关键是,每次想吃的东西,不管等多长,她都能吃下去,这就很给面子了。
孟姨娘现在是觉得自家女婿更好了。
于是,伸手拉了一把傻里傻气继续往嘴里塞的女儿,瞧瞧姑爷处处替你着想,你也得心疼心疼他不是。
吴宝珠用力点头,娘放心吧,我晓得。
孟姨娘起先以为她是吃东西含糊不清,直到陈念云去姜家与她道别时,也喊了一声:娘,我去先生那儿了,一会中午带您去小院吃饭。
孟姨娘这才反应过来。
惊讶之余,禁不住心头一酸。
她也是好人家的姑娘,可当时家里出了点事,只有把她送到吴大人那儿当个妾,自此之后,不管是下人还是闺女,都喊她姨娘。
想到此,孟姨娘眼眶一红,吸了口气道:姑爷可别乱喊,莫要让人听到了笑话。
陈念云道:这有什么笑话的,您是宝珠的娘,自然也是我娘了。
我与宝珠说好了,在自家的时候就喊您娘,若是遇到熟人,就喊您姨娘……孟姨娘:……她就来过一次京都,还是吴宝珠成亲的时候。
更何况,良妾虽然好听,但却没有跟着老爷出席各种宴请的时候,就连吴宝珠也是记在吴夫人名下的。
认识她的人屈指可数。
陈念云见时间不早了,背着包快速出去了。
孟姨娘的屋子也早就收拾好了,在小院的西边,院里有两棵梅树,陈念云回乡考试之前,将上面的果子全给摘了下来。
除了泡了两大坛子酸梅之外,还酿了梅子酒,小院的暖阁里放着。
自打两人住进来后,除了第一年过了梅子季,第二年开始每年都泡两大坛子,到了夏季刚好给小院拿去用。
总能给食客们带来点什么小惊喜。
这种东西因为自己泡的,所以,酸梅汤什么的都是免费放送的。
天气最热的几天,周小海和大虎两人还会煮一大锅的酸梅汤给路过的行人免费饮用。
陈念云觉得这也算是打广告的一种吧。
是以,这几年的客源,也不局限于附近住着的读书人和熟人介绍的学生们了,许多时候也有不少散客。
比如去西城摆摊想在城里找点吃的小摊主。
再比如私塾里头的小学生。
他感觉客源越来越多,人员也越来越杂,主要还是因为小院里卖的东西好几年了都没涨过价,而且价格也挺实惠。
陈念云中午回来时,特意领着孟姨娘去了小院吃东西。
吴宝珠想吃孟姨娘做的米粉,孟姨娘早早就在家里给她做着吃了,这会儿过来,也没什么胃口,便去后院喂鸡去了。
孟姨娘知道他有这么一个生意,见人来人往,尤其是午饭时间,乌泱泱的食客,还有许多因为没位置把点的东西都带回去了。
笑道:不错,你这生意红火的真让人眼馋。
陈念云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与姨娘的生意比起来,那就不值一提了。
孟姨娘道:说实话吧,我先前在林州的时候确实有不少生意,可惜后来跟着夫人和大人去了禾州,便将林州的生意交给我那两个兄弟打理了,每年只收一定的分红。
好在她家兄弟都是明白人。
知道她女儿嫁到了国公府,她又掌着吴家的财运,每年的分红倒是连年增长。
不过到了禾州之后,她一直没寻摸到好的生意,主要还是因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吴宝珠也成亲了。
再多的银子在手里也没什么用,反而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
如今却不一样了,她被女儿女婿接到一起生活。
女儿又有了孩子,就算是为了将来的外孙,她也该多赚些钱。
于是,孟姨娘道:我想在京都开个酒楼,你在京都人面广,帮忙打听打听。
陈念云道:行,不知道您有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比如多大的铺面,周边的环境,咱们是租还是买?孟姨娘道:我还没想好,铺面肯定不能小了,要做生意自然要做最好的,周边最好是热闹繁华一些。
她这些年手里也存了几万两银子,除了买田买地,等不动产和给吴宝珠的陪嫁之外,手里头还有五万多,孟姨娘做生意的眼光还是不错的。
再加上自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耳濡目染之下,旁人想学都学不到的,她却打小就听腻了。
所以,只要她看中的生意,基本上都能顺风顺水。
这些年唯一看走眼的,一年也能赚个一两千两。
陈念云道:要不,明日让小海陪您去京都转转吧,亲眼看到的总比旁人说的好,而且小海对于京都的吃食都比较熟悉。
孟姨娘笑道:行。
这事就这么愉快地定了。
孟姨娘吃完饭道:下午你回来早些,我给你做我们林州的好吃的。
陈念云今日下午背书特别快,把姜代都给刺激到了,是以他离开时,姜代才背了一半儿,姜代气道:我诅咒你今天晚上拉肚子。
……我本来还想明日给你带我丈母娘做的好吃的,你既然这样说,那明天我就不给你带了。
姜代忙道:我收回刚才的话,你明天记得给我带啊。
陈念云呸他,你可真不要脸。
姜代嘿嘿笑道:跟你,我什么都可以不要。
回到家,孟姨娘已经做了许多林州的吃食。
这是吴大人先前做官的地方,也是孟姨娘的家乡,一家人在那里待的时间最长。
吴宝珠可以说是从那里长大的,是以口味一向偏甜、偏淡。
林州的东西确实花样多,量却极少,孟姨娘领着许嬷嬷以及两个丫环一起做了两个时辰,准备了十八小盘。
每样里头就几个,每个只有一小口。
陈念云想起了广东的早茶,每样小东西都讲究摆盘,光是颜值就比京都这边的菜系好看、精致不少。
陈念云想起小院里卖的东西,除了吴宝珠先前给他的几道点心方子做出来的东西之外,余下的确实不是颜值取胜。
能勾起人食欲的应该是扑鼻的香味吧。
是以,十八盘东西,陈念云每样都尝了一个,大部分味道比较淡,还得蘸酱吃。
孟姨娘道:怎么样?陈念云有些不好意思评价。
孟姨娘道:是不是觉得中看不中吃?陈念云尴尬地咧咧嘴,大概是我胃口大,毕竟我才十九岁,还在长身体。
噗孟姨娘忍不住乐了,放心吧,我的酒楼不做林州的吃食。
她算是发现了,陈念云吃不惯这种东西,在京都待了几年,被陈念云养得吴宝珠也吃不惯了,怎么说呢?卖相和味道,她感觉确实是味道上更能征服食客。
当然卖相也很重要,今日去小院吃过饭之后,她就有所悟了。
毕竟南北差别大,所谓入乡随俗大概就是个理吧。
孟姨娘决定在开酒楼之前,先去京都吃一圈,研究一下京都受欢迎的东西。
陈念云觉得可行,道:我今日已经与小海说了,明日他会早早过来,带您先去瞧瞧附近的,再慢慢去别的城区看看。
陈念云本身就不是特别爱出门的人,尤其是十岁之前,除了侯府就是黄家私塾,后来来姜家读书,也才渐渐走得远了些。
说实话,长这么大了,除了西城这边别的城区还是挺迷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