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6 章

2025-03-22 07:18:58

陈念守一走, 陈念云没过多久也进了殿试的考试。

人生中前期的最后一战,如果顺利,以后就再不用考试了。

当然别的考试肯定还有, 只不过换个形式罢了。

陈念云倒是没多紧张,好坏就那样了, 圣上也不可能把会元压到一百名开外, 所以,答题的时候, 他就没有先前的拘谨。

想法上微微的大胆了一丢丢。

待交了卷后,暗自松了口气, 待出了宫, 听到大家议论,今年圣上打算让太子帮忙评卷,他就更放心了,回家第一时间抱着大闺女亲了又亲。

吴宝珠也没问他考得怎么样, 两人一边逗孩子,一边聊着小麦收了之后, 是多种玉米还是豆子。

陈念云道:种玉米吧, 不麻烦。

关键还能顶饿, 豆子吃多了让你怀疑人生。

不过豆子的吃法也很多,他就喜欢盐水煮豆子,唯一缺点,吃多了脑仁疼。

他们家的玉米和豆子产量都不错,在他们这儿买过种子的,反馈回来的信息也都成。

第二天, 继续在他们家买。

不过就目前来说, 他们家的种子, 已经种了好几波了,除了头两年没什么经验,用灵泉水泡过之后,到了第三年,种子他就没再管过,都是用普通的水处理的。

可这几茬过去,收成貌似都还不错,他琢磨着需不需要再泡一波地里的种子,这样看看能否再提高点产量。

让种子二次发育一下。

如今小麦的产量是四百斤,在武州那边种的稻子产量也差不离。

要是能达到五百斤应该可以了吧。

正说着,就见孟姨娘回来了,见陈念云正在逗孩子,笑道:小云,你现在应该没什么事了吧?陈念云点头。

孟姨娘笑道:那可真是太好了,走我与你说件事。

陈念云:……陈念云依依不舍地亲了亲大闺女,跟孟姨娘去了书房。

一瞧案上放了满满大半桌的账本,陈念云都有点发懵,这半年来酒楼就这么多账吗?他们家庄子和小院,一年到头也只有七八本账呀,尤其是庄子上一年到头能写满一本就不错了。

孟姨娘道:这倒不是,这是你舅舅给我寄过来的账目,酒楼才半年哪有这么多,我想好了,以后把生意都重点挪到京都这边,我自个儿方便,你们也方便不是。

她与自家兄弟做生意肯定没问题,但将来若是自己没了,不管是陈念云和吴宝珠都隔了一辈了,谁知道会怎么样。

钱财这种东西……孟姨娘就想趁自己还行,把生意回笼一下。

先前离开林州时已经舍弃了一部分,现在是最后一部分了。

十来年的账目子,确实挺多。

陈念云听得她说得莫名有些心酸,您还年轻着呢,急什么呀,再说了豆子还要您带着呢,我和宝珠什么都不懂,将来打理生意什么不得您教她呀。

孟姨娘笑道:豆子肯定要教的,但这些东西也不能错了呀,提早放手也有好处。

陈念云点头。

孟家那边也知道孟姨娘跟着女儿一起生活了。

孟姨娘也知道他还过两天还得面圣,账目并不太着急,提前与他打个着呼。

这些我先过一遍,你再帮着过一遍,要是没什么问题,以后我与孟家那边也就算清了。

待他们到了京都,你陪着我一道儿去,该怎么谈你心里也能提前摸清楚。

陈念云起初觉得没问题,可仔细一想,就有点对味儿了,忙道:娘,这是什么意思呀,什么叫我跟他们谈?这不是您的生意吗?以后就是兑了银子,也全是您的呀。

孟姨娘好笑道:什么叫我的呀,你当与要接我来京都的时候是怎么说的,要给我养老送终,怎么了,这一年下来,你觉得跟我在一起生活不顺心,觉得我这个人特别不行,想把我赶走?陈念云忙摇头,哪能呀,我喜欢吃您做的饭,喜欢吃您说酒楼里每天那些大大小小的八卦,喜欢看您开开心心的……那你怎么就不能帮我与他们谈了?我走了以后这些东西不都还得你们接手吗?那可不一样!陈念云觉得吧,吃软饭肯定没问题,但是你连人家的财产都惦记着这就有点过分了。

孟姨娘忍不住乐了,行吧,你是豆子她爹,现在宝珠又出不了门,你不去谁去?陈念云暗自松了口气,代表可以,但是让他做决定那就不行了,反正吃软饭要有觉悟。

与孟姨娘说好了,待殿试成绩出来,他便帮忙过账本。

而且陈念守临走时,已经与他交待好了。

无论如何,先去翰林院待三年,别的事以后再说。

陈念云也觉得可行,反正师兄们都是这么一路过来的,做为一个听话的宝宝,除了吃的,他向来没什么执念。

按周振他们说的,在翰林院其实挺轻松的,而且接下来的三年刚好是豆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候,他可以多陪陪孩子,完美!陈念云把自己的未来规划的挺好。

殿试的成绩出来的相当快,考完的第二天就放榜了。

不过在这之前,还得进宫面圣。

陈念云这次挺紧张,没别的他是打头的,姜代距离他不远,两人到时还互相鼓励了一会儿,姜代小声道:我哥说了,圣上人很好,与我祖父一样是个慈祥的人。

陈念云:……这安慰的更慌了。

不过姜先生是那种该严厉的时候严厉,该松的时候也会与大家开个玩笑,饶是如此,他心情莫名又紧张了不少。

今年与他一道考的还有许多小院的客人。

大家见面后,互相道了喜,而后相互开解了一番,时间一道便由人领着眼观鼻,鼻观心地进了宫。

做为会试头名,陈念云他们是面圣的头一批,其实也就那么一两批。

看圣上心情好,能多见几个人,心情不好也就早早了事了。

所以,陈念云是无论如何得进去,垂着头哪都不敢看,甚至因为紧张,一度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

好在,圣上很快就点了他的名。

陈念云吓得心头咚咚直跳,这可不是姜先生啊,你题答不对回头改改再来,这是你答不好,直接拉出去打板子是小事的皇帝。

陈念云,出自永安侯府?圣上望着下头垂头而立的少年,又扫了一眼手中的试卷,扭头对旁边的太子道:永安侯倒是运气好,生了三个好儿子。

太子笑道:皇父说的是,孤记得当时孤还是皇子时,就站在那儿,父皇亲点了陈念守为状元,后来没过多久,陈念宗又被点了武状元,这才没几年,又见着他另一个儿子了。

圣上也觉得蛮神奇,一家子三个孩子,全上这儿来了。

梅开三度还是怎么的?明明永安侯挺不着调的,要不是看在他两个儿子的份上,早就把他赶回家了。

父子两人交谈的声音也不是很小,陈念云在下头听得还挺清楚,琢磨着自己要不要答上一句,表示自己听见了。

就听那个被姜伯说,声音很慈祥的圣上道:你的文章朕瞧了瞧,与大部分人写的还是不太一样。

殿试的题目也就那么多。

如今整个朝廷还算不错,武将方面由于武举的进行已经将近三十年,那些能说得上话的武将再也不是世家大族的子弟了,有许多新鲜的血液。

有了竞争,便有了动力,大家也没法子再想着塞自家孩子进去建功立业了,反道是比三十年前好了不少,尤其是像陈念宗他们这样敢于拼命的。

反正,边关上打起仗来,他们已经不是弱势一方了。

边关稳定了,国内民众的生活也会好起来,经济也跟着好了起来,这种都是相辅相承的,是以这次的考题也不难,就问问大家有没有更好的关于民生方面的。

陈念云好在外出游历了半年,也在小院里见识了许多从外地而来的学子。

大家聊天的内容,他多少听了好几年,觉得现在应该注重的还是农业吧,想要让民生更好一些,农业才是最主要的。

现在都谈不上什么科技之类的,只要年头不好,庄稼就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影响比想象中的要大上许多。

于就是扬扬洒洒地写了几百字。

希望圣上注重农业,而农业想要更好的发展,种子和技术都缺一不可。

京里很多人都吃过陈念云种的西瓜和菜。

宫里现在不止秋冬,春夏也用。

圣上道:你倒是说说你的意见。

陈念云深吸了口气: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

陈念云觉得运气挺好,大概是沾了大哥、二哥的光。

毕竟前面圣上和太子的对话,让他觉得大概有可能,皇帝会点他为状元。

就算是不看在两位哥哥的面子上,看在他家西瓜的面子上,也极有可能,旁人说的从农业这边开始抓起,可能是吹牛。

但是他不是呀!他是真的有技术,还有能力对吧。

游街的时候,吴宝珠抱着豆子和孟姨娘他们也来了。

陈念云听到名字,抬头看时,还瞧见了李氏,的确让他有些想不到。

自打陈念云也中了状元之后,李氏在京都贵妇圈里的等级又上升了一级,不管到哪儿,围着他的人都一箩筐,里三层外三层的。

大家问的最多的,你是怎么教育的孩子,怎么都这么优秀?李氏这个问题回答了十年了,这会倒是不用想说辞,张口就来,哪是我的功能,都是先生们教的好。

陈念守和陈念云都跟姜先生一起读过书。

于是,大家又把目光挪到了姜先生那儿,岂知,姜家这会儿正忙着姜代成亲的事。

陈念云也被姜代拉去帮忙了,到时候还会成为伴郎的一员。

姜代郁闷道:你们成亲早可真好。

哪像他,现在要成亲了,结果师兄弟们几乎都走了。

本来说好的只有成林一个人走,结果一转眼姜伯也走了,说是他既然要留在京都,那他就谋个外放,两兄弟都在京都没什么前途。

周振是早就想出去看看了,这次二话不说就走了,而且他有关系,有面子啊,想去哪儿基本上都能去。

如今就剩沈元初和陈念云了。

沈元初一把年纪了,拉来当伴郎总感觉怪怪的。

听了这话,沈元初差点抬脚踹他,不会说话就闭嘴,我哪年纪大了?也就是最近留胡子了而已,被小伙伴鄙视年纪大,沈元初决定回头把胡子给刮了。

姜代道:师兄,开玩笑的,您收拾收拾还是一美少年。

沈元初:……确认姜代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沈元初也没跟他一般见识。

姜代成亲的前前后后,跟着忙了好几天,就连认亲的那一天,也和陈念云一道出场了,以师兄的身份给了新娘子红包。

姜代运气也好,这次二甲头名传胪。

比起哥哥姜伯考得好了不少,于是这小子就有点得意,打算趁着成亲好好玩几日,结果被姜先生给抽了。

陈念云去给他送书时,姜代正趴在床上哼哼叽叽地背书。

陈念云惊,怎么了?你这是?别人成亲,啊……算了,他什么都不知道。

姜代叹息,我是被老爷子揍了,我还想着我都成亲了,现在又考得不错,马上要入朝为官了,将来再也不会被揍了……谁知道,就因为想偷两天懒,被狠狠地揍了。

陈念云也没想到,事情与他想的不一样,咳了两声道:你是考得不错,可你也不能大意吧,待进了翰林院,你想干嘛都成对不对。

姜代默然。

是他自己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