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1 章

2025-03-22 07:18:58

今年的恩科人特别多, 陈念云也多少听说过一些,恩科的话比往常更容易考一些。

不过这事已经与他没什么关系了,陈念守做为主考官, 门槛差点被人踏破了,不过他一向有自己的原则, 谁来了也不见。

正月底, 陈念云领着老婆孩子南下去了任上。

他这次选的地方是离武州不远的一个叫顺郡的地方,属于南边, 气侯与地势都与京都不一样,一路上豆子见什么都新奇。

嘴巴就没停过, 在她临走之前, 还特意请小伙伴们吃了顿饭。

大厨依旧是她爹!陈念云看着自家不晕车、不晕船的小姑娘,心情不由的又好了许多,有的人就是天选之人,适合走难闯北, 游山玩水。

比如豆子小朋友!与他们一起南下的官船上少说也有七八个小朋友了,年纪与豆子差不离, 可像她这么活蹦乱跳, 两只眼睛不够的还真没有。

哪一个不是病蔫蔫的。

豆子也从不挑食, 起初几日吃着新鲜的蔬菜、各类肉食,到了后来只能靠咸鱼了,可她半点不挑,每顿一大碗饭,看得邻居孙夫人直呼:这小姑娘身体真好!胃口也好,这将来必定是有福之人。

孙夫人是越看豆子越喜欢, 拉着吴宝珠道:你们家孩子可有订过亲没?吴宝珠忙看向陈念云。

陈念云笑道:我们家孩子没订过亲, 不过想跟我们订亲的人也不在少数。

反正沈元初和姜代都有这方面的意思。

周振那货也不甘示弱, 他们都是看着豆子长大的,小姑娘脾气好,性格也乐观,小小年纪就有自己的一套原则,特别招人喜欢。

周振当年走时,生怕姜代和沈元初抢了先,也不管陈念云乐意不乐意,直接塞了一个信物,陈念云是送也送不回去。

这次两人又完美的错过了,那个信物如今被孟姨娘保管着。

孟姨娘没跟他们一道来,一是因为京都她得看着酒楼和小院,二是因为孟家人现在都进京了,两家关系着实不错。

吴大人也终于谋了个京都的职位,带着吴夫人和两个孙子一道进了京。

以后吴大人是不会再走了,孟姨娘在京都的朋友一下子就多了不少。

孙夫人笑道:像豆子这么有福气的孩子,将来到了谁家就是谁家的福气。

吴宝珠笑着也夸了对方的孩子,反正这种事情礼尚往来就对了。

在船上一晃就是大半个月。

豆子在这半个月里多数都在外头站着,吹着凉风看着风景,不过学习这事从来没落下,背起书来速度也特别快。

一旁的孙夫人更加心痒难耐了,嗯,这么好的小姑娘,不能被别人抢了去。

是以,在临别时,硬是塞给了豆子一件小礼物。

豆子甜甜地道了声谢,挥着手和孙大人一家道别。

回到屋里,吴宝珠才发现闺女手上拿了个玉制的小挂件,是只可爱的话梅鸟。

哪来的?豆子一边看着小鸟,一边道:是孙伯母送的。

吴宝珠:……陈念云与人下棋回来时,见屋里气氛有点不太对,尤其是吴宝珠沉着脸,豆子倒是与往常一样,安安静静地拿着书在一旁背着。

吴宝珠把豆子收了孙夫人礼物的事给突突了。

有了周振的前车之鉴,她多少也能摸清点孙夫人的心思。

陈念云是庶出没毛病,可人家是状元,而且挺得圣上喜欢,两位兄长一文一武,陈念守更是不得了,这次回京直接升为户部尚书,入了内阁。

圣上还让他教皇子读书呢!陈念云道:既然收了就收了呗,等咱们到了,给他们也寄些土特产,多个朋友也不是什么坏事。

吴宝珠叹息,我就怕以后长大了,孙夫人领着儿子来认亲。

陈念云笑道:你想多了,她也就是觉得豆子挺可爱的,你看孙夫人也没女儿,瞧着瞧家大闺女可心,那是正常现象。

安慰好了吴宝珠,陈念云找自家闺女谈了会心。

以后不管谁给的东西咱都不敢收,除非父母在跟前。

豆子点头,小心翼翼道:那小鸟要还回去吗?陈念云道:现在还不回去了,你好好收起来,待将来咱们与孙大人一家见面了,你再还回去也成。

豆子开心地点点头,她蛮喜欢这只小鸟的。

等到了任上,一定让她爹给她捉两只鸟养着。

陈念云一家三口在水上又飘了两日,也达到了目的地。

他在京都的时候是正五品,外放后谋了个四品的知府,多少算是升官了。

适应了几天之后,陈念云发现,知府的工作量比起在户部那是轻松了不少,主要是他手下有人,许多事情可以交待下去。

顺州这边的种子是从武州买来的。

他们到来刚好是春耕的时节,陈念云二话不说,便开始了自己的计划。

如此忙起来,一晃就到了三月底,该种的都种到地里了,只等着秋收的时候,看看收成如何。

吴宝珠也给豆子找了新的私塾。

距离家里不算太远,也算是半官学吧。

几年前圣上还是太子的时候,与太子妃在京都提议办女学,后来各处便有样有学,顺郡也有一个女学。

就在府学的隔壁,先生是顺郡以前一个在家办女学的女先生,官学办起来后,她就请到了官学,总体来说算是半公半私吧。

来女学读书的女孩还挺多,先生一共有两位。

像豆子这种年纪的也有几个,总体来说和京都差不多。

而且在顺郡陈念云的身份怎么着也算是前排了,比起京都,豆子明显受到了不少优待。

陈念云怕自家闺女,被人捧着之后性子变得不怎么好了,于是特意观察了几天,还让吴宝珠与先生说一下,豆子就是普通孩子,犯错什么的一定得教训,不能无法无天。

观察几天之后,他发现自家孩子还是很根正苗红的。

一点不受身份变化的影响,每日去学堂时,还把她爹做的好吃的带上许多,要分给学堂的小朋友。

总体来说,孩子没什么变化。

做为知府,陈念云的事也不止是种完地就完事了。

每日忙忙碌碌,具体做了什么,他也说不上来,一晃就到了八月秋收的时候。

这是陈念云来的头一年,对于庄稼的收成还是格外关注的,结果,这一日刚准备睡觉,就听见有人敲门。

他披了衣裳快速出去,只见满头大汗的张大人道:陈大人大事不好了。

陈念云心头一跳,怎么了?张大人与陈念云一样,都是今年新上任的。

两人与原先本地的官员多少发生过一些小摩擦,反而使两人的关系更好了一些。

张大人拉着陈念云上了车,让车夫直接去了衙门,这才小声道:咱们这段时间不是正在收税吗?今年的种子被陈念云改良过之后,收益明显增加了不少。

再加上陈念云在田间地头科谱了种地的知识,大家按照他的法子,每亩地起码多收入一百斤粮食。

这就使得今年的税收比往前增加了不少。

这段时间张大人正在落实税收的事,今日一共有两个县送来了粮,结果,在卸粮的时候,有一个县的粮里面明显有藏人的痕迹。

其中还有两个麻袋,被刀给划破了。

顺郡两面环水,一面环山,这座山又横贯两省之间,连绵数百公里,前些年日子不好的时候,山上一直有盗匪。

张大人道:陈大人你说这该不是会是盗匪进城了吧?他们怎么就这么倒霉,据说上一任在这里待了七八年,一直平平安安的,怎么他们才来没多久盗匪就出现了。

陈念云道:不能吧,如今天下太平,哪来的盗匪?因为今年新帝登基,再加上这几年粮食的收成越来越好,百姓只要正干,谁家都不会饿死,而且圣上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提议减过一次税。

虽说税收减了,但收上来的粮食却并没少,原因无它,因为基数比先前翻了差不多一倍,原先三成的税,如今改成二成,国库不减反增了。

今年新帝登基,不止开了恩科,又出了新政策。

对于孤寡老人,家里人均地少于一亩的都免税三年。

不过他们本来也不是什么纳税大户,只是让圣上搏了个好名声而已。

百姓的生活变好了,盗匪这门工作就没什么人乐意去干了,毕竟天下太平,谁不想安安份份,光明正大的生活。

张大人抹了把汗道:话虽如此,可也有另类吧。

两人到了粮仓外,陈念云果然看到那几麻袋被刀划过的痕迹。

好家伙还真有盗匪。

两人一商量,索性闭了城门,严把出城的人员,再者通知下边各县,让大家都配合一下,这年头通讯不发达,传个话特别费劲。

陈念云又让人联系了相邻的两个郡,大家严防死守了几日,还真抓了几个人。

不过令陈念云意外的是,这其中有个人他居然还认识,而且以前还在孟姨娘的酒楼吃过饭,双方打过照面的。

淑妃娘家大侄子。

陈念云一直觉得新帝登基挺顺利的。

虽说外头有些传言,但他压根没往心里去,主要是怕摊上事儿。

结果,这会他和张大人就摊上事了,淑妃这一派虽说没被清算,但如今的淑妃却被禁在后宫,四皇子也说是什么伤心过度在京都的宅子里已经大半年没出来过了。

淑妃的侄子这段时间一直东躲西藏,被人追杀着呢,这才逃到了顺郡,没想到被张大人给发现了。

两人商量了好几日,折子才给递了上去,同时让人把抓到的几个人也给押往了京都。

张大人道:咱们这可真够倒霉的。

陈念云拍拍他的肩,要不去我家吃烤肉吧,这个时候吃锅子和烤肉都行,也不像夏天那么热了。

张大人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你真想得开。

去不去?去!没有一件事是一顿烤串解决不了的,要是有那就两顿。

陈念云觉得自己虽然知道了点秘密,但也算是帮圣上抓了个要犯,应该会有点奖励吧,果然等了一个多月,陈念云这边忙着秋耕的时候,京都传来了圣旨。

陈念云他们立功了,圣上给每人赏赐了不少东西。

把赏赐的东西收好,陈念云禁不住感慨,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刚念叨完,就听砰的一声,豆子大脚一开,球踢到了自家窗户上,把刚好贴好的窗户纸给撞裂了。

陈念云出来时,见自家大闺女抱着球可怜巴巴道:爹,我不是故意的。

爹知道!揉了揉豆子的脑袋,笑道:知错能改,勇于承认,就是好孩子,晚上想吃什么?羊肉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