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16 章

2025-03-22 07:20:29

琼樱, 你去跟来人说,如今的时节没有杏花,酿不了杏花酒, 让他去内务府看看,尽量找到杏花酒,给太皇太后送去,免得太皇太后喝不到酒坏了兴致。

琼樱眼前一亮, 娘娘直接换了概念, 把太皇太后的要求, 变成了询问。

太皇太后总不能因为一坛子杏花酒下懿旨吧,那样她成什么人了?琼樱出去将话带给慈宁宫来的小太监,那小太监也是难缠, 听了回话后, 笑道:琼樱姐姐不要糊弄奴才,奴才传的话可不是这个意思。

您这样,奴才回了慈宁宫可不好交代。

琼樱看不得他一副志得意满的小人样, 也回以一笑:咱们永寿宫听到的就是你来询问咱们有没有杏花酒的话,没听到别的, 你快去内务府问问吧,当心没有办好差,不好交代, 还吃了排头。

说完, 不由分说, 将人推搡出去, 那小太监还想进来, 被守门的小太监拦了, 人态度也很好, 只说:咱们娘娘养身体呢,你再这么吵闹下去,扰了僖皇贵妃娘娘清静就不好了,还是快去内务府问问吧。

听了这话,即使小太监有慈宁宫的命令,也不敢再强闯,僖皇贵妃若出言说他不敬,要处置了他,慈宁宫即使愿意保他,也来不及的啊。

他只能悻悻地走了。

瑾华让高洋进来,对他说道:你去打听一下,慈宁宫是来了什么人还是怎么了,太皇太后怎么又来了这么一出?正当高洋要应是退出去的时候,郑宣在门口说道:娘娘,奴才应该知道原因。

快进来说。

瑾华催促道。

奴才给娘娘请安。

屏风外,郑宣正要跪下的时候,瑾华忙让高洋把人拉住了。

她说道:快起来,咱们永寿宫不兴动不动就下跪这套,你平日里就跟高洋他们一样,行拱手礼就行了。

郑宣虽然听高洋他们说起过这个事情,但他也没有想到,他初初来到永寿宫,瑾华不想着将他压服,倒是将他看作自己人,对他礼遇有加,他心中便涌入了一阵暖流。

有一种人,他的脊梁是宁折不弯的,若一味打压,只会适得其反,但若以礼相待,他反而会为对方鞠躬尽瘁。

郑宣正好是这样的一个人,瑾华无意的作为,刚好是他需要的尊重。

他忙将自己知道的事情和盘托出:近日里应该会有信件从五台山过来,若奴才没有料错,当是那位给太皇太后的信无疑。

瑾华知道郑宣之前在康熙那里应该很受重用,但不知道,他竟连这样的秘辛也知道。

她在心中将郑宣的能力又往上提了提,康熙身边果然能人辈出。

她猜测道:难道,太皇太后对本宫态度的转变也与那位有关?她也用那位来称呼顺治帝,反正在场的人听得懂就行。

不指名道姓也可以免去一些麻烦。

应当是如此,娘娘应该知道董鄂妃吧。

郑宣说道。

瑾华有种恍然大悟,又有种啼笑皆非的感觉。

联想到顺治帝出家的表面原因,又想到太皇太后确实是在又见过顺治帝后,才对她改了态度的。

瑾华沉默了,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万头草泥马在脑中奔腾而过。

长长呼出一口气,瑾华说道:慈宁宫再来人传什么话,就如今日一般搪塞过去吧。

一切等皇上回京了,再说。

是。

两人异口同声地回道。

郑宣与高洋同样行了抱拳礼,一起退下了,他忽然觉得自己的心安定了下来。

永寿宫好像有种安定人心的力量。

他在永寿宫的自由度与得到的尊重远远大于在康熙手下办差的时候,他笑着对高洋说道:咱们有个好主子。

高洋与有荣焉的笑笑,可是他最先发现主子的。

大哥,这件事情涉及那两位,娘娘不好应对啊,如今是可以借着休养身体避过去,之后呢。

别担心,五台山那位早年亏了身子,又常年茹素,没有好好调养,他能给娘娘添的麻烦有限,而且,他真正的目标也不是咱们娘娘。

听到大哥说咱们娘娘,高洋心中很是高兴,这说明,大哥在永寿宫没有觉得憋屈,也说明大哥愿意为娘娘效力。

他乐呵呵地说道:大哥,你受累守一下咱们宫里,我去看看小主子。

说完就一溜烟往偏殿去了。

郑宣失笑,他这两个弟弟在永寿宫还真是把小时候的性情又要养回来了。

不过,他也是真心为他们高兴。

想起刚刚高洋口中的小主子他还没有见过,等高洋回来,他也要去见见的。

这边一片其乐融融,那边慈宁宫中,听到从永寿宫回来的小全子的回话,太皇太后气地摔了一个杯子。

后宫众人少有如瑾华这样敢明目张胆装傻,对这她故意耍赖的,太皇太后一时也拿瑾华没办法。

毕竟,有些事情好说不好听,总不能让人传出,她堂堂太皇太后故意为难一个坐月子的嫔妃吧。

太皇太后暂时偃旗息鼓,瑾华却一直在想办法脱离这样的困境,她没有想过去扭转太皇太后的想法。

有些人一帆风顺久了,是听不进别人的劝说和解释的,瑾华也不想费那心思,做这样的无用功。

这件事情还是要从根子上解决的,顺治帝一直蜗居清凉寺,瑾华从没有听说过,他还插手过宫廷的事情。

假设,太皇太后的异状皆由顺治帝引起,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目标又是谁?听郑宣的意思,她不过是被扫了台风尾?那么,顺治帝的目标是——康熙,为什么呢?为了帝王之位?可这大清的江山是他自己抛下的,难不成,做了几年和尚,又觉得日子过得太苦了?眼看着,如今君权集中,江山稳固,又想回到从前手掌权势的日子了?而太皇太后便是他手中重回清廷的棋子?这也说不通啊,他人虽远在五台山,但送封信回来还是很容易的,没听说之前,他有跟宫里联系过啊。

瑾华百思不得其解,但其中一点很明确,顺治帝要针对的人是康熙,只是,他应该是在忌惮什么或是试探什么,便先拿她开刀了。

呵,瑾华冷笑,这是柿子挑软的捏了?她会让他知道,他眼中的软柿子也不是这么好捏的。

想起哥哥法喀被康熙留在五台山,守着顺治帝,瑾华便有些蠢蠢欲动,来而不往非礼也,她吩咐琼樱准备笔墨。

她写了封信,将最近发生的太皇太后为难的事情隐晦地提了提,写完信后,她将信封好,交给琼樱,说道:尽快把这封信交到阿玛手上。

瑾华要派人直接去五台山还有些难度,但对遏必隆来说,就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了,他的儿子正在五台山值守,他心疼儿子,派人送些东西过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啊。

遏必隆在木兰围场听到瑾华平安生下十阿哥,他终于有了个皇子外孙后,高兴得与几个蒙古王爷拼了好几天的酒了。

这日,他醉醺醺回到自己的帐篷,便看到有人等在帐篷外,他定睛一看,正是为他与瑾华送信的手下。

看清人后,酒就醒了一半,他不动声色地继续作醉酒的样子往帐篷里走,那人业默默跟了进去。

进了帐篷,那人从胸口贴身的暗袋里拿出一封信,双手交给遏必隆。

遏必隆检查了一下暗记,发现暗记完整,便拆开信看了起来。

当在信中看到,太皇太后在瑾华生产当天还想对她下手,又在几天后,刻意为难的时候,心中怒气聚集,若不是在这帐篷中不好弄出太大的动静,他都要破口大骂了。

等将信毁去后,他细细回想瑾华心中说到的,哥哥在山上清苦,请阿玛送些物资过去,又说,山上野物蚊虫甚多,让他送些药草过去,免得哥哥不小心吃了不好的东西,坏了肚子。

遏必隆想通这其中的关窍后,便畅快笑出了声,这几日,他时常会这样大笑出声,别人只会以为,他又想起自己的皇子外孙开心了,根本不会起一点疑心。

遏必隆大笑,是觉得瑾华这睚眦必报的性子极好,像他!若瑾华就这样忍下了这种种算计,他虽然会心疼瑾华,也会想法子给她出气。

但瑾华好不容易在遏必隆这里建立起来的话语权,怕是要失去大半了。

瑾华敢反击,恰好让遏必隆极为欣赏,说句不好听的,开国至今,他们钮祜禄氏一族为建立大清基业出生入死的时候,孝庄这老东西还不知道在哪里呢!他立刻开始安排人去给法喀送东西。

这几年法喀也历练了出来,将事情交给他来办,遏必隆也很放心。

这边,瑾华将事情交给遏必隆后,就不再关心了,毕竟这种事情,遏必隆可比她有经验多了。

她现在正在烦恼胤祀不肯吃奶嬷嬷的奶呢。

那两个奶嬷嬷跪在瑾华面前,请罪道:娘娘,奴婢们想了很多法子,十阿哥就是不肯吃一口奶,请娘娘恕罪。

瑾华掂了掂怀里的小家伙,笑着说道:额娘的胤祀不饿吗?嗯?怎么不吃奶嬷嬷的奶啊?胤祀:······他实在是过不了自己那关啊,虽说男子汉大丈夫,要能屈能伸,而且做皇帝的脸皮也都厚,但他实在没有法子说服自己下嘴啊,救命!瑾华是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的,有的孩子就是不愿意吃奶。

瑾华想了想,对奶嬷嬷说道:你们把奶水挤在玻璃杯里,本宫来喂。

两个奶嬷嬷自然听命,瑾华看了一眼琼玉,琼玉点头,跟了过去。

瑾华接过琼玉递过来的玻璃杯,琼玉说道:娘娘放心,杯子和勺子都是滚水烫了好几遍的,奴婢亲手烫的。

瑾华点点头,舀了一勺喂到胤祀的嘴边,胤祀张嘴,一点点把奶喝了。

吃了吃了,十阿哥真乖。

琼玉高兴地差点蹦起来,不住地夸胤祀。

瑾华也放下了心,只要肯喝奶,就没关系,只是要辛苦一点罢了。

于是,她对两个奶嬷嬷说道:你们以后就这样喂十阿哥吧,本宫知道这样会辛苦很多。

这样,本宫的永寿宫再发一份月例银子给你们。

两位嬷嬷忙谢恩,瑾华先让她们退下了,琼玉便也跟着一起退出去了。

她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看住着两个奶嬷嬷,不给她们有什么做小动作的机会。

瑾华喂了几口便放下了勺子,胤祀打了个奶嗝,奶嗝打出,听到额娘的笑声,他才从震惊出醒来,他竟然打了奶嗝!哦,是了,他现在还是个奶娃娃呢,胤祀颇有些生无可恋,却又意外贪恋这样的生活。

胤祀正在慢慢适应新的身体,新的额娘,新的生活,一切都如同他内心深处最向往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