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目光投向窗外江上,中年汉子长叹一口气,缓缓道:老二说得有些道理,但问题在于是大殿下他首先抛弃了我们船帮,而非我们首先背叛他,既然他可以舍弃我们的利益,就代表他已经不把我们船帮放在一家人的地位上,那我们自然可以另寻出路。
至于联盟那边,我们也不必一下子断绝往来,敷衍应付着走吧。
河朔大乱之后,太平教势力崩溃是迟早的事情,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了,谁还管你是什么教?我可以断言,河朔的主人必定是西北李无锋,放眼帝国,也只有李无锋才有资格成为河朔的新主人。
所以我们必须要搭上西北这条线,而且越早越好。
小个子汉子听得自己大哥这样一说,微微皱了皱眉,沉声道:大哥,可是以现在咱们这种尴尬的身份,对方未必肯相信咱们的诚意,就算是相信了咱们的诚意,咱们又有什么值得对方接纳我们呢?嘿嘿,老二,你也未免太妄自菲薄了。
先不说咱们船帮这一千多号人都是水道上的一把好手,李无锋雄心勃勃,他今后一样需要水上的好手帮助他,咱们在这方面是他最好的帮手。
晋中是咱们的根据地,咱们在晋中有着雄厚的根基,这太平教一垮台,他定然会趁机进兵河朔,咱们可以为他当马前卒,当他的先头部队,那他在晋中和河间的行动就会顺利得多。
如果今天来的人是聪明人,我相信他会作出正确选择的。
中年汉子脸上露出自信的神色,泰然道。
当笃笃笃的敲门声终于在门外响起时,房内四人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年轻汉子在中年男子的眼神示意下稳住心神问道:谁?客人。
门外响起沉稳的声音,听得出来对方年龄不大。
哦?什么客人?我们没有邀请客人。
青年汉子依照约定回答道。
那就是伙伴。
门外的人依旧不紧不慢的道。
暗号终于对上了,房内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该来的终于来了,该揭幕了。
就在帝都城内的接洽按部就班的进行时,被染料商人和船帮汉子们吹嘘得举世无双的某人却是脸色发青,如同一头暴怒的狮子一般在房间内来回走动。
尼克,你够狠!我李无锋算是见识了!一边喃喃自语,李无锋一边背负双手在房间里兜着圈子,该死额卡曼人,总有一天,我会让你们付出代价!大人,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卡曼人这一招的确阴毒,现在龙泉黑山的难民一窝蜂的往周围乱窜,他们中肯定有瘟疫患者,河间和晋中一样遭遇大灾,本来就已经摇摇欲坠,现在被这几十万难民一冲击,只怕太平教人的统治只怕立即就会崩溃,这两地的难民再加进来,足足有······萧唐倒吸一口凉气,这可有近两百万难民,无论这波难民潮向哪里冲过去,只怕什么地方顿时就会乱成一团,彻底瘫痪。
怎么办?现在瘟疫已经在黑山和龙泉出现了,咱们储存的粮食虽然还算充足,但这瘟疫一旦传染进来,那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以我们西北现在的卫生医疗条件,恐怕控制不住啊。
无锋的额头也紧紧皱了起来,瘟疫不是人力能够控制的,一旦传染进来,这种暑热天气极易传播,弄不好就会波及整个关西。
可是大人,这我们堵恐怕也堵不住啊,一百多万难民从黑山龙泉涌进河间和晋中,与河间晋中的难民再裹在一起,数量至少接近三百万,即便他们绝大部分向东向南逃难,但估计向天水方向而来的至少也有三十万以上。
我们怎么堵?萧唐沉着脸问道。
长长的吐了一口气,无锋也知道堵是堵不住的,如果要强行派军队封锁边境,不但无法做到,恐怕也会落得个和卡曼人一样的名声,这也是自己无法接受的。
萧唐,看来我们也只有冒冒险了。
从各地抽调一批郎中来,集中到天水,在天水设立一个隔离带,建立难民营,从东面来的难民都必须在难民营中住上一段时间,经过检查和观察没有瘟疫才能进入天水和天水以西地区,让文教卫生署和战备署多准备药材,尽量防止瘟疫蔓延,一有瘟疫病人,立即隔离处理。
同时让关西的粮食运往天水,保证难民的粮食供应。
无锋终于作出了艰难的决定。
大人,这样我们承担的压力太大了,而且风险性极高,一旦这个消息传出去,只怕所有难民都会改道向我们这边来的,那到时候我们根本无法承受啊。
萧唐眼含隐忧道。
接受不了也得接受,如果我们把他们拒之门外,我们以前的种种努力都白费了,我们更承受不了这样的损失。
无锋斩钉截铁的道,这就是我当初之所有要大量囤积粮食的原因,现在正是该发挥这些粮食作用的时候了。
以粮食换民心,这本来就是当初无锋购进囤积粮食的主要意图和目的,当源源不断的粮食从自己手中流向走投无路的饥民们时,自己的威望将涨到一种谁也无法取代的位置,用粮食换来的声誉将会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手段获得的荣誉,这是无锋确信不疑的。
萧大人,其实这批流民的到来也不是全无用处,我们不妨按照我们自己的意图来安排这几十万难民,有时候坏事也会变成好事。
凌天放接上话建议道。
哦?凌兄的意思是将这批饥民移民?北吕宋或者缅地?萧唐作为政务署长自然对对方的话十分敏感,闻弦歌而知雅意。
对。
不过我建议不妨从这批流民中选取精壮男儿组建两到三个师团的预备役军队,作为今后北原和河朔地区的后备部队,其余流民在经过确定没有沾染瘟疫后,分批次移往缅地和北吕宋,为开发北吕宋和缅地提供更多的廉价劳动力,这样既可以避免流民带来的隐患,又可以促进这两地的开发,一举两得。
作为军务首领,凌天放首先是从军事方面考虑,然后再兼顾民政。
作为政务署长,萧唐当然不可能没有考虑过移民问题,正如无锋所说,也许粮食不是大问题,但几十万难民,尤其是来资瘟疫区的难民,这可不是一件玩笑事情,无论是从天水到北吕宋还是到缅地,这其中都将经过多个府郡,一旦难民中又沾染瘟疫者将瘟疫传播到所经郡府,这带来的眼中后果可想而知,作为政务署长,他首先必须要考虑到这种隐藏危险的可能性。
凌兄,扩军一事属于军务,我无权过问,不过要将这几十万人从河朔转移到北吕宋和缅地,现在气候暑热,正是瘟疫传播的盛季,这些难民都来疫区,我们如何防范?如果在路途中出现瘟疫扩散的现象,谁又能承担这个责任?萧唐不愠不火的提出质疑。
萧唐提出的问题立即让无锋和凌天放都哑了火,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如果放任这些难民过境导致瘟疫扩散流传,一旦造成大的瘟疫流行,那必然会激起当地民众的强烈反对,甚至有可能危及到无锋在整个大西北建立起来的稳固统治,毕竟瘟疫是无法控制的,是要死人的,在死亡面前没有人能够保持理智。
萧唐,难道我们的卫生部门无法做到保证瘟疫不扩散么?无锋沉声问道。
大人,现在恐怕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到这一点。
如果只是按照普通流量过境的旅客,我们加强检疫,自然可以做到,但这么大的人流,而且又是在暑期,我想我们没有任何把握。
萧唐断然回答。
客厅里的气氛一下子冷了下来,凌天放也不敢在这个问题上多说什么,毕竟瘟疫是谁也无法抵御的,真的要因为移民而在沿途府郡出现瘟疫流行,那这个责任不是谁能够承担得了的。
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无锋也不敢遽下决断,这甚至比一场重大战役更令人难以作出决断,瘟疫不是敌人,它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而且有着一定时间的潜伏期,真的到了爆发出来的时候,只怕已经晚矣。
可是这些难民堵是堵不住的,将他们暂时搁置在天水也不是长久之计,涌来的难民将会越来越多,一旦出现失控,那后果不堪设想,而那些难民也不可能老老实实一直呆在难民营中,如果有人悄悄潜入西北境内其他毫无准备的府郡,那带来的危险将更大。
萧唐,你有更好的建议么?无锋最终还是把目光放在了自己的政务署长身上。
事情已经走到这一步,始终要得到一个解决,这样拖延回避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第三章 乱局 第一百零六节 人才荟萃(1)大人,属下现在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不过属下以为先行在天水府城以东修建大规模的难民营,而且不能集中修建,最好每一处难民营相隔一定距离,防止瘟疫蔓延扩散,提供必要的粮食和生活物资,同时派遣士兵严加把守通往西北的各条通道,防止难民偷潜入境,在通令全境各府立即进入紧急状态,清理外乡流民,卫生部门加大防疫力度。
至于这些难民去向问题,我们最好与卫生部门的官员和一些有名望的大夫和郎中商量一下,看有没有更好的防治办法。
萧唐言语艰难的提出一个临时性办法。
现在只怕也只能如此了,看看我们卫生部门有没有更佳的对策。
无锋并不抱多大希望,这样大规模的防疫行动需要足够多的大夫郎中以及药材,药材也许不是问题,在萧唐的提醒下已经囤积了相当数量,但大夫郎中紧缺却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
关西郡守府迎来了一批重要的客人,大会客厅里被破例重新安置了一遍,原来分列两行的椅几排序都被打乱,按照无锋的要求围成一个奇怪的椭圆形圈子,除了在正中三座可以稍稍显露出是主人的位置外,其余十来帐椅凳却是看不出主次轻重,这原本就是无锋希望达到的目的。
包括一干近卫们都很少见到节度使大人会与政务署长以及外务署长两人一道出席这种接待会,从来客们的行头服饰看来似乎这些人大多都是一些没有官职在身的普通庶民,但即便是咨议院的各方代表召开咨议会议事也只是政务署长萧唐一人出面报告工作,从未有过无锋、萧唐和苏秦三人同时列席的场合。
而今天看这架势,不但萧苏两位政府首脑要出席,似乎是才从天水锦城返回的节度使大人也要参加这个场合。
茶几上摆满扫了各式精美的点心和水果,洞庭银毫、苍山普洱、太湖青针三色茶罐摆放在茶几一旁,按照各人的喜好自由冲饮。
也许是第一次进入这种场合,许多客人们才入座后或多或少有些些拘束,尤其是周围大多都是一些不认识的人,好在这些人大多都是些见过世面之人,很快就适应了里边的气氛,一些健谈者甚至立即就与邻座的客人熟络攀谈起来,大厅里的气氛也很快热烈起来。
苏大人,看您身边还有两个位置,不知道还有谁要来此啊?一个青衫白面男子见气氛逐渐热烈,抱拳一礼,借着兴头问道。
呵呵,解先生,一会儿李大人和萧大人都将来参加这个见面会,李大人和萧大人对诸位的到来一直喜不自胜,早就说要找一个机会与诸位聚一聚,交流一下,可是大伙儿也知道这段时间西疆周边也不大太平,卡曼人在北原和我们进行了激烈交锋,天水也才击退了太平乱党的进攻,南边三江郡虽不是李大人辖地,但唇亡齿寒,面临外族的侵略,李大人也不可能坐视不管,所以李大人也一直没有抽出空来见大家,好容易等到今天这个机会,请诸位先稍候,李大人和萧大人马上就会到。
苏秦微笑着揖手回礼。
哦?李大人也要来么?青衫男子面白无须,一双眼睛甚是灵动,略高的颧骨,面颊上几颗白麻子有此刺眼,薄薄的嘴唇微微下撇,一看就是一个工于口才之人。
大概是也没有估料到李无锋也会亲自出席这个接风茶会,青衫男子难免有些惊喜。
都道李无锋礼贤下士,但那也是几年前了,现在李无锋可与以前身份大不相同,已经成为帝国事实上的半个主人,虽然名义上还只是一个公爵,但从实际管辖范围和权力以及其巨大的影响力来看,远远超过了那些虽然被封为王的诸位皇子甚至帝国皇帝陛下,只怕堪与他一比的也只有大皇子司徒泰了,而且此人的威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帝国,在整个东大陆也是声明远播,能得到对方的亲自接见,那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嗯,李大人曾亲自交待了我,他一定会亲自来参加这个接风茶会,以欢迎来自帝国各地的客人们。
李大人好客帝国皆知,相信诸位能够就此充分感受到我家李大人的诚意和热情。
苏秦微微颌首解释道:只是因为李大人在萧大人陪同下正在视察关西储备粮仓所储存的粮食,准备近期运往帝都,以保证帝都民众的粮食供应,所以会稍微晚来一会儿。
苏秦不动声色的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了在座的众人,立即在席间引起了一阵唏嘘赞叹和讨论声。
要知道现在粮食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整个帝国乃至东大陆诸国的最大问题,遍及整个东大陆的旱灾让整个东大陆的秋粮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除了倭地以外,甚至连像米兰、马哈德、安达科这一类因为降水极为丰沛的国家也都不同程度遭遇了旱灾的影响,像帝国以及北方的利伯亚诸国更是赤地千里,寻求粮食来源已成了头等大事,只是在这种时候,谁又愿意将救命的粮食出让或者出卖呢?苏大人,听您的意思,好像是李大人是要向帝都输送粮食?还是青衫男子乖觉,立即顺竿而爬,引导着众人将注意力集中在这各问题上来。
是啊,皇帝陛下已经来函,要求西北和关西以低于帝都市价一半的价格卖给帝国战略储备局三百万石粮食,可是现在关西储备的粮食只有一百万石粮食,其中还有五十万石是用于防止关西地区粮食紧缺的备用粮,是在无法满足皇帝陛下的需要。
而要备足三百万石粮食,我们还得从西北调集,从北吕宋和印德安购买,加上现在中大陆都已经知道了东大陆出现了大灾,粮食价格猛涨,加上路途运费,真要运到帝都,还不知道这超过了的成本该由谁来承担呢。
苏秦假作叹气,一脸苦色。
苏大人不必担心,帝都现在粮价高挺,但却有价无市,帝都城内缺粮现象已经相当严重,除了一些投机取巧的粮食商人还囤积有部分粮食外,帝都城内储备粮只怕难以熬到明年夏收。
所以只要李大人能够将这三百万石粮食运进帝都,我想皇帝陛下应该不会让李大人蒙受经济上的损失的,如果皇帝陛下那样做,那帝都内外的民众恐怕都会有怨言的。
一名中年文士插言道。
苏秦定睛一看,却是河朔地区颇为有名的水利学者楚风青,此人毕生研究水利建设与河道河渠治理,提出堵不如疏,疏不如引,疏引并举,泻积相济的治河方略颇得西北农政水利署一帮人的赞同,认为他的治河理论如果能够在整个帝国内实施,将可以使困扰帝国农业的水患与旱灾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河朔落入太平教人手中后,此人就避居帝都,此次也是应萧唐之邀来关西一游。
楚先生说得是,倒是苏秦多虑了。
苏秦笑吟吟的回答道。
未等苏秦话音落定,已经又有一个声音扬起:听说西北早在年初便已经大量囤积储备粮食,现在帝国各地都已经出现粮荒,不知道李大人是否准备将这批粮食出售牟利呢?呵呵,先生说笑了,西北年初储备粮食也不过是一种防范于未然的手段,大家都知道西北不是产粮之地,粮食素来依靠进口,而现在间接受李大人控制的西域诸国、腾格里地区都不产粮,一旦出现灾荒,那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年初西北政府就定下了储备足够三年之用粮食的计划,因此购进了大量储备粮,没想到误打误撞,正好遇上了这旱灾,所以也算是吉人天相吧。
苏秦已经隐隐约约感受到对方咄咄逼人的架势,不过他并不认识对方,只是见对方一身棕褐色麻衣,脚下确蹬着一双士人中少见的多耳麻鞋,语气狂放不羁,看那模样倒有些狂士的风采。
苏大人大概还不认识祁先生,这位就是安原府的祁夜寒祁大名士,北原郡有名祁氏医馆的当家人。
一直关注着苏秦举动的青衫男子看出苏秦并不认识对方,连忙介绍道。
哦?可是活人无数号称‘阎王愁’的祁大先生?苏秦脸色一肃,站起身来躬身行礼:久闻祁大先生在北原治病救人,遇贫者不收分毫,这等义举实乃我辈之楷模,苏秦今日能得一见,实乃幸事。
见对方如此推崇自己,那麻衣文士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他在安原就得知西北坐视西北以外各地粮食短缺引发各种动乱不管,官方反而禁止西北民间粮食外流,他对此十分不满,此次应邀来关西,本来就打算好生与西北当权者理论一番,所以说起话来也就不甚客气。
第三章 乱局 第一百零七节 人才荟萃(2)既然苏大人称西北囤粮并非为利,那为何不将这粮食平价推出,以抑粮价,更可救千万人性命于水火?要知道这河朔、北原和燕云天时大旱,难民流离失所,瘟疫横行,而瘟疫之所有流行,其主要原因一是气候暑热,二则是因粮食短缺,饥民饿死甚多,加之民间不懂防治之法,导致瘟疫四处蔓延。
若是能从根本上消除粮食紧缺之根源,帝国北方安矣。
麻衣文士虽然语意仍然直指西北囤粮目的,但语气间却是缓和不少。
祁先生所言甚是,只是西北年初虽然囤粮不少,但如果要供应整个帝国缺粮之地,只怕远远不足。
李大人只是两郡节度使,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李大人首先需要保障的是自己领地内民众不受饥挨饿,至于其他地区,只能说在这个前提得到保障之后方能考虑。
当然帝国皇帝陛下已然提出要求,李大人当然也会竭尽所能的满足帝都民众的需要,纵然经济上蒙受些损失,李大人也心甘情愿。
至于像祁先生所说的诸如北原、河朔和燕云之地,大殿下现在已经攻占东海,现在有消息称大殿下有兵发江南,已经占领了余杭,有东海和江南这等富庶之地,何须西北接济?至于河朔北原,只要是在李大人控制范围之内,自然无需担心粮食问题,但若是卡曼人控制区,只怕西北就爱莫能助了,大家大概也清楚卡曼人在黑山和龙泉采取的强盗手段,总不能将粮食白白送给卡曼人,让他们的士兵填饱了肚子,再来屠杀我们唐河百姓吧?苏秦微微一笑,将道理徐徐道来,却是有理有据,说得包括祁夜寒在内的一干士人无不点头称是。
只是苦了北原河朔民众,该死卡曼屠夫在河朔北原荼毒,百姓民不聊生,唯有外出逃亡,现在瘟疫已成扩散之势,一旦波及帝都以及河朔周边地区,只怕将酿成天下大祸。
祁夜寒在听得苏秦的一番解释后倒也接受了对方的意见,但一想到河朔难民四处流离,瘟疫的阴云笼罩着整个中原大地,作为医者,祁夜寒却又是忧心忡忡。
祁先生忧国忧民之心,李某深感钦佩,李某也是为此茶饭不思,若是让那瘟疫蔓延到关西和西北,李某真不知有和面目面见两郡父老乡亲,不知道祁先生克悠良策以教我?一阵清朗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当先一个俊朗青年儒服博带,面带微笑步入大厅,气候紧跟着一中年文士,一身紫衣官服,不是李无锋与萧唐,却又是谁?祁夜寒从第一眼就认出当先青年必定是执掌这帝国西疆半壁之地的两郡节度使李无锋。
虽然上一次婉拒秦王之位,但几乎领地内所有人都认为再次受封是理所当然之事,连那司徒峻下辖仅有一府之地也受封晋王,李无锋虽说是外姓人,但以他的军功和今日之威势,连皇帝陛下也要让他几分,一个王爵之位,不过是一虚名而已,又有何承受不得?眼见此人龙形虎步,威严天成,果然是一方豪雄。
李大人言重了,祁某一介寒士,悬壶不过为求生计而已,如何当得起大人求教二字。
只是祁某眼见这河朔瘟疫随着难民迁移必将四处蔓延,不忍见此天灾荼毒生灵,所以心中忧虑,希望李大人能及时采取手段予以制止,防止瘟疫流至关西和西北。
祁夜寒虽然狂傲不礼,但李无锋名满帝国,且对方态度殷勤,他也起身行礼以示尊重。
祁先生,李某何尝不想制止?可河朔流民汹汹,向天水而来的难民人数据说已经超过三十万之众,同属唐河子民,李某又何忍将其拒之门外?但流民中裹夹病者,一旦在李某领地引发瘟疫蔓延,李某又何以面对治下子民?这委实让李某两难啊。
俊朗青年一脸迷惘痛苦,却不是装作之态。
听说大人已经开始在天水之东修建难民营,并划出隔离带,防止瘟疫向西蔓延,这不是一极好之法,为何大人还是愁眉不展呢?最先的青衫男子巧妙的接上话题。
瞅了一眼对方,苏秦立即介绍道:大人,这位是来自东海鲁阳的郦其行郦先生。
哦,郦先生,久闻大名了。
无锋双目一亮,目光落在对方脸上,青衫男子立即揖手行礼,无锋随即握住对方手道:郦先生在东海之名,李某是早就得知,鲁阳‘惊天一辩’天下闻名,今日得见,实乃幸事。
郦其行本是鲁阳一普通学子,因家境贫寒,虽就读帝国大学,但尚未毕业便因家境不支而辍学归家,但其人并没有消沉,四处游历,加之口才极佳,名声渐长。
三年前邻家男子被毒死家中,死者之妻被诬勾结奸夫毒杀亲夫,被判绞杀,郦其行不忿官府草菅人命,愤而为其出头申诉,历经府、郡两级审理院,后又经帝国法务总署终审,舌战几级判官,终于翻案,为妇讨回公道,经此一事后,名扬东海,百姓多有请其打疑难官司者,皆应承之,大多获胜翻案,由此得名东海第一嘴。
东海人皆戏称将其人投入鼎中烹煮,全身皆化,唯嘴如铁,因此而得名。
青衫男子脸色未变,心中却着实高兴,自己这等事迹居然也能为对方所知晓,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值得夸耀。
微薄之名,难入法眼。
不知道大人为何为这难民之事忧心忡忡?诸位有所不知,这难民数量太大,天气酷热,若是几十万人云集于天水一隅,这瘟疫一旦大爆发,只怕所剩无几,岂不是成了李某的罪过,可若是让他们分流迁移,但又怕瘟疫流传至沿途所经之地,那领地内的民众岂不是飞来横祸?无锋叹息不已,游目四顾,最终还是落在若有所思的祁夜寒脸上。
犹豫良久,祁夜寒方才启口道:大人其实不必太过忧心,难民的确需要分流安置,否则长久聚集,定会坏事。
只需将难民营分散设置,每一处难民营不得超过五千人,难民营之间相距三百米,用石灰水断隔,杜绝相互往来,再让所有人服用药液预防消毒,观察五日以上,若是无发病者,即可解除监禁。
若是有,须将病者及其邻近者迁出隔离,其余人需观察一周以上,若是未见异常,亦可解除,依此类推,可保无虞。
哦?不但无锋,连同萧唐与苏秦二人皆立身而起,一副惊喜交加之色,祁先生,可这等之法所需郎中大夫甚多,我领地内无法满足啊。
石灰水自然不在话下,但那消毒防病药液,急切间哪里去寻?李大人稍安勿燥,这防治瘟疫,重在防而非治,若是那患了瘟疫,并非药石能济,只怕也只有听凭天命,看个人的造化了,这防的手段却并不复杂,不需太多专业人员,只需要足够身体健壮者,服下消毒防病药液,穿上隔离衣,参与各难民营难民消毒工作,并不需要太多医疗技能。
至于那消毒防病药液,祁某这里倒有一个方子,纵然不能绝对保证,但只要是身体健康者服用后,不要过度与患者亲密,大多能够逃脱这一劫。
祁夜寒见对方三人闻之色变,并非伪作,心中也有些感动,遂大方的道出自己家的祖传秘方。
好!祁先生此番功德无量,李某代表两郡民众在此感谢祁先生大恩大德了。
无锋也不多言径直走到祁夜寒面前躬身三礼,慌得祁夜寒连忙浮起一鞠到底的无锋,连连称不敢当。
只是这药材需要抓紧备齐,好在我这方子所需药材都是些常见之物,倒也不难配齐,但所需数量太大,还是须得马上准备为好。
祁夜寒让过无锋的礼,一边赶紧道。
这药材之事,祁先生无须担心,关西、天南本就是产药大郡,那金州更是药材之都,李某在年初也曾作了一些准备,相信能够很快备齐。
萧唐,此事一毕,你速去让何京与拉奥二人组织人手,调集一切所需物资和药材,定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这项工作,尽快让天水一地的难民救济工作走入正轨。
无锋也不多礼,瞬即恢复了常态,立即着手安排。
萧唐自是点头应命,无锋这才将目光环顾已经入座的众人。
此次邀请得来的这十数人皆是帝国各地中颇有名气的士人,皆因身份以及其他一些原因未能在帝国官府中任职,而眼下西北领地已经扩大了好几倍,虽说中基层官员可以在西北大学的毕业生员中选拔以及培训,但中高层人才却不是一所学校就能培养出来的。
在这方面,无锋更是感觉到西北的底子薄弱,像萧唐、苏秦、王宗奚、王缭等人入自己幕僚不久便纷纷担当要职,但即便是这样,无锋依然感觉到手中人才的匮乏,尤其是西疆都护府成立在即,而无锋又有意对整个自己领地重新进行调整的情况下。
第三章 乱局 第一百零八节 人才荟萃(3)接下来苏秦也恰到好处的抢先两步替李无锋介绍在座的众人。
应该说这些客人都是应萧唐、苏秦、王缭、王宗奚、何京等人通过各种私人渠道发出的邀请而来,请柬无一例外的却都是以西北军政节度使府和关西军政节度使府联合发出的,名义都是邀请众人来西北和关西参观和视察唐河帝国西疆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情况,并邀请众人来西北和关西进行讲学的。
这种规格极高的邀请无疑是一种具有相当声望资质的象征,能够得到这种邀请函自然是一份无上的荣耀,所以在得到两郡节度使府联合发出的邀请函后,几乎没有人能够拒绝这种带着学术参观性质的邀请。
这已经是李无锋发出的第三批邀请函邀请来的客人了,来的人也远比前两次邀请的客人有分量得多,尤其是在东海、江南和五湖陷入战乱,而北方又有异族入侵的情况下,邀请函还专门注明邀请客人偕同家眷一道游历李无锋的帝国以外的管辖地――西域诸国、腾格里草原、北吕宋、缅地,体味异域风光,这种极具诱惑性的邀请终于吸引了许多第一二批还对西北和关西有着偏见的重要客人,毕竟能够免费携带妻儿老小参观游历中大陆诸地,享受异域风情,这也是人生难得的一次机遇,何况对方又是如此诚恳的邀请,真要再拒绝,的确显得有些不近人情,加之各地战乱不息,出门游历讲学也能够躲避一些意想不到的天灾人祸,至少安定已久的西部在治安方面从未听说过有任何问题。
对待这些客人,无锋可谓依足了礼仪,丝毫不敢怠慢,这也是无锋为什么要让萧苏二人陪同自己一道接见的原因,他就是要用这种态度和规格来充分显示自己对人才的重视。
要知道这些人虽非什么贵族巨贾,但却无一不是帝国内地各郡府的名人,有的是教育大家,弟子遍布各地,有的是医道翘楚,活人无数,名声彰显,有的是隐居才士,虽然少与外界接触,但却在学术方面颇有建树,有的虽然未入宦海,但却是治国安邦的大才,只是因为出身原因或者其他因素未能一展报复,这些人一旦能够为自己献计献策,定能够使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即便不愿为自己效力,但自己礼贤下士诚信待人的名声也能够传遍帝国内外,足以达到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来投效的目的。
几乎每走到一位客人面前,无锋总要与对方就对方所擅长的行道交换一下心得体会,这样虽然有些费时费事,但却足以证明无锋对客人的尊重和敬意,这让几乎所有客人从心底对这位权倾帝国的西北王感激莫名,毕竟自己这些人再怎么有名气,却无一是贵族出身,拿难听的话来说,就叫白身,而对方已经是拒绝了秦王封号的顶极贵族了。
甘泉先生,岳麓书院名满潇湘,弟子遍布五湖,可是五湖地区本来就是帝国富庶之地,教育条件良好,但是像李某的辖地诸如西北、天南甚至关西,其由于地处帝国西疆,社会事业长期滞后,虽然李某也有心发展这些地方的教育事业,但无奈人手匮乏,心有余而力不足,像那些北吕宋、缅地、西域以及腾格里草原等地更是仰慕我唐河文化思想艺术,渴望得到我们唐河文化思想艺术的沐浴,以仇先生的心胸,难道就不能在李某领地内开设几家书院,让落后地区的民众得到受教育的机会更多一些,让化外之民有机会仰承唐河文明的雨露?一直保持着谦冲淡雅的的老者在听完李无锋这一番话后脸上虽然平静无波,但无锋从对方一直半眯的眼中感觉到了一丝变化。
说实话,李无锋的这番说辞的确有些诱人,现在帝国境内局势大乱,虽然岳阳尚未受到太大影响,但五湖地区事实上已经被几大势力所控制,而帝国境内六大书院,无论是帝都的中州嵩阳书院,还是金陵石鼓书院和九江白鹿洞书院,抑或是江南的余杭钱塘书院和姑苏东林书院,都或多或少受到乱局的影响。
而从自己到关西这一路观察所得,现在西北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丝毫没有受到帝国战乱影响,如果能将岳麓书院的影响力扩展到关西和西北,一来可以教化世人,二来亦可使得岳麓书院继续保持着对整个帝国文化教育界的影响力,而对方提出的域外施教一事,更是令老者忍不住怦然心动,如果能将唐河民族的文化思想艺术精华传至帝国以外的异族地区,那岳麓书院的名声就远不止目前这种状况,而自己的名字说不定也可以永久的载入史册,彪炳千古。
看见老者似乎在沉吟之中,无锋也不紧逼却把话题一下子扔给了旁边另外一名似乎对自己一番话充满兴趣的中年富态文士:龟山先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赢得了帝国上下多少文人士子的激赏赞扬,李某年少时也曾因为读到此联时而热血沸腾,这西北、关西以及天南教育大事也算国事吧?而北吕宋、西域、缅地以及腾格里也算是天下之内吧,东林书院以教化天下为宏愿,难道就没有想过为远在西疆乃至域外的民众百姓尽一份心出一分力?谦冲老者和富态文士的目光在无锋这一番话后悄然无形的在空中相碰,随即又转开,双方似乎都明白了对方所想,同为帝国教育大家,东林书院和岳麓书院又同在六大书院之列,竞争不可避免,东林书院称雄江南,岳麓书院名扬五湖,各领风骚,但随着帝国时局动荡,书院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如何继续保持书院的影响力甚至扩大影响力已经成了各大书院掌舵人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而现在似乎这个机遇已经来临。
二位先生,西疆百姓渴求受教育的心情天日可表,而域外之民若能得唐河文明沐浴更是莫大的功德,我想二位先生定然不会让西疆民众失望,在此李某先行谢过了。
当然,李某也深知建立书院光大教育不是纸上谈兵,所需甚多,李某也在此郑重承诺,若是书院能够在李某辖地内任何一处修建,当地政府将免费提供土地,并按照书院要求无偿修建一切建筑物,每年还可按照建成书院的规模由各级政府拨给一定数量的教育经费用于购置书籍和支助讲学求学者,政府也不会干涉书院的讲学风格和事务。
无锋这番斩钉截铁的话语立即让谦冲老者和富态文士几乎同时全身一震,异口同声的问道:大人,此言当真?也难怪二人如此失态,要知道李无锋这番话的含义已经是将原本属于私学性质的书院按照公立学堂的待遇对待了,这可是整个帝国开天辟地的第一遭。
不但两人神情振奋欣喜若狂,连周围其他人也被李无锋的这番话震惊了。
要知道办教育本来就是一项长期持久光投入无产出的事业,这也是无论是东林书院还是岳麓书院都处于帝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原因,只有在这种环境下,由当地众多的富裕士绅商贾支助之下才能维持书院的运转。
而书院的消耗相当大,除开日常度支外,书院还需要为贫困学子提供救助,以帮助优秀学子完成学业,而延请各地著名学者来讲学虽然不需要支付钱财,但来往舟车住宿也是一笔不小开支,这林林总总看起来没什么,但像书院这种毫无收入来源,全靠捐赠支助经费维持就显得十分拮据了,尤其这是一项需要经年累月长期坚持下去的事业,也难怪书院的掌舵人要精打细算了。
李某说话素来一言九鼎,从不失言。
无锋挥手制止了干咳一声正欲说什么的萧唐,断然道。
那好,我杨时也在此郑重承诺,东林书院将在年内在汉中新建东林书院分舍,东林书院将会派出最优秀的学子和弟子来此讲学教学。
富态文士折扇一收抢在谦冲老者之前,一字一句的道,声音虽然不大,语气却是不容置疑。
被杨时抢了头着,谦冲老者一阵懊恼,不过以他心胸,也只是在胸中一掠而过,微笑着道:龟山先生选了关西,那湛若水代表岳麓书院请李大人在庆阳城郊划地建屋,岳麓书院也将在年内派弟子到西北设立分院,为光大我唐河文化思想艺术尽一份心。
庆阳地处中东大陆交界处,正是东大陆文明和中大陆文明交汇处,又是西北中心,来自各地各民族的移民众多,谦冲老者正是想借此扩大岳麓书院影响力,并为岳麓书院今后向中大陆进军奠定基础。
杨时――宋代教育家,福建将乐人,字吕立,号龟山,东林书院因其东林道上闲步而得名,假借其名。
湛若水――明代教育家,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
假借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