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我们现在就得出了结论,首先,我们可以联系东用东女国在周边羌人的威望来与西南诸部的羌人取得联系,让他们清楚的了解,我大唐可以帮助他们,通过东女国,我们就能与正在与吐蕃部族作战的羌人进行进一步的勾通和交流,其二,大唐军事学院的第一批已经适应了南方热带丛林气候作战的武贲军将士可以立既开拔赶往剑南道,连合当地的军队,帮助那些羌人抵御吐蕃人的侵挠吞并之战略,我们可以开放到羌人的贸易往来,大量地提供一些必要的商品,就算是他们想要武器,我们也可以少量地提供。
无论如何,现在这一阶段,只要他们能在我大唐的帮助之下,在这一线能稳住脚跟,成为我大唐剑南道与吐蕃之间的一层屏障。
李叔叔的大巴掌拍在沙盘的边框之上。
李叔叔回头扫了一眼,咧了咧嘴笑道:贤婿你且详说你的计划是什么?老夫知道你的能耐,别藏着掖着的。
小婿遵命,其实陛下已经把如此对付吐蕃的战略已经讲得很分明了,这里,小婿就不在献丑了,至于其他的方面,小婿倒是有一些想法,虽然不成熟,不过既然陛下提了,小婿就当是抛砖引玉,其实大家也已经看到了这里,南诏一带,可谓是一盘散沙,照小婿的意见就是,以抚为主,以剿为辅,以外交为主,以战斗为次的战略构想……李叔叔一脸很有兴趣的样子,朝我勾勾手指头示意我继续。
为什么这么说了,微臣接到地情报里边就曾经有过详细地分析。
就因为这里的部落各不统属,没有一股力量能把其他的全部吃掉,况且这些部落有大小心,其中的矛盾也不少,并非是铁板一块,他们也会为了争夺水源栖息地和狞猎范围而爆发冲突,有的时候,甚至是几个部落之间同时发生战争,可是有些部落很小,不过数百户。
通常他们都会成为战争的失败者,然后会大的部落给吞并。
或者直接被灭亡掉,所以。
很多小部落就会去依附大的部落,成为其属从部落。
就像是南诏六部,就是因为这样而壮大起来的。
这样一来,我们就清楚了这些南蛮人的思绪方式,那就是随强大,他们就跟着随走,而我大唐。
比之南诏六部不知道强大了多少倍,我们也同样可以采用这样地战术。
这样一来,他们谁也占不到优势,对于对我大唐友善的部落,我们示之以好,拉拢他们。
许以官职,金银财物,教他们耕作。
获得更稳定地粮食收入,和他们交换各种生活必需品,让他们没办法离开大唐的控制。
而对于那些铁了心要与我大唐作对地部落,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战略,第一,使用少量的精兵,配合愿意服从我们的部落,对其进行剿灭,分得的财物,归于各部,而战俘,尽量归我大唐,要让这些各部族都看到我大唐的武装力量的强大,起到震摄地作用,使其不敢再生反覆之心,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地对当地的部落进行一系列的外交战术,那就是分划一部份,打击一部份,拉拢一部份,把强大的部落剿灭,留小弱小的部落成为我们大唐的蕃军,让我大唐地军官来对他们进行灌输教育,改变他们的效忠对像,使其为我所用。
另外我还还可以借用他们各部落之间的相互不信任,分化其中地部分势力,扶植新势力,让他们中间产生不和谐之音,利用他们内部的矛盾……好几位老将军都不由得赞许地点了点头,这一招,实际上咱们大唐在对待北方边患的时候也用过,只不过,概念比较模糊,还没有形成一种常规意义上的战略行为。
另外一点就是,所有的战俘全部强迁往他处,然后在南诏各处以贸易之名,于各蛮部要害之处多建城塞壁垒,驻以军士和商旅百姓,以便于我大唐打散他们的部落,与我汉人进行混居,鼓励异族通婚,蛮人愚昧落后,刀耕火种,我大唐应该加大对这些蛮人的援助,让他们学习我们汉人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建筑房舍取田……说到了这,我顿了顿,见所有人都一副沉很好,我灌了口茶水之后继续:还有一点,那就是在剑南州各州府建立学馆,使其各部族之头人、子侄前来免费入学,这样有两个好处,其一,教他们识汉字、习我汉文,读我坚贤之书,明白什么叫仁义礼信,开阔他们的眼界,教化他们的心灵,另外,各州府之繁华也可以增其倾慕之心,另外就是多筑道路,增加往来的贸易,让这些蛮人见识到汉人的好处,尝到各式各样的甜头,到时候就算是他们的部落头人不许,怕是也拦不住这些贫苦得连衣服都没有的手下人的背叛……以大军团的兵力在周边进行力量威摄,以官吏和政策对其进行安抚才华,另外使用小股精锐,配合着那些依附大唐的南蛮军士,剿灭那些个敢于不服王化的南蛮部落……总得一点也就是剿抚兼用,让他们再也没办法拧成一股绳的时候,我大唐可再行改土归流之法。
我洋洋得意地道。
改土归流?一个二个的老兵痞全是一头的雾水,根本闹不明白我想改啥归啥玩意。
这个……我翻了两颗白眼珠子,先人你个板板的,一激动,摆显过头了,现在哪来的土司?不过,这一帮子老流氓可全拿眼瞅着我,总不能说自己胡扯的吧?还好,渊博的知识赋予了我忽悠他人的强悍本领。
土,所指的就是那些土生土长在当地的部落头人和首领,大家想必也知道,这些南蛮子的部落头人,对其部落子民掌有生杀之大权,残暴统治……我把记忆之中的关于改土归流的的方法大概的说了一遍,最重要的是,前几步计划完全发挥功效之后,再施以改土归流之策方可,这样一来,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大唐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因为前几步战略程序走下来之后,打垮了这些部落对抗大唐的信心,通过外交上的分划打击拉拢、收买甚至暗杀等一系列的手段下来,必然会使原本就一盘散沙式的南蛮诸部必然伤筋动骨,然后再以大唐的官吏来代替原本的部族头人对此地施以仁政……忙碌了整整一天的功夫之后,结论总算是得出了,那就是由大唐军事学院准备毕业的应届毕业学员除少部充实往辽东地区之外,一部派往岭南,一部派往陇右。
他们的到来,会接替原本的所有中下级军官的职务,原本的中下级军官将会统一前往长安,进入大唐军事学院之中接受政治思想教育和新式军事素质教育。
另外,李叔叔决定,把我原本培养来准备发往辽东的那百多名经过了近半年培训,已经有了实干精神和为国精神的年轻外交官吏发往南蛮之地,一部份充实当地的官员队伍,一部份在各州府的官学等待准备接收蛮子学员,另外一批最优秀的学员就作为大唐分划打击南诏诸部的杀手锏。
而原本要派往西域之地的二百五十多名武贲军将士被李叔叔截流了二百名,只留给了我五十余名种子,这二百名也同样赶往岭南,也就是说,这四百名大唐的特种部队的身影将不仅仅会在帮助羌人对抗吐蕃的战场出现,更是会在南诏这个关系复杂地区作为大唐手中的一柄手术刀,剔除掉所有不需要的干扰力量。
好,诸位爱卿,我等商议的这几策,依朕看来,都合用得很,朕决意在岭南道设大都督府,总令军事民政,用五到十年之期,把南诏给完全平定,不过诸卿以为,何人可主军事,何人去主民政?李叔叔缓缓地说出这话让大家都不禁一愣。
正文 第646章 军院第一次毕业典礼(上)理,大唐可不是按这种方式来算的,一地之官,也就地,从来不兴进行再分配,而李叔叔这话透露出来的意味实在是让他们感觉有些捉磨不透。
只有李靖伯父和几位最为核心的将领知道这一件军政分离的大事,可也没想到李叔叔会在这个时候打蛇随棍上,把他给整出来。
陛下,末将请命主持军事!李道宗这位宗室名将岂能不明白李叔叔的心思,第一个跳了出来,很快大部份的将军都作出了表达,当然,有一些想跳也没办法跳,因为不够资格,比如我,四品的官儿哪里能爬得上需要从二品才能坐得上的大都督的位置。
最后李叔叔拍板决定,设剑南道大都督府,李治那眼下怕正蹲在家里边打磕睡的小屁孩子遥领了岭南道大都督一职,因为大唐的大都督一般都是让亲王来干的活计。
岭南道的所有军事行动全部归于李绩大叔这位最擅长于搞阴险勾当的大将军主持指挥,李绩大叔就成了剑南道大都督府长史。
唐俭,这位长袖擅舞的老妖精成为了岭南道大都督别驾,主管民政教化,顺便把刘浩这位已经深得我厚脸皮真传、啃骨头不吐渣的鸿胪寺主官也调拔了过去,总算是暂时把这一件事给摆平了下去。
当然,为了保证这一次任务的成功性,我可是咬着牙根下了血本,不仅仅让这些武贲军的将士带上了所有的武器装备,换手五十门迫击炮、五千发炮弹,另外还有五千枚手雷。
迫击炮最是适合小规模、小集团作战,况且,凭周边地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即使把这些东西缴获了去,也根本没办法复制和仿制。
另外,所有派去的大唐军事学院一律配装新式大唐钢弩,这是出于对南方炎热、潮湿的环境气候考虑,只有钢弩不会受到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当然,用牛油和猪油作为防锈剂和润滑剂。
这是大唐武研院的又一新创举。
根据李叔叔的要求,大唐军事学院的第一批学员终于到了毕业的时候了。
整整四年的时间竟然已经过去了,我到达大唐也接近了五个春秋了。
校台底下,除去留在辽东地一千余学员,这里下,站立着一万四千多位大唐英勇的军事学员。
而站在前排处,胸口戴着大红花,表情显得骄傲而激动地、亦有离别的悲伤和遗憾地三千四百五十七人,是大唐军事学院的第一批毕业生。
他们将奔赴大唐的山河湖海。
为大唐的统一与安定团结,为大唐的军事系列的大换血和军事机构改革作出他们应有的贡献。
李叔叔一身漂亮地大唐帝国元帅服,站在校台的中央,正对着大喇叭向着下边的毕业生们喊话和鼓劲,一声声地掌声如同海浪一般。
李叔叔的手臂极其有力地挥动着,就好像是在指挥着万人的大合唱。
回顾了大唐军人优秀的传统。
光荣地历史,涌现出来的无数英雄,曾经也来上过不少课时。
偶尔来视查一番的李叔叔一再地进行强调他是大唐军事学院地院长,为大唐有他们这样具有军事专业素养、脑袋里边充满着拳拳报国之情的军校毕业生而感到无上的荣光,他们这些剽悍的毕业学员都是大唐皇帝陛下的学生,也就是天子门生,愿他们在毕业之后,奔赴各自的岗位之后,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云云。
好些学员一面拚命地鼓掌一面抹着不停的泪水,能不激动吗?天子门生,皇帝陛下亲自教授出来的学生,这是多大的荣光,光是这一点,绝对能让他们骄傲一生一世,我很庆幸当时的策略,让李叔叔当了这个院长。
其激励作用和政治作用之强大,可谓是空前绝后,让这些经过了长时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英学员们明白他们是属于大唐王朝的皇帝陛下的军队,他们为的是大唐王朝的安定与团结而战,回到了军旅之后,更让更多的士捽发奋图强,为了维护自己天子门生的荣誉而努力建功立业。
就像当年的黄浦军校,蒋光头就是靠着黄浦一系,他的学生们的帮助,才能把那些各路军阀给压制住,成为了一代枭雄。
而李叔叔的身后,是一票的大唐高级将帅,他们也同样穿上了大红色的大唐军服,坐得笔挺,全都表情激动,今天,这里要走出去三千余人,这些人,同样承载着他们灌输的教育思想,将会发展光大。
大唐军事学院的名誉校长李叔叔终于表演完毕,抹了的白沫,洋洋得意地朝着下面拚命鼓掌的学员们挥了臂,才坐回了主位之上。
这个时候,李靖伯父这位学院祭酒也上台作了一番陈述,属于老生长谈,跟李叔叔吹嘘的差不多,没什么精彩可言,不过,下面的学员们依旧双眼眨也不眨地、一脸崇敬地望着这位大唐所有军人的偶像,不败的军神。
李靖伯父演讲完毕之后,段志玄段大将军也上去,永远显得那么刻板和严肃的老人很像法西斯的军法官,他登上讲台的刹那,所有的声音刹那间就消散得无影无踪。
诸位,段某只想告诉你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学员一件事,那就是,你们要时刻牢记一样东西,把你们打造成我大唐无畏之师的东西,那就是纪律!你们可能觉得老夫在这个时候说这个让你们觉得烦,但是,我要告诉你们的是,我大唐何以百战百胜,何心敢以百骑破敌万众?何以敢以两百铁骑破突厥牙帐?靠的是什么,就是铁一般的军纪,如果一只军队没有严明的军纪,那还是我大唐的精锐之师吗?回答我?!你们还记不记得你们进校之时背诵过的军纪军规。
一万四千余名将士挺直了胸膛,一共六百余字的军纪细则,用他们雄壮有力流畅的声音回答了段志玄,这位带病一直坚持上岗勤恳工作的老将军的提问。
热爱大唐皇帝陛下,热爱大唐帝国,热爱大唐的军队,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大唐百姓的一针一线……努力学习知识、苦练杀敌本领,爱护武器装备,保守军事秘密……保卫大唐帝国,保卫百姓的安宁生活,在任何情况下决不叛离我们的军队,决不背叛我们伟大的大唐帝国,决不背叛我们伟大的皇帝陛下!!!三个斩钉截铁的决不,就像是三柄铭刻了誓言的旗帜,已经被他们刻在了自己流淌的血脉之中。
对于段志玄老将军,我除了敬佩还是敬佩,他给予了学院极大的帮助,决非是笔墨所能形容,正是在他的引领和威摄之下,才使得学院的军纪得以贯彻执行,也才使得大唐军事学院能打造出这些钢铁一般的将士。
没有严明的军纪,那么这只部队就是一群到了战场就如鸟兽云散的乌合之众!即使给他们这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那也迟早会成为对手手中把玩的小儿玩具。
古往今来,有多少故事与史实都说明这条千古不变的道理啊!鼓掌,包括李叔叔等一大批的老将帅都为此而鼓掌,频频赞许地点头。
也为这些军纪如此严明细分的军校毕业生而感到光荣。
段老将军一脸的欣慰,又说了一些鼓励的话之后,也离开了讲台,然后,轮到我了,这位大唐军事学院的院正,学院真正的实权人物:房府之二男。
我站了起来,先理了一理军装之上的绶带,迈开大步,脚上的皮靴与地面磨擦时发出了铮然的声响,心情非常之激动,是的,我终于能目送这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有着全新的战术素养、懂得如何处理好军民关系,懂得国家才是他们的精神寄托的军人离开巢穴,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我站直,立正,很帅地向着这些将士敬礼,唰的一声,一万四千余将士同样以整齐的敬礼回应。
我放下了手,望着他们抿了抿嘴巴:诸位学员,今天,是我,房俊,你们的老师,最后一次称呼你们为学员了,今天之后,你们将奔赴各自的岗位,为大唐的军事建设作出你们应有的贡献,一晃眼,四年就过去了,我跟你们一样,也在学院呆了整整四年,这四年来,我们同样流过鲜血和汗水,有过欢乐与荣誉,现在,我还是想问一问,诸位可还记得当年,我曾经在你们走进学院的第一天,问过你们的那个问题吗?正文 第647章 军院第一次毕业典礼(下)记得……回答得很整齐,但是,任谁都能听得出他发自内心的笑意,就连李叔叔等人也乐呵呵地瞅着我,每一次,我总能出人意表,给他们带来惊喜,又或者是出人意料的精彩演说,就比如今天,我就不想放弃这个机会,我要对他们进行最后的思想灌输。
我很一本正经地清了清嗓子:当时我问你们,为什么要当兵,当兵有什么好处,你们的回答可谓各有千秋,有的是想吃饱饭,有的,是想升官发财,有的是想建功立业,而有的……总而言之,你们都没有领悟到军人的本质,什么才能叫做国家的军人,而现在,我从你们的目光里看到的是自信、勇气,还有一往无前的气势,那我现在再问你们一遍,你们为什么而成为军人?!保卫国家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荣誉和义务!犹如涛天的海啸声,激荡在人心深处。
我点头,很是感怀:看来,不枉你们在学院里学习了四年,这四年里面,你们已经从普通的老百姓,从只是为了粮饷,只是为了升官发财,而升华到了现在的崇高思想,这我很欣慰,但是你们要记住,不愿意成为将军的士兵,就绝不是好士兵。
你们,是我大唐帝国最可爱的一群人,你们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你们是大唐的血肉长城,没有你们,就不会有大唐的安宁和繁荣……我满怀激情地蛊惑着、激励着他们,同样,在坐的李叔叔和那些老将军们已经激动得不能自己,没办法。
谁让我太能忽悠了。
最后,我希望你们走出校门,迈向你们各自的前程之时,再回过头来看一看,那篆刻在校门上地陛下亲手写下的字句,我要你们在有生之年都要铭记住:大唐帝国的荣誉即吾命,大唐帝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台下,无数人吐同了一致的音节,用他们激昂的声音,述说着他们将一生都不变的誓言:大唐帝国的荣誉即吾命。
大唐帝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每呐喊一遍,声浪就显得更加的高昂。
就连校台之上地诸人也全部都站了起来,与台下的学员们齐声地高呼着。
呐喊道这必将让所有大唐军人铭记在心地口号。
接下来,在万余人齐声高声地军歌声中,在那高高在旗杆上招展可飘扬的国旗之下,三千四百五十七人中当先有百人出列,胸前佩带着大红花地他们迈着整齐而有力地步履,走上了校台,这一百名是特级生。
是最品学皆优者。
各项技战术技能都是最为出类拔粹的精英。
他们将会被授校官的军衔。
还有三百名优等生,他们将会被统一地授予尉官的军衔。
其余的毕业学员。
将会统一援以士官的军衔。
也就是说,他们将会直接成为大唐的各地军队地中下级军官,其他八百五十人将会接替辽东地区地原学院军官团的精英。
继续充实到当地地军队中成为骨干。
另外会有一千四百五十七名学院毕业生会前往岭南,整训当地的部队,这其中就包含着武贲军的四百一十七名将士。
剩余地所有毕业学院将会被派往陇右之地。
李叔叔等一干将帅全部都站了起来,每一个人的手中都拿着一本大红色的毕业证书,还有一枚代表着他们是学院毕业生的毕业奖章,面带着微笑,看着这些骄傲而激动的士兵站立在身前。
李叔叔当先上前,把毕业奖章别到了身前的优秀学员胸口的衣襟上,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了几句抚尉的话,然后其他的老将军也开始有样学样,毕业证、毕业奖章,还有军衔……整整花了近一个时辰,才完成大唐军事学院建校以来的第一次毕业典礼。
李叔叔的额头上虽然也尽是被晒出的汗水,但是从他那精神抖擞的表情可以看得出来,对于参加这一次毕业典礼,他还是非常的兴奋。
李叔叔在毕业典礼的尾声时进行了总结呈词,大意就是只要我大唐存在一天,不论是朕,还是以后的大唐皇帝,他们都会成为大唐军事学院的院长,成为你们的师长,为你们这些勇敢的士兵主持毕业和开学典礼。
李叔叔的发言更是让学院学员们激动得不能自已,向着李叔叔三呼万胜,这一刻起,李叔叔的承诺将会随着大唐的历史永远地流传下去……典礼结束之后,三千多名毕业生与李叔叔等大唐将帅前往了大唐忠魂祠中祭奠了先烈,李叔叔等人才缓缓地离开了学院。
而这些毕业生也会在三天之内陆续地出发,前往大唐最需要他们的地方。
一只王牌部队必定是一只拥有铁的纪律的部队,而这只部队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匆匆地忙碌完了学院的事情,我就带着王玄策赶往了了鸿胪寺,这里,还有一大堆的事情在等着我,我还必须要给这里的学生们加紧补课,为了以后大唐南彊的安宁与发展,首先就得让他们这些人能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
强化灌输教育必须加紧,留给他们的时间并不多,他们将会在两个半月之后出发,这是我向李叔叔争取到的最长期限,这一段时期,不仅仅要强化他们的政治思想教育,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他们懂得各种的外交策略,灵活地应用到以后的工作当中。
而王玄策,这位大唐纵横家,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何况,还有我,还有刘浩,刘浩也会随着这批学生一齐前往岭南,成为他们这帮学生的头目,主管当地的蕃学和外交事务。
至于王玄策,我是绝对不能撒手把他放出去,至少不会把他丢到南诏,那完完全全是大材小用,我需要他去的是遥远的西方,中亚一带,让原本纷乱的中亚形成力量的平衡,不能让大食把波斯等力量完全吞噬掉,那样一来,就会把大唐通往西方的财路捏在那些大食人的手中,对于大唐今后向西拓展地盘来说,很不利。
另外,王玄策已经成为了我最得力的助手,他不仅仅在学院以学生的身份进行学习,而且他也在这里,向那些已经被我洗脑的学子灌输纵横家的战略思想和远见目光。
另外,他也同样替我培训着进奏院之中的情报间子,争取让他们成为埋伏在周边属国的具有多种手段的强力间谍。
到了鸿胪寺之后,一身军装没来得及更换的王玄策就匆匆向我道别,走入了他的办公室准备教案,下一节课就是他的。
而我,直接去找唐俭和刘浩这两位已经在进行前期的外交准备工作牛人继续协商着对付岒南之南的南蛮子们的手段。
拐了两个弯,里面就是刘浩的办室地点,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准备前期工作的工作室,进了屋,果然,唐俭与刘浩一面翻查着摆满了地板的各种情报资料,一面激烈的讨论着采取何种的策略。
见我来了,暂时停下了话头,我赶紧给唐俭见礼,这位可是老资格的人儿,跟俺爹一个辈份的。
至于刘浩,他朝我行礼还差不多。
唐俭朝我笑了笑道:呵呵,遗爱贤侄你来了就好,老夫还有好些事要找你聊聊,这儿关于岭南之南的情报还是太少了。
很多事儿,咱们现在都有些头大了。
二位大人,俊已经把最新获取的情报拿来了。
我一面说着,一面从军装的口袋里边掏出了今天一大早去进奏院里收集来的相关材料。
递给了这二位之后,我清了清嗓子道:根据我们大唐所获取的情报,南部蛮族之中,以六诏诸部的实力最为强劲,而且势力大致相等,互不臣服,其中蒙嶲、越析二诏地最大,兵最强,而蒙舍诏比上列二诏较弱。
蒙舍诏之部主姓蒙,始祖名舍龙,避仇家自哀牢迁居到蒙舍川,舍龙生子龙独逻,又名细奴逻。
五诏与河蛮部落,多受吐蕃之惑,对我大唐常有反覆,而蒙舍诏好一些,对我大唐一向比较恭顺,二位大人此去,可以引之为援,从蒙舍诏下手,打好关系。